“千年金衣”背后的“匠心”

2020-12-06 10:51卢江良
杭州 2020年19期
关键词:豆腐皮竹篾古道

卢江良

东坞山有句话叫“三口风吹出千年金衣”,而这“前年金衣”就是我们常吃的豆腐皮。

东坞山是杭州富阳区银湖街道的一个村,毗邻大洋坞水库。我们到访时由于时值炎热的夏季,并非生产豆腐皮的时节,无缘参观制作工艺,只是去察看了一条古道——东坞山大洋坞古道。

那是一条毛石古道,掩映与蜿蜒于竹林间,据道边木牌上的文字簡介,该古道分两支至半山腰,后分成五路与外界相连,其中之一通往杭城龙坞上城埭,是向灵隐寺等寺庵输送豆腐皮等素餐原料的主要通道。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无法重走古道。通过那些被磨损得极其光滑的毛石,不难想见当时的东坞山人肩挑背扛着一筐筐豆腐皮,翻山越岭频繁往来于这个山村与杭城各大寺院及餐馆的场景。

望着这条古道,笔者重新审视东坞山豆腐皮。豆腐皮,只要有毛豆之地,便可制作。而杭城那么一座大城市,想必不会没有生产豆腐皮的作坊,偏偏要从这个偏僻山村进货,足见东坞山豆腐皮有着独特之处。

东坞山豆腐皮制作始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其薄如蝉翼、轻似绢纱、油润光亮,有“金衣”之称,且油润白净、落水不糊、味道鲜美,颇受当地僧尼欢迎。

查证相关资料了解到,由于东坞山豆腐皮品质优异及寺院相互传播,名气越来越响亮,发展到后来,不光在杭城各大寺院,甚至在江浙沪一带,尤其在佛教界久负盛名。到了明代,被列为贡品。

那一张张不起眼的豆腐皮,缘何能步入“光荣大道”?追寻轨迹,不失为一条“荆棘路”——它的制作工序极其复杂,要历经磨豆、去壳、渣浆、吹风、刮浆、烘干等众多步骤。特别是“吹风”工艺,尤为关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东坞山豆腐皮为什么与众不同?真正成因在于:东坞山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绝技”——“三口风”吹出“千年金衣”。那“三口风”就体现在“吹风”环节:当豆浆在锅里初形成皮时,先吹“头口风”,用竹篾条将皮挑起,轻贴于竹棒上;紧接着吹“二口风”,借风势抽出竹篾条,留皮在竹棒上;再吹“三口风”,将皮鼓起,乘势用竹篾条刮掉多余豆浆,使皮匀而薄。

这看似简易的“三口风”,实则上是无数代东坞山人智慧的“结晶”,更是需要制作师傅经过数年练就的“本领”。当然,它也是让东坞山豆腐皮“出类拔萃”的“绝活”,以至于时至今日,仍旧让其获得无数殊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东坞山豆腐皮,无须再用手工制作,“蒸汽制作、蒸汽烘干”,已成为响亮的推广语。但东坞山人创造并传承千年的“三口风”传统技艺,于这个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究其原因,不外乎“将工艺做到极致,以细节成就精品”。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以及我们曾经对工匠的漠视,已无法打捞起隐藏在“东坞山豆腐皮”这项非遗技艺背后的传承人一个个默默坚守、奋勇前行的故事。

但“东坞山豆腐皮”的传世,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它不仅是手工技艺的流传,也不仅是文化信息的保存,更是闪耀着历代传承人秉持的“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之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当前稀缺的,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豆腐皮竹篾古道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四种食物助补钾
寻访竹艺足迹传扬工匠精神
杉林古道
三河有个豆腐皮村
茶马古道
义乌有个豆皮村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