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

2020-12-07 22:21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历史观民办高校科学

李 兰

1.上海建桥学院,上海 201315;2.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①正确的历史观即科学历史观,也就是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科学历史观教育是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②当前在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中,大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不容乐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波涛汹涌的各种思潮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都在冲击着科学历史观的底线。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刻不容缓。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历史观现状

(一)历史基础比较薄弱

客观、公正、详实的历史资料是我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分析评价的基础,同样也是科学历史观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就无从去谈科学历史观。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历史学科不受学生重视,甚至有不少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结束了历史学习,导致其历史基础仅限于初中的课本知识,对世界乃至中国历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之甚少,历史基础知识的薄弱,使得很多大学生无法形成理性的历史逻辑思维,更加无从用科学的历史观去指导自身实践,也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去认知社会、认知世界。这些问题也会削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何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缺乏深入的认知,从而影响其对当前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二)历史观存在着偏差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国门向世界打开的程度越来越大,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受到来自世界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的影响和冲击。随着各国思想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全球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了各种异于主流思想的价值观念、甚至是错误、敌对、西化分化中国的言论与思想。这些对于思想活跃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如果没有科学历史观指导对其进行理性认识,很容易受其鼓动,误入歧途。

(三)历史学习意愿不强

尽管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历史观存在偏差等问题,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意愿并不强。历史学习意愿不强的因素也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注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占比较多,而如历史、哲学等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偏少,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小;其次,受实用主义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驱动力更多来自于对未来就业的选择,学生相对重视的是今后就业发展所要求的某些专业技能,因而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无足轻重,对未来就业影响不大。最后,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对物质发展的追求在某种程序上超越了对精神发展的需求,大学生课余时间多忙于考证、兼职,因此能够对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历史学习产生良性影响的因素少之又少。

二、影响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历史教育的因素

(一)课程体系设置

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课程仅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仅要求本科生修读。并且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该课程是作为必修的考察课,对课程考核相对较松,多数考核采用课程论文或者期末开卷的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更加放松。同时,民办高校囿于教学运行的成本控制,在此类课程的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兼职教师,进一步削弱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人文类选修课的设置中,同样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选修课程,这些使得民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课程上就具有先天的不足。

(二)社会思潮冲击

大学生处于人生思想发展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处于成型的阶段,当前,开放的社会中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历史观方面,影响甚重。这当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罔顾历史事实,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肆意篡改历史、编造历史。甚至是丑化黑化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否定中国人民百年来的艰苦斗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往往打着“价值中立”、“学术研究”、“重新思考”等旗号,对外于价值形成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没有理性思考能力、尚未形成科学历史观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其影响,对中国的革命历史、对党和政府产生怀疑从而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有新自由主义、激进左派等社会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正确、理性地面对各种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很容易成为其拥虿,从而对社会、对党和国家产生偏激、愤怒、抵触的情绪,为社会稳定发展埋下隐患,也为其自身的人生发展埋下隐患。

(三)网络发展影响

当前在校大学生都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也是把双刃剑。第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发布渠道变化多样,尚处于历史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很难对其去伪存真,尤其是一些夺人眼球的“标题党”,以揭秘、实录、日记等为噱头,任意改编甚至捏造历史,对没有扎实基础又缺乏理性思维的大学生极具吸引力,甚至消解课堂的科学历史观教育;第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容易导致大学生学习的碎片化,虽然信息量大,但无法形成逻辑体系,从而使大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看待国家民族的发展,无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三、科学历史观培育的路径

科学历史观教育建立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的教育基础之上,科学历史观不仅是大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真正的科学的历史观。当前,科学历史观的培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课堂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要让其学会历史分析的思维,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去分析、评论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来分析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深入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珍惜当前中华民族发展的成果,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除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外,其余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可以结合科学历史观教育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由于民办高校中人文社科类课程相对较少,亟需为学生开设科学历史观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对选修课程作出统一要求。

(二)第二课堂建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第二课堂开放式的实践教育能够让学生将书本与现实进行有机的联合,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民办高校在科学历史观教育的过程中,要精心组织、有效安排,让历史观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一是走出去,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去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有条件的还可以将课堂搬进场馆,进行现场教学;二是请进来,在科学历史观教育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适当安排与此相关的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解读,还可以邀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亲历者等为学生讲解,如笔者所在学校曾邀请雷锋班班长来校讲座,学生深受感动,效果显著;三是在由学生自行组织各类与历史观教育相关的活,如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绘画、演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加深认识,不断提升对历史的认知,以及对科学历史观的践行。

(三)网络、VR课堂建设

当前,随着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网络与历史观教育相结合,打造网络课堂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网络课堂建设中,第一,民办高校可以将其他高校的优质科学历史观教育资源引入,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的人文社科类教学慕课以供学生选择学习,化解师资不足的难题;第二,在重大革命事件纪念日、重大国家民族节庆活动时发起网络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第三,打造VR课堂,利用虚拟技术,高度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彼时的状态,切身体会到国家民族发展之不易,从而重视历史学习,塑造科学历史观。

(四)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③因此,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课程思政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大学中所有的教师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所有的课堂必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通过课程思政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等工作,各专业、学科根据教学与育人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八个统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元素,融入科学历史观教育元素,达到隐性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注释:

①《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5.

②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N].中国青年报,2015-8-24.

③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猜你喜欢
历史观民办高校科学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科学拔牙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