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性研究

2020-12-06 10:27陶好飞童德毅涂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协同思想政治工作

陶好飞 童德毅 涂帅

摘 要: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环境、新要求和新挑战。法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和范畴上的相似性,使得两者的互通互融、协同协作成为必要。通过对法治教育新要求的分析,从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逻辑和协同关系上进行研究,并在现实维度下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法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协同

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新时代的新要求

1.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办学实际,培训大批高素质、功底扎实的法治建设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提升全体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上形成显著成效。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重视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全过程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是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意,也是必然要求。

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现实要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时代,要求我们工作的针对性要更准、有效性要更深、时效性要更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三者的共同作用,需要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协同推进,互相作用、形成合力。法治教育作为知行合一的价值引导,显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传递和行为示范上,显现在教育方式的规范化和手段的创新性上,显现在学生事务管理、校园环境建设、教育教学辅助等方面,都需要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加快完善、优化实施。

3.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的时代要求。当前,“00后”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拥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生活,务实化的处世风格等新特征,对法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目前,过于依赖灌输式、植入式的教育形式和手段,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设计和实施载体,专业化队伍建设和环境建设不足等问题,使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效不太令人满意。新时代的法治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变化和特点,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法治教育原则和导向为指针,创新教育模式和实现路径,将新时代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安全意识等内容和要求与新的教育媒介、教育形态、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实效性强的引导渠道。

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逻辑与协同关系

1.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联及融合。法律和道德同为调节社会秩序的规范,存在极为紧密的相互渗透关系,也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共同价值基础。道德的法律性和法律的道德性决定了两者相对独立,又不可分离的互动互补关系。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也包括法治教育,遵纪守法是道德意义上的要求,也是建设法制社会和依法治国的基础。道德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逐渐转化为法律,而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伦理道德的现实性。在教育过程中,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脉络、社会和谐正义的价值追求等问题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意义上进行阐释和解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规律性问题的把握,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主法治精神的理解,从而自发自觉地提升法治意识,实现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的变化。

2. 法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动与协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从逻辑上体现出爱国和法治的层次关系。同时,爱国与法治具有共同的理性基础,带有相近的责任要求,都是人类正义的精神追求。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在制度层面融合了法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在法治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中认识祖国、理解祖国和热爱祖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领会法理法则、理解依法治国、遵守法律法规,两者的互动、互融、互促成为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和爱国情操的生动实践。

3. 法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的耦合关系。学生事务管理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依法治校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事务管理具有原则性、规范性、程序性的特点。校规校纪本身即是体现法治精神和法律原则的规范性守则,理解、执行和遵守校规校纪是大学生法律实践的基本环节。学生奖励、资助、违纪处分工作中要求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学生同样具有法治效应和规则示范。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和安全稳定管理中,程序合法与裁量合理,也会在法治教育中形成正面积极的引导意义。

4. 法治教育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共性和交融。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础和前提。“历史、使命、时代、责任、担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认知,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群众意识。而社会责任培养的基础,在法治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置条件,法律框架下的社会责任才是有益有效的社会责任。同时,社会责任的自律和自觉要求,与法治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责任体现在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中的自律,体现在践行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都蕴含着法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5. 法治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互动逻辑。法治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是大学生思想认识的积累,也是能力素质的提高。学法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看到法条的罗列和纲目的对举,更是对程序的明晰和关系的调整,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知法的过程,理解法律是具有硬性的社会调节和治理手段,同样也有人性的一面,在刚柔并济,情、理、法相融的哲学里增强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懂法的过程,是对法理精神的深刻领会,对立法、司法、执法原则的融合与把握,是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进化与飞跃。用法的过程,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关系,在继承和传播法治精神中增进学生的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路径

1.课堂教学中加强法治教育和思想引导的有机融合。第一课堂,即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阵地之一。教师能否在第一课堂将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协同推进法治和思政教育的有机发展和融合。

一是在“思政课程”中推动内容的有机融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不应停留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更应贯穿于各类思政核心课程中。国家法治建设思想和论述、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历程和突出贡献、社会热点法律事件等,都应是思政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贯穿于思政课程的讲授以及研讨中,无疑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

二是在“课程思政”中推动形式的同向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无论是法治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必须从“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法治通识课、公共课建设,在全体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治思维。要引导教师在各专业、各类课程中有意识地引用案例,选择延展性丰富的专业案例,可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诚信道德、法治底线等要素,使课堂真正成为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立德育人的双重平台。

2.在校园活动中促进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法治教育,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高校的思政和法治教育应在第一课堂基础上进行延伸,充实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以实践为载体有力推动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以实践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和法治融合教育包括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直接实践主要是通过设计以德育和法治教育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法治讲座、普法教育、法院听审、主题实践、科研立项等第二課堂和第三课堂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主动地感受到包括法治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状况,起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教育效果。间接实践主要是通过收集、整理和编写正面和反面的实际案例,通过主题宣讲、案例研讨、模拟法庭等方式,从正面激励和反面警示两方面同时获得思政和法治教育的积极效果。

3.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法治意识和传授能力。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推动思政、法治和专业教育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高校要搭建平台,抽调思政教师、法学专家、领导干部走上讲台,在教师中定期开展思政和法治教育,教授相关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加强思政教师和法学教师专家同各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专业教师同思政教师、法学专业教师联合备课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宽教师授课考核和奖励制度,将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同专业课程的融入效果纳入教师的考核标准,鼓励教师主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思政和法治教育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4. 营造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力的校园氛围。高校要使师生树立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一盘棋”的协同思想,营造二者协同发力的大学校园氛围。一方面,要加大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协同发力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报道、宣传标语、漫画、短视频、抖音等多种方式号召师生树立协同开展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参与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协同教育实践,营造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协同发力的校园文化。此外,在对师生的法治宣传和法治思维的培育过程中,宣扬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引领,使道德成为师生个人的自觉追求、内在需要和自主行为,在微观和个体层面营造法治同思政教育协同发力的校园文化。

本文系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新时代思政观下高校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9YB2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凯麟.爱国主义三题[J].精神文明导刊, 2009 (10):36-38.

[2]戴秀丽,王晓静.高校德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4-27.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1) .

[4]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5]何桂美.对高校法治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2):59-60.

[6]林凯,周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8):26-28.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协同思想政治工作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