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香、鲜香、书香,闻香识泰州

2020-12-07 09:04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王冬艳
莫愁 2020年31期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冬艳

芳名、芳龄、芳踪,香肌、香腮、香鬓……“芳香”是关于女性的重要转喻,与女性相关的东西,大多可以此二字作为点缀。不过,即使同为“芳香”,在不同的女性身上也会变化出不同的味道:一家网红烘培店的创业者身上有面包的甜香,一家水产电商的主播身上有螃蟹的鲜香,一户“全国最美家庭”的女主人身上则有阅读的书香。

不同的“香味”背后是不同的人生。相同的是,她们都以积极而坚定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角色中,体会着充实和快乐。有人把创业的经验分享给众人,把对家人的爱通过食物传递给顾客,助力文化古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有人在互联网经济中找到新方向,为家乡水产品的销售找到了新出路,在改善家庭生活的同时带动更多女性就业;还有人用书香浸润生活,让一家三代向知识靠拢,成就独到家风。

本期“她说”跟着江苏省融媒体联盟“强富美高e路行”的脚步来到泰州,通过识别三位女性身上散发的“香味”,走进她们的生活,倾听她们的故事。

在泰州市海陵城中钟楼社区钟楼巷巾帼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街巷妇联围绕创业女性,聘请金牌商家,组建“巾帼创业导师团”。肖美华就是导师之一。从创业之初,她就想经营一家有故事的甜品“猫”,不单做产品,也传递温暖。一块小小的蛋糕,能品尝出人生百味,也能筑造一方大大的舞台。

用面包传递温暖

“一份红丝绒,两个原味可颂,一个辣松芝士。”一位老大爷最近频频光顾位于泰州海陵区钟楼巷的糖猫甜品屋,每次买完面包后都选择堂吃,并且要一杯滚烫的开水。店员怕他烫着,总是偷偷地兑一些凉白开。他看见了着急地说:“不要兑啊,我要烫的。”老大爷喜欢吃奶油,店员就给他的红丝绒蛋糕上多挤了一点淡奶油。“后来才知道老大爷是从上海来泰州探望朋友的,看着老人靠窗口坐着吃面包,就像日剧里孤独的美食家。”糖猫甜品屋创始人肖美华说,“希望我们的服务让他觉得暖心一点。”

拥有700 多年历史的泰州钟楼巷历史文化古街区,自古商贾云集,名流聚居。社区依托党建带妇建,妇建带创业,建成以巾帼创客为主体的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基地入驻商家286 家,其中女性业主168 名,就业人数598人。为了扶植巾帼创业,街巷妇联围绕创业女性需求,组建了“巾帼创业导师团”。肖美华就是导师团中的一员,她在分享创业经验的同时,也为想累积创业经验的女性提供了实践岗位。

肖美华1982 年出生于江苏泰州。她个性开朗,善于与人沟通,大学毕业后从事机票销售工作。不过,别人眼里的稳定工作,对她来说却略显枯燥。不久,肖美华辞职到一家影楼担任店长,学习如何管理一家店面,如何做账,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在决定创业前,肖美华在一家传媒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兼人事主管。期间,她自考了会计证,学到了专业的财会、人事管理等知识。

2013年,肖美华和朋友合伙在海陵区钟楼巷府南街开了一间烘焙店——糖猫甜品屋。当时这条街并不是很热闹,肖美华之所以选址这里,一是因为房租便宜,二是考虑到少年宫能带来大量的客流。糖猫的店内装修、产品包装设计都走文艺小清新路线,而且支持顾客定制蛋糕。“我们与传统蛋糕店的区别在于和顾客有更多的互动,不是我有什么你买什么,而是你要什么我来提供什么,让蛋糕店变得更日常也更文艺。”由于定位清晰、产品选料实在、品质有保证,糖猫很快打开了市场。

肖美华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扩大糖猫的知名度,她借新媒体之势,在微博上记录、分享糖猫故事,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来打卡。比如那只多次被肖美华分享的花猫:它每到饭点就到糖猫店门口转悠,如果玻璃门关着,就看向店里,或是用头蹭门,直到店里有人拿点面包边角来喂它。花猫吃饱了或是在店门口眯一会,或者一溜烟跑开,消失在店后的钟楼巷里……很快,糖猫成为了受泰州年轻人喜爱的网红烘焙店,首款招牌产品“南瓜芝士”一天销售两百多块,且一块难求,顾客需要提前预订才能买到。

成功背后是辛苦的付出。肖美华用心经营着糖猫,她既是老板又是员工,从产品开发、顾客回访、前台服务到账目管理、采购订购,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开店第一年,肖美华感受到创业的疲惫和充实,每天都很晚到家。同时,她也关注着国内烘焙市场的潮流走向,每年外出学习交流,把芝士产品、软欧面包、翻糖蛋糕等新鲜、时尚的面包引入泰州。

2015 年,糖猫开了分店。三年后,根据美团数据统计,海陵区每七个人过生日,就有一个人选择糖猫蛋糕。

随着糖猫知名度的提升,不少原料提供商主动上门。有人劝肖美华使用一些含有香精或其他添加剂的原材料,都被她拒绝了。“诚实守信是经商的第一原则,糖猫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向客人承诺不使用香精、防腐剂等添加剂。我说到就要做到,不能让信赖我们的客人失望。”在肖美华看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口碑,真诚的服务,不断的创新,这些都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她作为创业导师,分享给创业者的第一课。

“今天店里来了位游客,她觉得糖猫很特别,问可不可以拍些照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开店的幸福感,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还在于你的品质和品位是有人喜欢的。在她的旅游记忆里,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城,有这样一家美丽的小店,这种感觉很美好,不是吗?”肖美华说。

不论是导购还是主播,在戚银看来,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想要推销产品,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产品,还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兴化市,还有很多像戚银这样的巾帼创业代表,正在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着力量。

电商主播和她的香辣蟹

“我剥一个虾给大家看一下,好的小龙虾一剥、一拽,虾肉就全部从壳里出来了,这就证明小龙虾是鲜活制作的。大家看一下,虾线特别干净,虾头全部带黄……”兴化市蟹小七水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戚银边讲解边演示,跟直播间网友互动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大家购买:“我再吃几个,你们就看馋了,虾肉鲜嫩,特别好吃……感谢小雨的关注。新进来的小伙伴点开屏幕右下角的购物袋,8号链接,今天是秒杀活动。没抢到红包的,等下一波,整点我们还会抽免单……”几个月的直播经历,戚银已经没有了初次直播的紧张,而是游刃有余地展示、推销产品。

34岁的戚银出生于兴化市安丰镇一户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为了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戚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服装专卖店做导购,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忙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虽然很辛苦,但戚银每天都和顾客打交道,学到了很多销售技巧。

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戚银决定跳出导购这一行,去更广阔的天地打拼。2010 年,她应聘到一家网络公司上班。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触到电子商务,了解到如何在网上卖东西。电商的快速发展让戚银嗅到了商机,一年后,她辞职回到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戚银先是开了一家经营服装的网店,凭借做服装导购的经验,慢慢摸索到了门路,让网店步入正轨。

安丰是“河蟹之乡”,戚银的丈夫是做螃蟹生意的,结婚后,她顺理成章地做起了螃蟹电商。不过,由于对生鲜物流不熟悉,戚银销售出去的螃蟹在运输的过程中特别容易死掉,因此亏了不少钱。

一次,戚银到亲戚家做客,尝到了亲戚用小螃蟹做成的香辣蟹。“家里有不少亲戚养殖螃蟹,以前这些卖不掉的小蟹大多做成饲料,很少有人做成菜肴。”戚银第一次品尝就喜欢上了这道美食。回家后,她尝试着做了一些香辣蟹,并分袋包装好,在朋友圈里销售。不曾想,香辣蟹异常受欢迎,订单应接不暇。当时,收购一斤小螃蟹3 元,而戚银制成香辣蟹后一斤可以卖到12元,一天就能销售出去一二百斤。

2014年,戚银建好了厂房,注册了兴化市瀚龙电子商务公司,招聘组建了团队,拿到了相应的营业执照,并给生产的香辣蟹取名“蟹小七”。在公司化运作下,“蟹小七”香辣蟹逐渐成了“网红”。2016 年以来,“蟹小七”香辣蟹在淘宝同类产品中排名居前,全国各地代销“蟹小七”香辣蟹的电商超过2000人。戚银也因“蟹小七”而扬名。2017 年1月,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了戚银的创业故事。同年,她被表彰为“泰州市十佳创业女性”。

2018 年2 月,蟹小七水产品有限公司成立。由于螃蟹上市有季节性限制,香辣蟹生产周期也受其影响。为此,戚银开发出龙虾尾新品。“企业创办之初,我们的定位就是不能只做卖蟹卖虾的贩子。”戚银投入200 万元购买了一套液氮速冻设备,刚出锅的小龙虾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速冻、包装等,最大程度保持了小龙虾鲜美的口感。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商平台通过推荐流量的方式鼓励商户直播。“我宅在家里没事可做,就想着试一试,没想到第一次直播就有3万人观看。”随着直播次数的增多,戚银直播间的粉丝一路上涨,从3万到5 万、10 万、50 万……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她已有100 万粉丝。直播成效显著,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购买。与往年相比,“蟹小七”的线上销售额翻了一番。

尝到了直播带货的甜头,戚银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做这件事。为此,她还带出了一支六人的团队。“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地方农产品滞销了,我们到湖北带过货,也参与了政府组织的援鄂直播。”戚银说,直播是电商的一个趋势,通过直播,消费者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就更愿意购买。不过,在她看来,实体店销售和直播间卖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论是导购还是主播,都要了解自己的产品,清楚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产品推销出去。

“全国最美家庭”祁鸿家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有独到的家风。在女主人王玉芬的带动下,一家三代人被书香滋养。他们的“最美”是用善意与温情传递来自家庭的美德。在靖江市靖城街道江山路社区,家教家风逐步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厚力量。

小院的书香

祁鸿家庭是2019 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他家的小院就位于靖江市靖城街道江山路南侧。小池、碧竹、滴荷……小院主人祁鸿醉心园艺,庭院里每一处景致都有他的心思:春天,蝴蝶兰缤纷斗艳;夏天,紫叶酢浆草在风中摇曳;秋天,火红的石榴挂满枝头;冬天,掉落的香橼似一地碎金。

院中四季花草葱茏,女主人王玉芬总是端坐廊下,手捧书卷认真阅读。年过八旬的王玉芬,是一名退休教师。儿子祁骥程就职于供电公司,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的学习,家里庭院的设计就出自他手。

祁骥程读中学时成绩不好,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母亲王玉芬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备完课就陪着儿子写作业。“成绩不好不完全是你的问题,家里没有条件让你去做你喜欢的事情,你的天赋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发光。”听了母亲的话,祁骥程不禁失声痛哭。

每到周末,王玉芬就带着祁骥程兄妹俩回到乡下,帮丈夫打理自留地。为了拓展两个孩子的知识面,王玉芬当时即使每月只有三十几元的工资,也给孩子订阅了各类期刊。“我想让孩子亲身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世界、感知万物。”放学回家的途中,偶见夕阳西下,十圩港边波光粼粼,几叶小帆靠在岸边,景色十分宜人,王玉芬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边走边讨论,回家后便将所见美景描述于笔端。祁鸿下班回到家,便帮着妻子做晚饭。饭后,一家人来到庭前屋后、竹园下、菜园里,走一走,聊一聊。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母亲的影响下,祁骥程不再执著于学习成绩,而是爱上了阅读,在书本的陪伴下度过了精神丰盈的少年时光。

担任班主任的三十几年中,王玉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着学生们。一次,她发现一位个子瘦小的女生总是迟到。王玉芬经过打听了解到,女孩的母亲已故,父亲身体不好,家中还有两个妹妹。她放学后要拾柴,早起要生火做饭,往往点了半天,沾着露水的柴还是点不着,眼睛也被烟熏得红红的。她还要照顾两个妹妹吃饱再送到学校,自己只好空着肚子急急忙忙赶到学校,因此才频频迟到。得知情况后,王玉芬号召全班学生来帮助这位同学,哪怕每人捐出一只煤球来解燃眉之急也好。在她的感召下,全班师生共为这名女生募集了80 多元钱、100 斤粮票、120 多个煤球。“她毕业后我们失去了联系,但我一直记挂着她。40多年后,在上海工作的她辗转找到了我,那次相聚让我们泪眼婆娑,这段师生缘分对我来说也弥足珍贵。”

退休后,王玉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场和书店。她平均每天阅读五六个小时,坚持摘抄和写作。“每当她读到精彩处,一定要将书拿到我的书房,让我当着她的面读完,还常常推荐新书给我。”祁骥程说。

阅读之外,祁骥程爱好摄影,为了拍摄到原生态的中国风情,他多次自驾到云南、安徽、内蒙古等地区,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用镜头记录下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他用十年时间,把对美的理解、对生命的热爱倾注于摄影作品的创作中。

几年前,祁骥程在靖江市天水公园举办个人影展,每天匆匆忙忙早出晚归。影展的最后一天,欲言又止的王玉芬对儿子说:“等你有空了带我去看看你的影展。”祁骥程这才发现,自己向亲朋好友遍发邀请,却单单漏掉了母亲。“记得那天,母亲非常专注地看我的每一幅作品,并不时轻声点评。她的青丝已成白发,不再是记忆中挥扇驱蚊的母亲。”

有年中秋节前,老年大学布置了作业,要求以桂花为主题拍一组照片。祁骥程拍完照片回家,思考着该拍一张什么样的照片作为最后一张,从而完成一组情感递进的作品。不经意间,他透过落地窗看到母亲正在读书,便轻轻走过去,将一支桂花插在她的发间。“母亲没有理会我,仍专注读着,我赶紧回到院中,将这个画面拍了下来。”祁骥程说,定格的瞬间,他难掩激动,仿佛闻到了母亲身上的书香,轻轻地飘入了他的生命中。

2019 年,祁骥程出版了个人鸟类摄影专辑《羽之境》、散文集《生命本质的香》。女儿祁妙设计的《如是清凉》曾获评“中国最美的书”。书香的滋养在这个家庭不断延续。

如今,祁骥程成为靖江市“乡村公开课”的主讲人之一。他走进农家书屋,举办公益讲座,让更多人参与阅读,爱上阅读,从阅读中获益。而王玉芬则继续用书香感染着身边的人,为这个美好时代增添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