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大学生舆论引导路径初探

2020-12-07 22:21王雨欣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舆论思想疫情

王雨欣 鲁 兰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在我国全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具有必然性。从必要性来看:第一,舆论导向本身的重要性。“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1]。第二,大学生群体思想的不稳定性。大学生涉世未深,接受信息具有被动性,思考层次具有浅显性,追踪热点具有盲从性,可能不利于形成抗疫合力,不利于其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从可能性分析:第一,各媒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引导力日益提升,构建了充满生机的舆论场;第二,本次抗疫过程中,大批“九零后”、“零零后”医务人员奔赴前线,为大学生的舆论引导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榜样素材。

一、官媒先行,及时回应舆论关切

(一)信息发布速度要“快”。网络信息传播的节奏越来越快,官方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必须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站在信息传播第一线。如若其在疫情爆发初期不早早占领舆论阵地,在第一时间失语,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便无法从官媒一方得到满足,容易产生急切心理和不满情绪,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可乘之机,最终导致网络舆情分流众多、难以管控。当然,“先行”并不意味着只顾速度,不顾准确度,新闻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2]。根据首因效应,一旦信息出现偏差或传达错误,先行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反而会使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对官媒的信任程度下降。

(二)新闻传播理念要“正”。新时代的新闻传播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人为本,心系人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新闻素养,坚持“人民中心观”,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重视和保障广大受众的知情权,适度“报忧”,忧民之所忧,以免受众对疫情防控掉以轻心或对疫情趋势的预测过于乐观。其次,马克思在评价报刊的大众功能时强调,“报纸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唇齿相依,应成为人们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应当真诚地与人们同甘共苦、齐爱同憎,把它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3],“大众媒介观”为当下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借鉴。官媒不仅要及时宣传中央的应对举措,也要做好意见领袖,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报道事实,以小见大,高屋建瓴,为舆论注入暖调,坚定大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三)话语表达方式要“新”。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既包括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又包括受众反馈的过程,这里的“反馈”可以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条条评论,也可以是不外显的认知内化。这意味着,官媒在准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中央政策的前提下,要换位思考,从大学生受众的视角出发,对信息进行合理化、生活化的解读以及适度的再加工,使政策能够为其所理解、接受。信息只有更加“接地气”,才能拉近与受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距离,树立起亲民爱民的形象,更容易凝共识、强信心、聚人心。如央视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这一评论栏目,已是家喻户晓、广受好评。语言是一门艺术,新闻报道这一向受众讲述、宣传的过程亦是如此。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若想提高思想引领的实效性,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应增强创新意识,强化策划引领,运用语言艺术,推进话语转换。

二、自媒律己,有效缓解社会恐慌

应从内外两方面促进自媒体规范运行:于外部而言,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推动全方位舆论监管常态化;于内部而言,自媒体信息平台不应被动地规范,而应主动地律己,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底线,避免谣言导致的恐慌。

(一)基础是做好舆情监测。信息平台中的各种意见纷繁复杂,舆论分流众多,而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思想单纯,求知欲强,情绪动荡,如果此时有幕后推手有意引导,那么大学生网民容易摇摆不定,处于被舆论“带着走”的随波逐流状态。只有设置专门的技术人员根据浏览量、点击量、评论量等大数据的分析,洞悉当前舆论的总体走势,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关注热点所在,全面收集舆情中的热点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对策,引导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朝着良性方向发展,防止负面信息过多而干扰大学生的思维判断。

(二)关键是加强对用户的管理。网络自媒体的信息来源面广、量多、质杂,受众多,而大学生涉世未深,辨别能力不足,思考层次浅显,面对诉求各不相同的利益群体更易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影响,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各信息发布平台对用户的管理可以牢牢把握两个方面:第一,切实落实主体责任,通过采用“实名制”注册的方式,使信息发布者感受到无形的约束力;第二,切实落实自身监管责任,在做好舆情监测的基础上,宣传科学的防疫理念和方法,加大对谣言散布者的惩罚力度。如新浪微博自2020年2月起,每日由“微博小秘书”将当天的“微博辟谣重要信息汇总”推送给全体用户,有效加大了辟谣信息的覆盖面,避免了“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尴尬境地。

(三)重点是讲好“中国故事”。前两方面是“抑”,而讲好中国故事是“扬”,主动发声,以“艺”战“疫”,引导人们挖掘身边的真善美实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转作风、改文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讲并不难,如何讲好才是关键。一是要把握好报道的时机,既不可干扰一线防控疫情工作,也不可事后炒冷饭;二是多角度挖掘真实典型的题材,如通过前线医务人员、记者、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高校教师、社区后勤人员等代表性人物,以小见大,弘扬社会正能量;三是要洞悉“过犹不及”的道理,把握好度。在当下这一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时代,要鼓励各方媒体基于事实、正面引导,鼓励大学生网民理性参与、积极评论,构建绿色有机、健康互动的舆论场。

三、高校育人,统筹把握思想定力

思想定力是指大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能力。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地和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媒体发力的同时,高校亦能有所作为,主动发挥思想引导作用。

(一)利用高校媒体平台,进行议程设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变动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缺乏思想定力、海量信息干扰思维判断、碎片信息导致认知肤浅、开放环境带来价值冲击等等”[5],若“久入鲍鱼之肆”则更易被激流裹挟,走向深渊。高校应当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不仅要做好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也要实现从信息筛选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方式转变。第一,围绕大学生目前关注的话题和内容,进行深度报道;第二,开展诸如“厨神变身”、“学习打卡”等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假期生活;第三,组织进行“重读马克思”等经典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定期推送本校学生参与社区的抗疫事迹,树立朋辈榜样,弘扬社会正能量;第五,适量推送世界新闻、校史校情、科技赛事,使大学生暂时走出疫情的阴霾,放眼看世界。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及时厘清种种困惑,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树立丰满健康的人格。

(二)把握当前教育契机,进行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可以为抗击疫情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思想引领最终服务于实践动员。第一,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学习强国”等app,鼓励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政策、重要会议,学习重要讲话、重要文章;第二,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开展“网上支部会”,引导党员、团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第三,培养意见领袖,组织学校领导、教师代表、辅导员、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或是有政治洞察力的学生代表,积极发布高质量的评论或文章,传播主流思想,强化正向舆论,引领大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火花,以积极的心态为一线的医务人员加油打气,或是将青春梦想扎根在祖国大地,积极投入到社区防控的工作中去。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正确的舆论引导关乎其个人的人格形成,也关乎祖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在爆炸的、碎片化的、极速更迭的信息面前,媒体和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勇担历史使命,与国家并肩作战、同频共振,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贡献青年力量。

猜你喜欢
舆论思想疫情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战疫情
思想与“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