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与“立”中坚定广大青年文化自信*

2020-12-07 22:21张玲玲郑志远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广大青年中华

张玲玲 郑志远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早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增强文化自信”[1]。此后,在各种重要场合他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不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青年肩负着时代大任,坚定其文化自信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意义重大。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对坚定青年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一、“破”:破除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

1840年以来,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大地日嚣尘上。实际上,黑格尔早就论证过西方中心主义的合法性。他认为,世界历史发端于中国,“‘精神的光明’从亚细亚洲升起,所以‘世界历史’也就从亚细亚洲开始”,但是世界历史的最终点却在西方,只有在西方,即将沉没的太阳才是自觉的,才发散出了“更为高贵的光明”[2]。在他看来,西方文化代表了绝对精神的发展趋向。同黑格尔一样,许多西方学者所勾勒出来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表象,实质上只不过是西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表现而已。然而,就是这种虚幻的假象,导致了很多人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正如列维· 斯特劳斯在《人类学讲演集》中所描述的那样,非西方民族的心态就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积极向西方文明靠拢。

然而,这种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掩盖了几个基本事实:第一,文化形态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第二,东西方文化是多元并生、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并无绝对优劣之分;第三,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形态不仅浸润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而且滋养了西方文明。

首先,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创造出来的,其形成的基础是不同民族共同体独特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由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差异,各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也各有特色,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季羡林先生曾将人类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其中三个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一个是西方文化体系。[3]其次,东西方文化长期共存,相互间有竞争也有相互促进,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或者谁取代谁的问题。莱斯特· 皮尔逊对此作出警告,他指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4]最后,五千年延绵不断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殊深。譬如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将饮中国茶、衣中国丝绸、建中式庭院、乘中国轿子和讲中国的故事作为一种时髦的风尚,乃至启蒙领袖伏尔泰将其书房命名为“孔庙”,他的笔名是“孔庙大主持”。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在日益频繁的中西交流交融交锋中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更加凸显。

综上,破除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是广大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当然,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并不意味着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广大青年也不能停止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步伐,而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以一种平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为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二、“立”:以“三大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之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三大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艰苦卓绝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广大青年要自觉以“三大文化”构建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石。

首先,自觉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之前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和存在的优秀文化,无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还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巍然屹立的丰厚滋养。包括儒释道、诸子百家等在内的丰富的哲学意蕴、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稳定团结,对中国人认识世界、看待社会、体悟人生都有着深刻影响。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孝悌忠信、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等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为应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提供重要启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突破固步自封的藩篱。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本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广大青年更是要树立美美与共的态度,以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吸纳各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在互动中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其次,自觉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中国革命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所锻造的独特文化,亦称红色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奋发图强的集体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先辈们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情怀、革命故事等凝练成了厚重的革命精神文化。时至今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三大作风、两个务必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增加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印证着从血与火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其强大的凝聚力与推动力,在今天极大鼓舞和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当代青年要通过认真自觉地学习历史、正确深刻地理解历史来坚定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

最后,自觉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它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也包括人民群众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有益的文化创新,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凝心聚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要珍惜大学时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坚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

三、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对于青年来说,就要通过广博的学习、认真慎重的思考,提升明辨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能力,在“破”与“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确立和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在学习实践中,青年要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学习。首先要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坚定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和历史知识学习,增强民族认同感,提振民族自信心;最后,要认真研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其武装头脑,坚守和捍卫中华文化立场。

在生活实践中,青年要尝试运用所学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澄清种种疑惑、解答种种问题。譬如,来自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文化思潮严重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这种情况,广大青年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旗帜鲜明的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要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致地融入到生活点滴之中,将情感认同转变为行为习惯。

青年要学思践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觉以“为人民服务”来要求自己和鞭策自己,在本职工作岗位、志愿服务工作岗位等社会服务实践中既要向他人学习也要率先垂范、教育大众,要做到弘扬时代新风,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讲奉献。

习近平曾在十九大报告中同时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青年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8]他同时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9]广大青年要在当今日益频繁的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稳住阵脚、坚定立场,自觉破除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以“三大文化”夯实中国文化自信之基,在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广大青年中华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