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抗疫宣传新力量
——以《守望2020主播日记》为例

2020-12-07 18:00赵迪
视听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播南京日记

赵迪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友用Vlog 记录自己所在城市的生活为抗疫打气加油,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等栏目中多次选用网友自拍的Vlog 丰富抗疫宣传报道。除民间创作者的作品外,人民网、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媒体和省市地方媒体也都推出了短视频栏目,记者用Vlog 形式记录疫情实况,这些看似日常平实的Vlog,因为真实感人,引发观众共鸣,激发全民抗疫的正能量。

自抗疫报道启动以来,南京广电集团迅速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短视频产品,强化Vlog 的生产投放力度,以接地气的选题、年轻化的语态生动展示城市之美,提升了战疫报道的生动性和贴近性。截至2020年3月12日,南京生活频道策划推出的《守望2020主播日记》系列Vlog 累计发布39篇,每篇视频日记时长3分钟左右,总时长约140分钟,并计划持续更新到全国抗疫工作收尾阶段,相关短视频片段在创作者个人的抖音账号和新浪微博上的播放量超过106万次,互动点赞评论数约接近2万条。

一、以纪实性拍摄和体验式采访直击抗疫一线

从2020年2月3日起,南京生活频道主播以第一人称的行走视角,每天更新一篇视频日记Vlog,呈现2020年全民抗疫期间的南京城市生活。在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复杂的2月中上旬,主播先后来到高铁南京南站、长江四桥收费站、南京市第一医院、大型住宅小区等重要战“疫”一线,记录防疫志愿者、路桥防疫人员、驰援武汉的南京医务人员、社区物业工作者坚守抗疫一线的真实场景。并且,通过现场的深度体验和采访对话,了解一线防疫人员的辛苦和坚守,将内心的感受及时表达并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把关切的抗疫焦点揉进看似平常的对话里,让朴实的话语凸显背后的精神力量。

主播在系列Vlog 里的表达不同于以往电视上的出镜主持,手持摄像机,最远只能伸出一个胳膊的长度,时常是一张“大脸”正对着屏幕,但这恰恰是Vlog 赋予媒体工作者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样的表达温暖而真实。在2月3日的《守望2020主播日记:熟悉又陌生的南京城》中,主播戴着口罩坐在私家车里,望着空空荡荡的街道和冷清的城市,说到“我突然怀念起那个会堵车的南京”时眼眶含泪,一度哽咽的语言留白引起了受众的共情,这期Vlog 被大量转发。

二、以生活日常和平民情怀传递全民抗疫正能量

《守望2020主播日记》系列Vlog 关注的是抗疫时期南京人的生活,是一本属于南京的城市日记,透过对公交、地铁、车站、医院、超市、学校、景区、复工企业的探访,一个个生活在南京的普通人成为了Vlog 的主角,公交司机、青年志愿者、驰援武汉医务人员家属、为武汉提供医疗装备企业的员工、物业保安、超市店员……每一个普通人的抗疫力量都值得被关注和记录。

《守望2020主播日记》在街头巷尾捕捉日常所见,以百姓视角和平常话语讲述身边故事。聚焦普通人在抗疫中的付出和坚守,让广大网友了解抗疫期间的南京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传递出南京人热心、豁达、坚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守望2020主播日记》创作的初衷。

通过在全网分发的Vlog,媒体用镜头记录时代,抒发人民心声,缓解紧张焦虑,传递民间正能量,增强战疫信心,实现了真正有力量的传播。2020年3月初,《守望2020主播日记》中的3篇视频博客入选中国教育电视台“抗击疫情全民微记录计划”节目展播《战“疫”24小时》。

三、以在线化生产提高抗疫报道的时效性和传播力

在线化将是未来媒体主要的生产方式,这一趋势在这次媒体的抗疫报道中得到印证。《守望2020主播日记》系列Vlog 从2月3日起坚持每日更新一篇,并且采用全媒体在线化生产,主播的角色由过去的出镜记者变成了为“云”平台贡献内容的“云记者”,即全媒体记者。从寻找和确定每期日记选题,到联系采访单位和拍摄对象,现场由主播手持4K 高清便携式摄像机记录,之后使用手机剪辑软件进行包括字幕、音乐和角标等要素在内的视频编辑和包装,成片和相关图片海报经过频道主管审核修改后通过网络传输给新媒体部门,进行微信公众号、牛咔视频、电视栏目、新浪微博、抖音、腾讯视频、头条视频等多渠道分发,记者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采访、调查、编辑等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全媒体平台的多种意识和能力。

这一系列视频博客的采集和加工过程大大压缩了时间和人力人本,顺应了媒体机构正在从传统的“离线生产”向互联网的“在线生产”转型趋势,是推动传统媒体成为全媒体的生动探索,也是媒体工作者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具体实践。

猜你喜欢
主播南京日记
“南京不会忘记”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南京大闯关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我是小主播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