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与对策

2020-12-06 23:48王成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生态

摘 要:互联网技术成为政治舆情传播的重要载体,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地方政治互联网舆情的传播研究。舆情分析是网络社会的情绪测量仪。让网上舆情如何更好的服务地方政治发展,分析好研判好舆情,对地方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很有帮助,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相对薄弱,尤其需要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由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面临着体制、机制、观念、受众、市场等五方面的现实困境,制定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的的机制特别重要,运用互联网舆情改变地方施政方式,提高官员懂网用网的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员谈舆色变,官员的仕途往往与网络舆情息息相关,基层官员经常被舆情所困导致免职,甚至牵出腐败案件。互联网舆情已经成为地方政治生态的一部分,研究网络舆情就是研究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运用好网络舆情这个社会的推进器,观察好网络舆情这个社会“晴雨表”,对地方政治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治生态;影响;对策

一、研究现状及背景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互联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的生活,还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诉求表达,互联网正在充当着人们的传声筒。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上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生态环境方面,互联网对政治形成了监督作用,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论坛任意的批评政府不作为,尽管政府掌握着删帖子的权力,但删了,网民可以继续发布自己的意见,这就对政府施加了舆论压力。

一些负面的网络舆情已经危及到地方和国家的安全,这重要性已经被中央充分认识到,但地方官员谈舆情色变,舆情处置的妥当与否往往可以左右一个地方官员职务的升迁,对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

互联网社交的便捷,方便了人们互相联系,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同时在引领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方式,许多群众在通过互联网获得政治知识与理念,互联网已经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向社会表达公共意见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之一。政府需要看到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者来说,他们有了诉求,有了不同政见,最快捷的方式是网上表达,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换对政治稳定产生了影响。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唐晓、杨帆认为政治稳定是指政治机制运行的常态性、政治发展的有序性和政治规范的认同性。

研究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策,并以此为论文选题,主要是想了解网上舆论对边远多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社会治理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对地方官员仕途的影响,获得舆论引导的合理方法和途径,巩固和发展遵义地区良好的地方政治生态,帮助地方民生改善,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

2.当前研究及相关研究现状

网络舆情通过传播,可以发挥人们难以想象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舆论格局,引发社会动荡,网络舆情可以导致“人肉搜索”,使得贪腐官员迅速被人们揪出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言论释放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网民与地方政府沟通对话的平台,互联网技术成为政治舆情传播的重要载体,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地方政治舆情的传播研究,目前,研究成果正在扩大。国内外关于互联网舆情与政治生态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文献相对有限。但有一些值得本文借鉴: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互联网上的网民言论已经直接影响着线下的人民群众的政治民生活动,监测网络网民言论的变化,收集舆论,是确保地方政府准确施政决策的重要手段。研究互联网舆情就是要研究判断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互联网成了这个社会动态发展变化的载体,互联网所承载和反映的网上舆论变化就是“晴雨表”,社会动态与网上动态同步,社会热点事件与网上网民的热评同步,引导好网民在网上的言论和行为,是社会治理的必要能力。分析与研判网络舆情,需要搜集大量的互联网舆论信息,科学的评价分析判断。地方政府的执政除了走线下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路线外,互联网是重要的快捷调查研究途径,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每天发生的网民舆论,组成了一个大数据库,是政府分析判断的重要考量依据。互联网在高速发展,引领现实生活的变化,“我们对横越人类诸活动与经验领域而浮现之社会结构的探察,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其特征在于社会形态胜于社会行动的优越性。”在互联网社会,对网上舆论的判断与分析准确程度,考量着政府的施政能力,特别是主要官员的决策水平。网络社会跟现实社会一样,舆论信息也是真假难辨,分析研判互联网舆情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作,是主要领导决策准确性的前提。

纵观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都从网络舆情发展和当代政治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针对性建议。可见,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遵义地方局部范围,探讨一个遵义舆情动态与官场政治生态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研究的理論依据和方法、基本思路

本文论述网络舆情对遵义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与对策,以贵州遵义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采用文献分析性法对网络舆情与地方政治生态的关系,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对当地政治生态和官场的直接影响,在综合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基础上,借用互联网传播的研究成果,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梳理遵义官场政治生态脉络,进一步明确研究视角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归纳地方网络舆情发展对地方政治生态影响的规律。通过对当地互联网舆情和政治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

本文通过纵观现实当中有效的互联网舆论传播方法,让舆情如何更好的服务遵义地方政治发展,保持遵义地区政治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该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网络舆情对遵义地方政治的影响:一、遵义市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二、遵义地方政治生态状况;三、互联网舆情对遵义地区政治发展的影响。从现状上看互联网微博和手机移动媒体网的出现给舆论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给舆情管控带来极大难度,为遵义地方官员的执政能力带来重大考验,既可以有利于实干官员的发展,也可以让腐败官员和无能无为官员下岗。因此在研究网络舆情的基础上对加强遵义的政治稳定和官员命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舆情与地方政治生态的概念及影响

互联网舆情与地方政治环境的互动关系,首先是从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开始的。网络舆情的发生,对我们的生活及社会发展正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网络舆情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社会公众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其中的新闻热点、焦点事件所表达出的态度、情绪、观点等等。网络舆情从广义上理解指的是社会大众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所表达出的个人意见、观点、情绪等等。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现实中的人正在转变为网民,互联网成为群众社会生活的主场。

1.网络舆情的界定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现象,在现实生活世界经常发生。网民把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通过互联网渠道表达出来,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态度和意见就是网络舆论。互联网舆论主要表现为情绪化的不满或喜好。有传播迅速、强烈的一致性、延续性等特征,能迅速炒热的舆论聚集暨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舆论的集合,是由许多网友共同参与形成的“舆论漩涡”。负面的网络舆情一定是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稳定因素的舆论集合,常常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然而,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平民化、发表意见的自由化等特点,使得各种信息和观点竞相呈现,其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舆情,给舆论引导带来严峻的挑战,所以必须加以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来源与现实生活,但表现和可控性不同。网络舆情集中表现为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公开表达的个人的情绪和意见,包括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热点事件或焦点问题所表达的有影响力的情绪和态度等。

2.地方政治生态的内涵

政治生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宏观环境,是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政治生态本质是社会政治生存状况,包涵官场从政环境和公务员素养,政治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他反复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建设就是要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改善官员服务群众的态度;政治生态建设要提高干部素养,形成公务员与群众的良性互动,维护好有序的参政和执政秩序。政治生态实际上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贵州行政学院教授唐正繁认为:“政治生态环境的特征有三:一是社会性。社会性也就是人类性,只有人这一最高的生命形式才能组成一个有序的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而其他生物只是一种本能的为生存的需要而结成的关系;政治生态环境社会性的另一层面是它的组织性,即这种社会性是通過政党、社团组织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当代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人和政党、社团组织所构成。二是生态性。生态性也就是关系性,即政党、社团组织之间,政党、社团组织与环境之间,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三是和谐性。和谐是人和自然、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自由与必然、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统一。”政治生态好,社会就和谐、正气就足;政治生态恶劣,则官员遭殃,群众受苦。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是渐进的复杂的过程,而某种良好政治生态确立之后,还会受到种种不正之风的干扰、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生态的倒退。

3.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

“网络舆情为社会的降压阀,可以让人民充分的表达出心声,有利于促进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提升我国政治生态质量和水平。网络舆情为社会的减震器,可以实现社会大众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到政治事物活动中。网络舆情为社会的瞭望哨,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廉政局面,构建我国政治生态新局面。”网络舆情与地方政治生态的关系,就像手心和手背,一面是现实世界的政治状况,一面是网络世界的舆情状况,解决好二者的关系,互为服务,做到良性互动,是政治传播与社会治理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生态坏境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网络舆情是互联网自由传播的必然结果,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网上网下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正是因为这种控制的减弱,互联网为公众自由表达观点和立场提供了便利性。同时互联网舆情对政府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干扰了政府的行为,网络舆情随时在给政府施政敲响警钟。网络舆情中的不实信息即网络谣言,也可以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网络舆情被地方官员害怕,主要原因是官员没有互联网思维,不能做到学网用网,把互联网作为施政的工具加以利用。这是地方政府施政的软肋,特别是贵州遵义这样的贫困地区,网络思维不普及,群众网络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网络舆情对该地区造成了施政冲击力。一是网络舆情让当地官员不知所措;二是网络舆情研判能力不足;三是网络舆情带动群众上访积极性;四是网络舆情舆论引导机制尚未健全。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新态势

目前,在贵州遵义地区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呈现如下特征:一是遵义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少数民族的观念和习惯与汉族不同,极易引发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传播状况较为复杂。二是网络舆情呈现线上线下同步牵引传播,给当地政府带来舆情处置压力。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极大地方便了社会舆情转战网上,社会情绪转变为网络情绪,这种情绪的集聚很快引爆“舆论漩涡”。三是移动手机用户增多,传播的随时性和匿名程度增加,让当地网络舆情处置机构措手不及。四是网民由年轻人为主转向全民性。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在遵义地区的快速发展,网络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运用手机随时可以传播和发布信息,制造网络舆情。

1.舆情表达的直接性

民众运用互联网就变成了网民,通过运用互联网论坛和社交平台,直接进行信息交换,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和不满。网络表达的直接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随着手机的普及,4G网络的运用,每一个人只要携带一部能上网的手机,便可以成为信息发布中心,这是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直接性表现。而网络舆情在产生后,通过手机互联网渠道,与其他信息鱼龙混杂,迅速发酵,形成“舆论漩涡”。舆论表达的直接性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做到分秒即出,分秒即传。互联网视频个人直播的兴起实际上就是网络表达的直接性最有力的呈现形式。

2.舆情传播迅速不可控

网络舆情可以在不按确定的时间不确定的地点随时上线,每个网民都是互联网舆情的出发点,任何使用网络的人都可制造舆情出来。正是网络舆情的转瞬即逝,给舆情处置带来不确定性。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贵州遵义属于贫困地区,但是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现场直播自己的所看到的景观,直播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信息传播的迅速就是网络直播,让传播没有时差,网络舆情在直播中极易产生,而且是不可控制的。

3.舆情产生的突发性

网络舆情主要是在互联网空间,网民们就一个话题或人物,进行聚焦评论,快速制造“舆论漩涡”造成的,比如,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校庆120周年讲话时读错字的事件,因为网民热烈的对此进行评论和发表意见,“读错字”就成了负面网络舆情,在互联网空间,众多人的情绪瞄准林建华这个人。“网络舆情一旦形成,信息发布者在网络奥情的传播程过中就会与信息接收者形成一体化的局面,信息接收者随时会变成新的信息发布者,同时新的发布者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增加自己的观点和演绎,发布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十分的模糊,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自由,这种技术模式造成了经由不同渠道传播的各种意见,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个层面上上,與论浪潮会迅速形成成。”事实上,网络舆情的发生是具有突然性的,但这个突然又有苗头和基础铺垫,封堵或压制网民言论只会引发舆论爆炸,对政府形成更大的压力,集聚了社会矛盾。

四、地方政治生态现状及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

1.地方政治生态基本态势

地方政治生态是当地政治生活和政治运行的总体状况,是地方官场的总体表现。地方政治生态的好坏往往跟地方主官息息相关,“关键少数”决定了地方政治生态的发展方向。可以认为,地方官员的作风好,那么这个地方政治生态就好,这个地方的“关键少数”即主要官员施政有法有方,那么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就会有突破。

政治生态是属于一个地方的“软环境”、“软实力”,这种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其他各个方面。“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存在的严重危险和全面解决从严治党问题时得出的重大判断和科学结论。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加强地方政治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未来地方施政的重点。

政治生态空气是政治生态中人们关于政治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总和。在良好的政治生態空气中,官员以清廉务实为荣,政府以公开透明为准则,政治以民主法治为基础。落后的政治观念对政治系统中的各政治主体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官员以追求权力最大化为从政的最终目标,在日常生活中以享受权力为最大荣耀,以炫耀权力为最大快乐。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官员的行为必定滋生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污染政治生态空气。当前我国地方政治生态面临诸多困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理想信念滑坡,价值观扭曲,这是是内因使然。

2.局部民生舆情发展凸显地方执政困局

民生领域的网络舆情在地方政府看来是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又是会滋生很多次生舆论,对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困扰。但对网民来说这是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通道,也是监督地方政府的有效管道。在这对看似矛盾的一对,实质上如果处理好就是为人民服务,不主动站在群众的立场来处置舆情就是不作为。在遵义地区,一些局部社会舆情与互联网舆情同步发展,甚至传播到国外,被境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攻击我国乡村治理弊端,甚至境外组织煽动遵义个别乡镇少数民族同胞寻衅滋事,扰乱社会秩序,给地方基层政权执政带来困局。例如;遵义市绥阳县2017年少数民族乡镇殡葬改革舆情,波及范围广,影响及其恶劣,乡镇主要领导被问责撤职。

民生网络舆情是一部分经常活跃在网络上的群众主观表达或被动制造出来的,呈现在网上的舆情舆论不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全部诉求,往往存在片面或部分群众的急功近利。民生网络舆情既可以促进地方领导的施政水平,改善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推动地方工作有效开展,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可以给地方政府的施政安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一些网民通过网上造谣搬弄是非,抹黑政府。

网络舆情与网下的群体事件息息相关。负面网络舆情往往是现实当中群体事件的导火索。贵州行政学院教授唐正繁把群体性事件舆情先期处置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介入与触发因素管理,第二是信息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第三是对话与现场处置,第四是回访阶段。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制造,也从传统的台式电脑转战手机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网上网下同时进行,同步发展,互相策应。过去是先有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事件,然后发展到网络上,如今互联网成了舆论制造的先导空间,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形成“舆论漩涡”,紧接着指导线下有组织的活动,形成群体性的社会舆情事件,甚至大规模的社会治安事件,这就是目前互联网舆情对社会政局的快速影响力。

3.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地方政治生态的“双刃剑”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遵义地区政府治理既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也又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网络舆情对遵义当地政治生态的正面影响体现在:一是推动政务透明化。网络舆情与政治生态和日常生活同步发展,对政治透明形成倒逼机制。二是推动构建民主社会。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民参与政治的快捷性,在技术上和渠道上,有利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为政府治理带来新模式,开启了真实民意表达时代。三是推动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使得政府和公民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和途径。在政府和公民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社会的价值观、利益关系更加均衡、统一,这种具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价值观,非常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一是滋生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互联网是社交领域最难控制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以网民身份出现。二是容易滋生网络暴力。互联网充斥着各种暴力信息,和黑暗势力的互相勾连。三是孕育着新的社会矛盾。在网络中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的网民群体容易形成对立态势,年轻的网民最容易情绪化,发表偏激观点制造“舆论漩涡”。四是给社会治理增加了难度。随着全民上网的发展速度,網络舆论的力量可以左右地方政府施政的策略,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影响力。

依法处置网络舆情,依法疏导民生情绪。互联网是极易产生“舆论漩涡”的空间,年轻网民非理性偏激化情绪化谣言化的言论是产生“舆论漩涡”的根源。唯有采取科学的策略、措施,正面应对网络舆情,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监管,完善网络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网民进行科学引导,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排除其负面影响,利用网络舆情推动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4.网络舆情有助于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构筑良好的地方政治生态需要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正面首先是来源与基于事实的网络舆情,反应的诉求是客观事实。基于事实,对于当地地方政府形成的有效监督和对地方治理的有益建议和诉求,这是来自于互联网的有益于构建政治生态的有利元素。

地方治理是要学会整合网络资源,政府要在权力运用上自觉接受网络民意的监督。自古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在群众中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在互联网世界中,虽然在弱化,但现实中政府强势依然存在,强势的地方政府往往不能容忍网民对政府的批评和谩骂,但互联网情绪化的生活中,网民并不惧怕政府的威力,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空间的开放。因此,在开放的空间,政府不得不放低身段,与网民在同一个平台进行平等的对话。依据现有的条件,构筑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互联网资源,需要政府在施政时自觉接受来自开放的互联网空间的网民监督。

构建良好的地方政治生态需要开明的言论表达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网上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和疏导民众通过互联网表达诉求的通道,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必然途径,防堵反而制造舆情事件。把好网络舆情表达通道,建立良好的民众诉求网上表达秩序,运用法律可以分类进行。

五、对策和建议

1.加强网络舆情基础设施改善和舆情处置机构队伍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必须依靠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是充分利用用互联网技术的先决条件,因此应当切实加强遵义市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基础信息产业,为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改善网络舆情基础设施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引进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加强网络舆情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网络舆情研判机构和研判队伍的建设,是复杂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必要,在技术手段上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从收集分析舆情的硬件上考虑,在队伍建设上引进人才,就是要从分析舆情服务群众诉求的角度来。

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地方治理带来了大量网络舆情,处置网络舆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对于遵义地区来讲,引进网络舆情处置专业人才,形成网络舆情处置专业队伍,是贫困地区的当务之急。人才是舆情处置队伍建设的基础,人才是成立舆情处置专业机构的基石,离开专业人才,网络安全就没有保障,用好人才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建设的重要环节,留住人才是确保网络空间清朗的重要保证。因此,摆在遵义地区面前的只有是大力培养人才,大力引进人才,大力提升网络舆情的处置技能,服务地方政治建设的需要。

2.发挥好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生态的正面效用

从提升网络舆情监管水平的角度来讲,第一,加快推进官方媒体的建设,实时发布具有正能量的党的新政策、新规定、新成绩、新方向,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客观真实的传播内容,全力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全力的对于网络中的不真实言论进行批驳、斗争,捍卫党与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第二,加快互联网舆论价值观建设,增强正面引导的本领。比如:对于网络突发事件信息管理要做到迅速反应、积极主动。新媒体时代以来,传播的途径增多,受众接触传播内容的可能性增大,信息的更迭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网络信息的管理来讲、要做到积极主动、反应迅速,有效地对于虚假信息进行拦截与删除。有效的与人民群众密切配合进行全民对于网络信息的监督工作。第三,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新闻问题事件政府应该积极进行调查与研究工作,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这类问题的严肃追查、推动网络真实信息和问题信息的发布、发挥出网络监督的功效,推动现实环境中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强化互联网的基础管理,推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落实工作,明确进行责任划分、实行网络信息发布传播的实名制,对发布传播虚假、恶意信息的相关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大大减少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产生,形成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对于网络上的犯罪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地进行打击。同时媒体应该对于这类的典型问题进行点名曝光的方式进行处理,提高群众对于这类问题的警觉意识。除此之外,开展良好的网络教育也会对于群众的思想觉悟与网络行为方式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党更好的进行网络宣传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运用好新媒体,例如:“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政府公众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政府群众交流、沟通的实效性、便捷性。官方微信、微博的信息内容要具有话题性和典型性,可以表达出人民的心声”。比如:中央纪委官方微博发布的众多反腐败的信息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增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政府官方微信微博的建设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思维方式与方法上的实践探索。①

应用各种有效方法,构建高质量的网络舆情环境,可以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人民大众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水平,对突发问题有效处理,重塑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提升我国政治生态环境水平。

3.提升运用网络舆情解决民生困难的能力

民生困难往往是由于官员贪腐造成的,解决地方的群众生活困难,在网上舆论呼声很高,网络舆情所反映地方官员贪污问题,是改进遵义地区民生的重要网上反映渠道,是产生民生舆情的重要通道,运用好网络舆情处置方法,服务民生大局,已经摆在了遵义地方政府的重要施政课题。

处置好互联网舆情是地方解决民生治理和服務的重要渠道。网民主动在网上积极参政议政,进行民生诉求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办法,对地方政府服务人民群众有帮助作用,能形成积极的正面效用。地方政治生态治理的回应需要互联网助力,主要内容是解决民生困难。也有一些基层政府不顾群众利益,整天制造虚假数据,蒙混老百姓,在群众心目中失去了信任,群众就需要最为便捷的互联网渠道来表达诉求,人民变网民,现实诉求变为网上诉求,地方政府解决好了就是为人民服务,解决不好就会制造更多的对立矛盾。

网络舆情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诉求和政治诉求,提供了畅快通道。民生困难是地方政府执政面临的最普遍问题,除了在现实中解决群众的提出的棘手问题外,一些政府暂时无法解决或者没有照顾到的群众利益诉求,在群众没有办法被迫的情况下,村民被迫与时俱进,村民变成了网民,手机在手即成网民,只要会用手机浏览网页,会用微信微博聊天,就能表达自己的诉求,低龄少年儿童和年龄大的老年人都成了手机网民,民生困难是他们诉求的重点。政府要主动将互联网推向群众,群众人人用网,官员人人懂网,实现网上网下人人平等的交流对话,实现群众在网上网下自由的参与政治生活,这才是政治上的良性互动。因此,地方政府要运用互联网执政,通过互联网渠道为群众即网民办好事办实事,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引导网民有序的运用互联网支持政府工作。

4.运用网络舆情提升基层群众政治文化素养

群众政治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地方政治生态治理的基础,互联网舆情有利于提升基础网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在互联网世界,微传播凝聚嵌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话语实践的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变革的新动力,网民借助新媒体平台打破了单一的传播格局,依靠微话语聚合的力量重构了新的的文化权力关系,大量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压抑、被忽略、被边缘化的话语在微传播中得到了释放并形成话语权力,由此重塑网络與情生态,文化政治对社会政治的改良和进步具有平衡和牵制的作用,但也存在泛娱乐化、伦理失范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并在推动社会整体性变革进程中获得真正的意义。在传播中,网民的话语通过聚合产生力量,对传统政治文化权力关系中的强势方形成冲击和挑战。

网络舆情中的政治文化治理,要建立政府政务舆情回应机制,提高运用互联网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增强普通公民在互联网参政和互联网执政中的话语权地位。

要通过重塑互联网生态改善互联网传播价值观,提升地方群众政治文化素养。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移动互联网微传播时代,体现了社会场域中文化权力关系和话语格局的变化。网络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正在重塑着舆情生态,为地方政府占领网络舆论媒体平台,构建新型地方政治生态提供了机遇。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是网络环境中围绕某个网络舆情事件,发布信息的人、信息和信息传播环境组成的一种信息生态系统。

结 语

本文认为,网络舆情的正面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用巨大,网络舆情可以在发挥引导有序政治参与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舆情的发展是对群众话语权的一次大解放。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积极地正面引导舆论,把互联网变成人民群众表达合理合法诉求,进行舆论监督的有效通道,把处置网络舆情变成为群众办事解决群众困难的重要工具,充分运用网络舆情让地方政治生态山清水秀。民生改善要以人为本,依法进行,在利益分配上要伸张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互联网舆情的表达重点。处置网络舆情要掌握互联网规律,摸清现实生活中的民生困难,打开群众自由表达真实诉求的渠道。互联网舆情是地方政治生态的网上表现,地方政治生态是互联网舆情在现实中的征兆。因此要重视网络舆情的价值,规范网络舆情的渠道,把好地方舆情特色,用好和放大网络舆情的正面效用,特别是要建立“两头管理机制”暨既要把研判舆情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要依法治理网民网上滋事和肆意制造谣言,把网络舆情变成地方政治生态改善、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

无论地方政府,还是网民,都是在与时俱进中向前发展;移动互联网、移动新媒体已经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主要阵地,移动互联网成为孕育网络舆情的新战场,提升政府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掌握引导和管控移动新媒体舆论的方法和手段,是地方政府施政的必备技能,研究网络舆情对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与对策,对提升地方政府网上服务群众和网上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3] [美]查德威克 著,任孟山 译:《互联网政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4] 李莹:《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 马媛媛:《网民国际化对我国政治稳定影响论析》,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王成,(1980-)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贵州省党校政治学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乡村传播,农村发展领域。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生态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消费舆情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盱眙生态藕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