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素养教育路径探索*

2020-12-07 22:21任志敏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革命精神

任志敏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传承和建设。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职业化内涵的特点,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更加注重架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利用革命文化中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素养教育意义重大。

一、高职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革命文化内涵精髓把握不全面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凝聚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独特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革命文化精神,例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右玉精神等等。当前高职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途径多通过网上查询和红色影视作品,这就导致学生对革命文化内涵精髓了解的片面化。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革命文化不太了解。同时,作为“零零后”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历史上的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知之甚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精髓只是表面理解,缺乏对其进行深刻研究和挖掘其时代价值,更谈不上将革命文化积淀的深沉精神追求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因此,加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的挖掘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学校教育途径单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学校对高职学生革命文化的教育形式多流于思政课教师课堂讲授,且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一些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遗址或组织学生观看红色革命影片,但学生接受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上。在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未能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学生更是缺乏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情操、职业道德有机结合的机会。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职业技术人员。对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教育中,能够提高革命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学生价值观念意识淡薄,职业价值取向有待提高

当前,“零零后”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力军,学生受世界多元文化及新时代信息网络背景的影响,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由传统单一的书本知识扩展到各种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因此,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更易受外界各类观点的影响,不少学生价值观念意识淡薄,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感较低。调查显示,有些学生认为学习革命文化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帮助。文化自信是判断学生是否坚定理想信念的试金石,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3],但一些学生将革命文化与提升文化自信相割裂,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信心,由此导致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出现功力化和非理性化倾向。如果长期存在这种错误的职业价值取向,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甚至会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将革命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中,丰富了教师利用革命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可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把弘扬革命文化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教书育人课程体系,创新推动教师攻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难关,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充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职责,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职业认同感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个人职业理想受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牢固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等精神,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追求正确的人生目标,加强职业认同感提供了精神支柱。同时,将革命文化融入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摒弃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的不正之风。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从步入大学起,就开始萌动着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憧憬。众所周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仍然存在不守时、不讲诚信、服务意识不强、玩忽职守等问题。因此,急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革命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等,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水平提供了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发扬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热情和态度,踏实苦干、精益求精。通过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使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把发扬革命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塑造大国工匠精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革命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渠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有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格局。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升级,很多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踏实务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等革命文化精神品格成为企业人才需求必备的内在品质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促进产教融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人才精准培养,推进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学校可和企业联合,举办“工匠精神大讲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道德模范事迹、人物,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成为崇尚劳动、敬职敬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二)充分利用革命文化中的“人、物、事、魂”,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

革命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包括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文化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太行精神、右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5]。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素材,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可有效利用各种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使革命文化中的“人、物”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对革命文化中的“事、魂”进行深刻挖掘,研究其所蕴含的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

(三)将革命文化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革命文化理论内涵丰富,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6]。在革命文化理论的滋养下,学生的信仰信念将大幅提高。将革命文化理论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活动紧密联系,从而在以行动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体验和理解。通过专业技能活动,体验工作岗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检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实践中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情操、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新伟大”的珍贵思想,将成为对高职学生最坚定的职业引领,在精神层面为学生创造出足够的满足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幸福感。

四、结论

进入新时代,围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成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革命文化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高职学生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时,仍然能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高职院校将革命文化融入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素养教育全过程,既符合各学校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又有利于贯彻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