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

2020-12-07 12:30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德彪西二度焰火

张 波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在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二十四前奏曲》中,《焰火》是篇幅最长、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作品,创作于作曲家的巅峰时代。《焰火》的名称来自于在盛大的庆典上燃放焰火,其华丽多彩,充分展现出作曲家的印象派艺术气质和超群的创作技艺。本文阐述了这首作品的特色和创作手法,并进一步对曲体和情景构成进行分析。

一、《焰火》的作品特色和创作手法

(一)《焰火》的作品特色

在《二十四前奏曲》中,《焰火》是最后一部,也是作曲家钢琴作品中最长的一部。作曲家喜欢用联体曲式的形式将这一作品创作成独特的钢琴前奏曲,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目睹巴黎公社惨案的阴云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他的一生都在反对任何德国的事物,包括音乐。他痛恨德奥的音乐体系,就像他此后在文章中所提到,要让艺术家们意识到法国文化的纯洁而高贵的本质。在《焰火》中,首先体现出这一点的是,在调性和调式方面,作曲家使用了六声全音阶、五声调式和叠加小二度的创作手法;其次,法国国歌《马赛曲》的基调在整首曲子中中处处闪现。这或许是由于创作者的爱国心在一战前变得越来越突出。比如,创作者用音乐中的欢腾场面和音乐结尾闪现的“马赛曲”的音调,表示出法国革命初期巴士底狱被攻占之后,法国人民欣喜若狂、燃放焰火庆祝的欢腾场面,这足以反映出德彪西浓烈的爱国之情。无论如何,德彪西作为法兰西人的浪漫和优雅在《焰火》中处处得到表现。

德彪西大胆地将传统音乐形式与自己的音乐形式、各种相近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使他成为划时代的音乐革命的真正先驱。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德彪西创作精神的缩影。与作曲家早年的作品相比,《焰火》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音乐语言变得愈加成熟,所需要的演奏技艺也愈加困难。在这一点上,《焰火》与德彪西的后期作品接近。

(二)《焰火》的创作手法

德彪西是20世纪最杰出、最富有创新能力的作曲家之一。由于受到象征主义小说和印象主义美术作品的影响,他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不但能带给观众优美悦耳的听觉感受,而且可以让人们的眼前浮现出完美的画面。《焰火》十分富有表现力,德彪西精巧地使用了印象派音乐创作的记忆,刺激了观众的听觉,由此激发出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德彪西对作曲的模式、旋律、和声、肌理等关键要素进行了创新和突破,这对于音乐史具有突破性的价值。在德彪西创作的中期和后期,他逐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东方音乐,特别是神秘多样的中国音乐。他使用了具有中国韵味的五声音阶,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神秘感。

印象派音乐非常重视对音色的处理,主要采用了暗示性和隐喻性的表现手法,追求具有神秘色调的音乐色彩。与传统的音乐相比,德彪西并不注重结构本身的严密性,同时也不注重音乐的旋律和情感的表达。他在创作时,强调要将人们感官所接受的一切印象都转换为音乐。在《焰火》中,全音阶的运用几乎贯穿了整首作品。在曲子中,一系列的和旋平行非常常见,甚至出现了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德彪西借此摆脱了传统技巧的桎梏,在音乐中增添了和谐的色彩。与其他音乐家不同的是,他对力量变化和对比的要求很高,更倾向于使用弱范围的力度以表现音乐,尽可能在曲子中展现丰富多样的力度水平,从而带给观众多样化的感受。

在《焰火》中,德彪西所做出的创新处处可见,他的音乐不但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绚丽的焰火燃放场景,而且还充分表现出法国民众在欣赏焰火时欢呼雀跃的狂热气氛。可以说,德彪西借助含蓄技巧和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和声世界和全新的意象世界。

二、《焰火》的作品分析

(一)曲体分析

《焰火》是一部相对自由的联曲体,曲子的结构和音乐形象紧密围绕其标题所提供的音乐内容。整首曲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结构分为:A—过渡—B—C—D—E——过渡一尾声。A部分在整个曲式结构中所占有的篇幅最大,总共有十八个部分。其中,过渡部分是从第十八节的第二个音持续到第二十四节。它以快速托卡塔的方式与前部和后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十五至四十六节是B部,整个部分呈现出流畅的音阶式。在这个部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旋律片段逐渐出现在音乐中,给观众的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十七到五十六节属于C部分,与前面一个过渡遥相呼应。作曲家在这里使用了“scherzando”这一表达方式,虽然也具有过渡连接的特点,但它不仅具有在节日焰火中表达一个场景的功能和意义,而且起到了逐渐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过渡作用。在此处,作曲家使用柱式和弦的方式,让音乐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对比。五十七至七十节属于D部,分解和弦的音乐过程与B部的音乐氛围是一致的,其主要特点是声音流畅柔和。七十一至八十七是《焰火》的E部,这一部分的音乐气氛逐渐显得热烈,并最终达到高潮。《马赛曲》的主题音调在此处多次出现,但音乐的一些细节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在这一部分中,主部音响动机素材的变化具有变奏的因素。而八十八、八十九两节则成为结尾两个部分的过渡。九十到九十八节呈现了新的主题作为结尾,整首乐曲以一种安静而遥远的方式结束。

从这部作品创作的时间来看,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阶段,由于作曲家小时候目睹了巴黎公社起义遭受镇压,内心中一直存在恐惧和怨恨,强调“法国血统”的音乐,反对源自于德奥的音乐体系,使用无导音的六声调音阶和东方式的五声调音阶来谱写整首乐曲,取代了传统的大调和小调。这种独具特色的调式和调性的安排是《焰火》的突出特点。

曲子在一开始的引子以C调与bD调叠置的小二度进行,到了十七节,下行的黑键刮擦已略显出东方五声调性。到了二十五节B部分以后,德彪西采用了C微调式五声音阶,三十节则转换为#G全音音阶,而三十一节又再度转换回去。整首曲子从第四十一节起转移到bB徵调的五声调式。到了第六十五节又转换为五声音阶,比B部分高出小二度。到了八十七节的刮奏处,两手依然保持着小二度的关系。但是,结尾部分是C大调,终止音落到了bD音的位置上,依然具有小二度的关系。因而,作曲家以小二声调的叠加、五声音阶、六声的全音阶调进行交替,作为整首乐曲的主要音高手段。

(二)情景构成分析

就色彩和声而言,整首曲子都保留了小二度音程的使用,带给观众一种跳动感。在A部分的末尾,德彪西在第17节中使用了黑键五声音阶,以创造出彩虹般的色彩。然后,德彪西通过小二度与小二度叠加,造成了一种“细细索索”的音效。贯穿整首曲子的全音阶带给观众奇异的色彩感受,就像烟火的色彩不断变化一样。然而,德彪西对于大量块状和声的堆积并没有采用传统手法加以处理。我们可以将它们比作印象主义艺术画作中对色彩的堆积,其目的在于塑造出创作者所期待的音乐形象。在第六十七节里,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以不同的声调对位,形成了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和谐的双层关系,让观众在视觉感知层面产生了影像感。作曲家在八十五至八十七节使用了强力度块状和声与双手小二度刮奏,产生了类似于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洪亮复杂的声音,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耀眼的白光,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在音乐语言形象方面,这首曲子在开始就采用了小二度叠置,演奏速度很快,音量较弱,德彪西的目的就是要展现出烟花晚会开始时兴奋的儿童们在夜风中等候的场景,而高声部与低音部里不时出现的跳音与重音就像晚会前鸣放的各种礼花。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这种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从十五到十七节起,音型向上二度叠置的移动转化为由高音向低音的刮奏,类似于作为焰火晚会开始前奏的礼花,冲向天空,并向四处散开。

第十八到二十四节属于过渡,在这一部分,第十八至于十九节的每一段只使用微弱的跳音来展现初次燃放烟花以前民众们的安静期待和观望。接下来的二十至二十四节以托卡塔的方式自弱到强引入,说明晚会的第一支焰火的导火索已经被人们点燃。随着力度的越来越强,烟花的燃放时间逐渐逼近,民众们产生的期待也越来越热烈。

到二十五节进入B部分,音型从此处变换为一种流动的声音,代表着大焰火长时间鸣放所产生的耀眼美丽。而左手单音则暗示民众难以掩饰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在三十五至四十节,高音部强力度的八度听起来像各种焰火不断冲向夜空,美丽壮观,这些声音把热烈的气氛逐渐推向高潮。在四十一到四十六节的高音区,出现了短促有力的混合音响和弦节奏,听起来像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又一款烟花绽放,非常美丽动人。在四十七到五十六节,完全通过三连音方式的块状和弦并列进行,造成了另外一种类似于喷泉状的烟花。音区逐渐增高,就像喷泉越来越多地喷向最高的位置。在五十七至七十小节,流动音型像树状焰火,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壮观的焰火完全燃放完之前,又有一束焰火亮了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在七十一至八十七节的E部分,一系列以振音方式出现的非常快速且不规则音型就像是四处燃放的不规则烟花。而从第七十九到第八十七节,双手小二度刮奏处持续不断地推动曲子向前发展,从而达到整个焰火晚会的最高潮。壮观而美丽的焰火冲向夜空,直到焰火点燃夜空,然后又像瀑布一样全部倾泻下来。第八十八至八十九节是为平静之前的过渡部分,而到了第九十到九十八节则进入曲子的尾声,预示着焰火晚会的结束,夜空恢复平静。此时,右手单音旋律片段再度出现了《马赛曲》的旋律,清亮如教堂的钟声,充分表现出德彪西对法国的热爱。

三、结语

德彪西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不少富有创新意义的曲目。《焰火》是作曲家的后期作品之一,他用自己特有的视角,把自然环境中的色彩用动人的音乐呈现在观众面前,构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本文对《焰火》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猜你喜欢
德彪西二度焰火
钢琴家德彪西(上)
图说·“梅”开二度
美丽的邂逅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焰火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