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真相”时代背景下中国在校大学生爱国情感的传递与表达

2020-12-07 22:21李佳素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爱国舆论群体

李佳素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网络在舆论环境的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与网络一同成长起来的当代在校大学生,与网络的互动更多,并在网络的舆论环境中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网络会放大他们的声音,也会聚集他们的力量。然而,网络在助力他们成长的同时,各类纷繁复杂、难以甄别的信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最引人关注的思想动态即在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政治情感的变化趋势。在自由主义、思辨主义的思潮下,不少大学生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爱国主义是否有悖于全球化潮流?爱国主义是否与爱社会主义、爱党主义不同?个体是否有选择爱国主义的自由?”这些疑问在引起在校大学生群体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切。

网络舆论环境是否在解构在校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与爱国情怀;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有着怎样的特征;而在如今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会传达出怎样的声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结合现状,并联系实证调研数据、当下的热点事件等,进一步地关注与思考。

二、“你看好中国的新一代大学生吗?”

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更一直在变化:在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才逐渐被广泛使用,如今,中国共青团对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4至28岁——而笔者更愿意把这一群体指代的范围,在本文中进一步缩小至正在迈入大学校园、走向社会、逐渐接受社会注目与评判的当代在校大学生。

社会如何评判这一群体?在社交论坛知乎“你看好中国的00后吗?”的问题下,笔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这是信息蓬勃、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空前明确的一代;但同时,这也是任性妄为、荆棘丛生、差异巨大的一代。他们在资源丰富、环境优渥、平和安宁的时代长大,纵使成长于象牙塔,也不缺摘星揽月的信念与意志;但是,阶级上升的渠道紧缩,精致的利己主义和丧文化在群体中蔓延滋长,阶级矛盾的加剧和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刺激着时代,也迷惘着时代。①

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命运和生活环境,必然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是时代的先锋队,也是国家精神面貌的铭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是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矛盾纠结的缩影,“90后”、“00后”又何尝不是当代中国的缩影。大学生群体与国家,某种意义上以这种微妙的方式紧密相连。

而这个缩影,笔者想将其用“后真相”时代来定义。

三、“后真相”时代对在校大学生认知的影响分析

2016年11月,《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选作年度英文词汇。《牛津词典》对“后真相”一词的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②。后真相时代意味着“感性、情感、价值”优先甚至屏蔽了“理性、事实、真相”而成为认同的决定性因素。在对定义的理解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中,部分学者得出观点,认为“后真相”时代与在校大学生某些特征极为相似。他们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的观察中得出结论,认为“后真相”时代影响了他们认知世界的角度③,甚至于对国家与社会的认知与认同感。

然而与部分学术观点相反的是,笔者并不以为“后真相”时代解构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与国家认知、拒斥了这一群体的政治情感与爱国情怀。

被称为“网络的一代”的在校大学生与其他年龄群体乃至历史上的相似年龄群体相比,他们对思想自主、言论自由有着更高的追求,在舆论环境与认知领域中表现为自由地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权威媒介的政治信息、专家的政策解读以及官方的正面报道时,普遍会提出质疑的思考,力求跳出权威的解释框架,并极力避免官方对客观事实的“垄断”。但以此直接判断当代在校大学生认知的事实与价值必然与主流价值观念相悖,未免显得太过武断。

虽然“后真相”的一些表征在中国公共舆论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的情绪化表达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但体现方式与西方国家舆论环境有较大的不同。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下,由于理性化不足的“倒逼”效应,情感是一种可动员的社会资源。让公众舆论保持在理性化的框架下是理想状态,但更多的时候,理想化的状态是难以达成的。公众舆论中必然会存在大量的情绪化表达;然而,情感是认知心理和理性系统的构成要件,只要引导得当,情感不一定会成为事实的对立面。而这一特征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中,常常被无意识地巧妙运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情绪化的表达中,情感不必然会背离事实,更不必然不能为积极的舆论导向所利用。

从上述理论中我们可以推断得知,中国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情绪表达,不必然会导向桑斯坦所描述的“群体极化”现象,也未见得会形成勒庞所形容的“乌合之众”。只要引导得当,这一群体由于有着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自我意识与判断能力,会比其他舆论群体更容易形成情理交融的公共领域和“意见的自由市场”,在舆论环境中产生自我净化能力④。

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而这一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着明显的意义。一项研究通过对全国14所高校1425名大学生的实证调研和大学生微博的内容分析,探讨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是否能促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得出了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微博作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承载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围观、关注和表达为主;第二,大学生群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他们政治观点的表达和交流,而这种表达和交流会促进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形成与政治认同程度的提升;第三,大学生微博参与政治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受到更多的积极信息与正面观点的影响,在思辨中导向更加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观点表达与更高程度的国家认同。⑤

上述研究充分证明了微博参政对大学生国家认可的积极意义,而微博参政,仅仅是“网络一代”表达爱国情感、传达社会关切的剖面之一。“帝吧出征”、“饭圈女孩爱国”作为2019年热点事件,同样可以佐证这一论点。在中国,“后真相”时代并不一定会成为解构在校大学生政治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原因,相反,在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舆论环境的碰撞与激荡下,在校大学生会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中,将群体思想导向更积极正面的方向。

四、在校大学生爱国情感的传递途径探析

五四先驱李大钊先生曾经以如下话语激励青年一代:“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当年以北京大学等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人亦是如是践行的;而如今的大学生群体,真的失掉了当年的热血激情与爱国情怀了吗?笔者以为不然。

“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在这种变化成型之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物。这种变化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可以容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了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途径。”⑥途径如何且不论,每一代学生都曾深陷时代的旋涡,都曾在时代的浪潮中迷茫,思想与现实的矛盾碰撞促使着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声音改变现实,寻求真理。

因而,当代大学生通过亚文化形式、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等传递自己的声音,亦不失为值得鼓励与引导的途径。笔者不以为通过“饭圈文化”等亚文化形式传达爱国情感,比120多年前的“公车上书”与100年前的“五四运动”要更加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而通过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关注时事、传达舆情,也未见得就比通过报纸、书籍显得更加漫不经心。当代青年文化、亚文化在与时代的互动与融合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主旋律、传统文化等主流社会价值的影响,由此表达出对主流价值观的热情和认同,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在我国舆论环境下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经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以更包容的态度和更纵深的视野,去引导青年文化、亚文化更好地迸发出先锋性、创造性,⑦并引导大学生群体在舆论环境下发出更加积极正面的声音。

没有人能够超越自己所属的历史条件作出绝对正确的选择,但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追求着时代认定的发展性和未来性,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社会变化、关注时事、牵念国家。

五、结语

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厉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世界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我们也需要中国的学生群体在自己的思考下以自己的方式,勇敢地向世界传达中国青年一代的声音。爱国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不需拘泥特定的形式,而我们当下的青年学生,从未忘却时代赋予的使命与历史责任。假以时日,他们终将在质疑与思辨的碰撞下坚定自己的政治认同与爱国情感,为中国撑起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注释:

①部分语句摘自知乎相关问题下的回答.

②席海莎.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新闻知识,2017(9).

③李腾凯.“后真相”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19(10).

④郭小安.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国际新闻界,2019(1).

⑤王菁.呈现与建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基于全国部分高校和大学生微博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9(7).⑥1971年4月14日中美“乒乓外交”周恩来先生答科恩问.⑦孙佳山.怎么看“饭圈女孩”爱国.环球时报,2019-10-10.

猜你喜欢
爱国舆论群体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