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创新

2020-12-06 10:32靳浩琦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改革

靳浩琦

摘 要: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实际情况,探究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来顺应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引导高校学生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非遗视角;艺术设计课;改革;创新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渐得到国人的认可和重视。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学方面跟不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没有被纳入正统的教育体系中。这十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基于此,本文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高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如何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希望以此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为我国相关教学活动的改革指明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不同,其界定的标准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就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有所不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人们看做其文化构成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突物和空间场所,并且能够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1]。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一个民族中的人而存在,是一个民族的民族审美、民族特性的“活”的体现。正因为其是以人为依托,因此具有脆弱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

二、艺术设计类课程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以及相关的文化空间等。相较于以往艺术设计类课程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引入课堂,可以为学生开拓视野、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方便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进行选择,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地方特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仅需要发现美,还要能够结合实际经验以及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享受。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集实用、审美于一身的瑰宝,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美,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提高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具有民族性、独特性,彰顯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独特民族风格和特色,培养民族文化的大局观念。

(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文化活力

首先,高校作为正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的责任,更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担[2]。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彰显我国优秀文化、丰富遗产的重要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传承中国悠久的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继承,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长久发展。其次,学生代表着新生力量,其改革、创新思维浓厚,引导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保护,有利于激发学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建言献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动力。

(四)完善学科体系,提高科研能力

高校不仅需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还肩负着推动学术发展的重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从学科体系上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引导高校的科研人员加强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

三、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彰显我国文化的丰富性、传承中华文明十分重要,并且当前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从实际的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来看,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教学改革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明确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一旦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中,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则不仅仅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同时还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在教学方向上,高校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设置,内容可以包含戏曲音乐、手工编织以及书法绘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扩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想认识。要想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此相关教师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适当地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纪录片、动画等方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艺术调研,使之亲身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情怀和生活;还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度,在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之外,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一线与相关的企业、机构和传承人沟通。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新鲜感,减轻其学习的厌烦疲倦感,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第三,丰富课外互动形式,开展专题讲座。要想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传统的课堂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除了传统第一课堂之外,高校还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培育和熏陶的作用。例如举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竞赛活动,也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传承的内涵,更加熟练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艺。丰富多元的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潜移默化地收到熏陶。

第四,加强对人才队伍的支持力度。作为教学互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对教学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设计教学课程,必须提高教师的相关素质。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只有教师自身充分了解并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为学生做好榜样和表率。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要过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构成体系具有清楚的认知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科学的教学服务。其次要加强人才引进和资金支持,引入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对教师队伍的辐射作用,利用其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带动教师队伍观念的革新。同时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教学效果良好、改革教学的有力推动者进行一定的奖励,反之予以一定的惩罚,加强对优秀教职工的宣传力度,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第五,建立完善畅通的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学生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专业的教师、丰富的活动、科学的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虽然当前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但是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学生在进行信息的搜寻或筛选时极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建立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师生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该平台对网络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之后呈现给师生,既保障了信息的安全與健康性,又可以减少学生搜索信息的时间成本。除此之外,该平台还需要建立师生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渠道,使学生能够将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教师,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回应,提高教学的质量。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责任的担当。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仅仅通过高校一方面就全面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不现实的,需要国家、相关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丽英.基于设计创新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江苏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为例[J].设计,2018(13):98-100.

[2]成卓,李征.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15(3):158.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