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中的新闻发布会策略

2020-12-07 18:00王小蓓
视听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情议题主持人

王小蓓

一、新闻发布会中的常态问题

发言人的表现是一场发布会的成败关键。公共事件类新闻发布会,多在事件发生不久,舆情即将萌发,甚至已经开始发酵时召开,社会关注度和挑剔度很高。发言人多由事件所涉部门主要负责人临时组队,高压力之下,他们的心理、情绪、行为和临场表现,比较容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处于“被追责、被审判”的心理弱势位置,神情举止不够自然,语言比较情绪化;二是发言人多来自不同单位,出于维护部门利益考虑,发言和回答提问,缺少大局观;三是过于紧张、谨慎,只顾完成自己的内容,忽视和搭档的必要协同,整体配合不佳;四是情况通报,照本宣科,占用过多时长,被记者认为是“试图”挤占提问环节时间;五是与记者情绪对立,对“刁钻”提问的理解和回应欠正向、积极,抱有“鸵鸟心理”;六是比较缺乏临场经验和镜头经验,小动作和微表情过多,容易被新媒体抓住、放大。

除了现场把控中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发布会前期的舆情调查、资料准备、议题设置,会中的情况通报、节奏把握、提问引导等环节,也会影响发布会顺利完成。比如:给记者提供的资料过于冗长,动辄几页,缺少提炼;民意热点抓取不到位,议题设置或故意回避,或有意绕开,有“走过场”之嫌;发言人团队的组合,业务和能力的互补性、匹配度不够;部分主持人缺少和媒体记者打交道的经验,难以有效化解比较激烈的场面和尖锐提问;也有主持人掌控现场能力弱,转换话题不及时,任由议程“滑哪儿算哪儿”,节奏掌握不住。

二、公共事件中新闻发布会的策略及应对

新闻发布会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必要工具,是政令和民意下达上传的重要通道,是各级政府应对危机、化解舆情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公务人员工作状态、业务水平的直接反映。政府新闻发布会类型多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若按阶段分,初期可以归类为危机公关,中后期属于常规舆情通报,间或特别安排。

第一,会前舆情抓取要精准,热点判断要到位。议题设置和人员组合,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研究报名媒体,了解各家特点和关注重点,必要时主动引导关键提问,确保发布会导向。提供的资料梳理出层次和新闻点,并附上相关人士联系方式。主持人应召集发言人提前碰头,相互熟悉业务领域,明确场上分工,约定必要救场方式。对于舆情爆点,必须预判风险,多角度设计提问和场景,让发言人提前演练,划定底线。发言人要加强心理建设,摆正和媒体的关系,预估突发状况,并明白自己是在团队作战。

第二,会中率先表明立场,正视问题。坦诚的态度,最能争取到人心,也会提升记者的好感度。发言忌冗长,忌照本宣科。资料里有的一句带过,媒体要的是新内容、新变化。不仅要完成好自己的发言,还要仔细倾听同伴,记者很可能就其中的某一句话发问。难免遇到“刁钻”提问,不卑不亢,摆明事实,点到为止,并委婉欢迎“会后深入交流”。主持人注意力需高度集中,时刻观察发言人和记者表现,必要时果断收回、转移话题。发言人之间,更要有补位意识,共同织就攻防网络。

第三,会后密切关注各媒体播发情况,尤其是新媒体、非主流媒体的稿件播发及反响,以便及时沟通、纠偏。会上的一些“不友好”提问,很可能是被忽视的隐形舆情,需多加跟踪、研究和上报。发言人宜相对固定,根据议题,置换个别。同时,也要灵活组合,为连续作战做好准备。发布会场内、场外效果都要评估,发言人最好能对照视频及时复盘,查找和改进表现。舆情跟踪需有“全网意识”,要有回音、有态度,设置议题也要更主动,争取化危为机。对参会媒体和记者的表现应及时打分,建立档案,以便今后根据议程设计实施定向邀请。

除了以上的“前、中、后”策略,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新闻发布还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统筹考虑、整体设计。既要有常规发布、紧急应对,也要有特别设置、阶段性安排,以增强信息发布的多样性和技巧性,培养群众的约会意识。第二,除了对相关发言人进行强化训练外,还应建立相应专家库,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中,让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一批有群众基础、有网络号召力的“名人”,阶段性在发布厅和群众“面对面”。第三,根据密集实操经验,同步着手编写相关操作手册,用于提升今后此类政府发布会的效率、质量和专业度。

猜你喜欢
舆情议题主持人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主持人语
会聊天的主持人厉害在哪里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栏目主持人语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