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通用语专业贯通人才培养研究和思考

2020-12-06 10:27贺爱江张喜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培养模式

贺爱江 张喜华

摘 要: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对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2015年开展北京市高端技能人才非通用语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并以贯通人才培养项目带动本科专業建设,短短四年间实现中东欧国家主要12个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全覆盖。项目实施五年以来,在国际化教师团队建设、国内外联合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关键词:贯通培养;非通用语人才;专业建设;培养模式

2015年,北京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承接的非通用语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就是本次北京教育改革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非通用语人才贯通培养环节包括中职、高职和大学本科教育环节,在学制安排、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体现了其贯通特质和国际化特色。该项目启动后,开设了波兰语、捷克语、拉脱维亚语和匈牙利语,到2019年,先后开设了中东欧十二国语种,并有普通本科和贯通培养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承办的非通用语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育人成果纳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

非通用语专业贯通人才培养独特的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贯培教学团队由通识教育教师和非通用语专业教师组成,包括24名外籍教师、8名中方教师和4名特聘专家。非通用语人才贯通培养教师团队外籍教师占比达到67%,是一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团队;8名中方教师拥有外交官、国际广播电台编辑、雄安新区设计规划师、律师等职场经历,有着较强培育学生“中文—非通用语、非通用语—英语互译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外籍教师由来自12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多来自对象国合作院校。其中,6位教师有博士研究生学位、12位教师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所有外籍教师全部通晓3国以上语言,具有“多语种+专业”的教育背景。在12名主讲教师中,有6位教师具有在中国驻外使馆担任外交官的工作经历;所有中方教师都具有在对象国名校留学一年以上的经历。学校教研型教师以科研引领教学,在国际甲级刊物发表语言学论文2篇;发表翻译作品9篇;申报3个省部级、2个校级科研项目;5个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并指导2016级本科生申请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个国家级、3个北京市级,参与学生35名;为以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带动本科专业建设,培育本科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鼓励教师学历提升和外出讲学、访学,承担高级别会议翻译,仅2018年—2019年,就支持中外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高级别翻译15人次。

非通用语专业开创性的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1.贯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

贯通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具有坚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厚实的非通用语功底,娴熟的英语沟通能力,掌握比较广泛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知识,具有获取知识能力、独创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秉持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能在对外交流、文化、经贸、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非通用语、英语双语交流工作的具有“中国心”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化、复合型的非通用语高端技能型人才。[1]此项目从青少年抓起,培育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专业人才,虽然在时间上对应中职、高职和本科,但培养模式上实现三学段贯通,课程知识体系融通,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融通,国内外课程衔接,国内外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贯通,国内外教育资源和教育优势共享。

2.贯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和阶段性培养目标、培养要求

中职、高职、本科三学段打通,“2+1+1+3”中外高校联合培养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贯通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2+1+1+3”模式,即第1年、第2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第3年在国外学习,第4年回国学习,第5年、第6年、第7年在国外学习。

贯通培养第一阶段为国内第1年、第2年培养阶段。该阶段是贯通培养的夯实基础阶段,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文化知识,扎实的非通用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基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广泛的对象国文化知识储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人素质。该阶段学生在国内学习“文化基础课程+非通用语课程+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创新教育课程”,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爱国情怀,使其树立远大志向。

贯通培养第二阶段为第3年在国外培养阶段。该阶段是贯通培养的语言专业认知阶段,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为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非通用语语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基本的对象国文化感知和体验,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文化多样性理解能力、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该阶段学生在语言对象国学习,系统学习对应非通用语语种,同时熟悉和体验对象国语言文化。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学习并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训练学生非通用语、英语语言的应用和表达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对象国文化并正确理解中外文化差异。

贯通培养第三阶段为第4年回国培养阶段。该阶段学生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行一年的学习,完成国内高等教育必修通识课程和思政课,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和非通用语语言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发展使命感;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和对对象国的了解及认知;注重着力强化和提高学生的非通用语、英语语言专业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注重打通“职业教育+学术教育”的立交桥,使学生的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思维水平得以均衡发展。

贯通培养第四阶段为第5年、第6年、第7年在国外培养阶段。该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对象国合作院校入学考试,通过考核、并顺利获得签证的学生进入对象国合作高校,进行对应非通用语语种的本科专业学习,按照对象国专业要求进行培养,注重语言和专业的有效复合。学生按照规定时间通过相应考试,完成学业,达到国家政策规定要求,将获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达到国外高校规定的学术要求,可获得相应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3.国际化跨境贯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成果凸显

2015年9月,按照北京市教委统一部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首都经济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而承担了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组建了四个中东欧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贯通培养实验班,开设了拉脱维亚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波兰语专业。2016年9月,新增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语、立陶宛语和爱沙尼亚语四个非通用语专业贯通人才培养实验班,同时增设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高级翻译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班。2017年9月,新增阿尔巴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斯洛伐克语和保加利亚语四个非通用语专业贯通人才实验班。三年时间,新增了中东欧国家12个语种专业,并在已有5个语种中实现了贯通人才培养。

贯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项目自2015年开办以来,实现了北京市教委对此实验项目的规划:促进教育公平,服务首都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为国家培养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所急需的非通用语专业人才。贯培项目团队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欧框)标准为指导,建立了国际化、规范化、优质的非通用语高端技能人才7年制本科培養体系和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截止到2020年7月,在2015级80名学生中,有77名学生顺利通过专升本转段考试,有74名学生考入海外名校(捷克查理大学、拉脱维亚里加理工大学、波兰哥白尼大学和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攻读本科课程,享受跨境高质量学习;2名学生分别获得英语雅思7.5分和8分,同时非通用语成绩达到C2级别;46名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8名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波兰语专业20名学生全部获得欧框标准测试B1资格证书。按照培养目标,波兰语专业学生将掌握汉语、英语、波兰语,成为三语复合的对外波兰语教学专业人士;匈牙利语专业学生将掌握汉语、英语、匈牙利语,成为匈牙利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人士;捷克语专业学生也将掌握三语,而拉脱维亚语专业学生除了掌握汉语、拉语和英语,还将获得翻译或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对未能进入海外合作院校学习本科课程的学生,学校也在教委指导下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他们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英语学习技巧运用于非通用语专业学习,正在展现各自的学习成效。

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化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贯培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除了完成国内学习的常规考核外,还必须接受国外大学的考评。因此,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都由学校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完成。为了在教学初期就实现国内外联合培养,各语言专业课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全部按照欧洲国家广泛运用的欧框执行。以欧框标准为指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把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7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标准。语言教学目标—通过国内三年、国外四年的培养,多数贯培学生的非通用语语言文化运用能力达到C级别,即相当于母语的运用水平;英语达到B1级别,即能够自由交流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语用水平。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国内外联合培养,非通用语能力应达到B2水平,这个语言水平也是直接进入对象国合作大学攻读本科学位的语言要求。参照欧框标准描述教学进展、评估教学过程和结果,监控教学进度,使合作院校间有了通用的学术交流标准化语言,从而易于实现国内外大学教学内容、方法、评估标准的无缝衔接。

非通用语专业贯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反思

1.非通用语专业贯通培养的重要影响

育人成果纳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2018年7月5日至10日,李克强总理访问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并出席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发表联合公报和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学校与合作院校签署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贯培项目协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拉脱维亚里加理工大学本科生交流协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贯培项目协议》共3项协议(会晤成果清单共收入42项合作成果)被纳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2018年9月,学校中欧语学院2016级8个专业145名本科和贯培学生获得中国—中东欧国家政府、留学基金委、北京市教委和国外合作院校奖学金赴海外合作院校留学,在读学生出国留学比例超过93%,他们走进欧洲的大街小巷、森林山水间,与当地居民交往互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交流,他们对驻在国语言文化了解的优势使他们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青年学者交流最活泼、生动的群体。

2.非通用语专业贯通培养实践面临的挑战

面临着教育理念与制度困境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沿着理念、内容、模式(制度)这三个层面展开,即在国家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确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并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和组织教学内容。围绕教育理念、内容、制度三个层面,贯培培养面临着一些挑战。贯培教育将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贯通起来,给予学生接受七年一贯制本科教育的机会,学生不参加高考,缺少高中生活的历练;大学自由浪漫的学术氛围给涉世不深、判断力和自控力不够成熟的部分中学生带来的一些影响还难以评估。

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跨境培养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根据欧盟法律,未满18岁的学生尚未成年,不能独立对重大事宜作出判断和决策,在出入境、财务支付、离校外出住宿和旅游、就医等环节随时需要得到监护人的许可。特别是学生出现违纪、生病等特殊情况时,有关执法部门(如儿童保护组织)为了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需要向监护人详细了解过往历史情况,并与监护人商讨处理办法和应对突发事故预案。中东欧部分国家还未加入欧盟,也尚未与中国政府签订教育学历互认协议,贯培学生获得的阶段性文凭和证书在中东欧国家尚未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可。部分对象国提出,高校不接受未满18岁的学生入读,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在2019年初对贯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优化。

3.非通用语专业贯通培养实施方案优化建议

由于贯通培养学生前三年未满18周岁,为规避风险、消除障碍,学校在2019级及以后的非通用语专业将采取“4+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四年考虑采取短期游学的方式进行,选择1个~2个暑假,将学生派往对象国学校进行1个月~2个月的短期游学;中间两年赴国外交流,强化对象国语言文化和国情知识学习,不要求学生获取国外学历和学位证书;最后一年返回国内继续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完善国内外学习的退出机制,为不适合项目學习的学生提供退出项目的选择,允许他们选择国内外转专业学习或者打通其他学业通道。

优化现有的招生机制。在招生环节,加入非通用语模拟测试和非通用语学习动机、心理健康评测。采取大专业招生,优选出国培优的机制。贯培项目第一年、第二年不分专业,统称为“外语+项目”,课程也以英语、文化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为主,利用周末、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各非通用语语种学习机会,优选对非通用语种感兴趣并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参加海外游学项目。经过优选后的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后开始选专业,真正进入非通用语专业学习,并按照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各段培养计划。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在学生进入非通用语专业学习后,精简并压缩其他课程课时,强化非通用语教学,为把学生培养成非通用语专门人才提供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曹卫东校长寄语2015级新生:做一个知行合一的读书人[EB/OL].(2015-09-07)[2020-07-11].http://news.bisu.edu.cn/art/2015/9/7/art_1762_84415.html.

[2]张华杰.服务国家战略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7(3):54-56.

[3]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刘骏,傅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76.

[4]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菲亚纲要[EB/OL].(2018-07-08)[2020-08-21].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7/08/c_1123095282.htm.

[5]文秋芳,张天伟.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30,180-225.

[6]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6.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培养模式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