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美学发展与当代艺术的生产

2020-12-07 07:49郭天慈海南大学
艺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本质马克思

□郭天慈 海南大学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美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科学论述,他认为美根源于实践,美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进步,从而在劳动中产生美。因此,我们所说的“美”,本质上应是从人类的本性去寻找。笔者认为,马克思思想被大众吸收后,会转变成符合各国艺术思想的独特风格,有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美学的观点和文化特色。所以,在马克思的指引下,世界各个国家的艺术形态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一、美学的发展

(一)在劳动中生产

劳动是如何创造了美?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阐明了美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动物是按照它们自身形态来进行角色创造,而我们人类懂得按照需求去进行创造,并且懂得怎样把内在的尺度需要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每一个画种都有属于自己的劳动创造过程,国画需要我们用研墨这种载体来表现黑白灰的晕染,岩彩需要我们从合适的矿物质中提取颜色来满足画面的色彩感与肌理。如果说我们没有通过劳动,来发现这些大自然所赋予的材质,我们的很多艺术作品可能就缺少自然的韵味,一幅作品最重要的是它的魂与天地的灵魂,一幅没有经过大自然洗礼的作品,只能称为“画”,而不是作品。

(二)在劳动中升华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一节中,曾讲道:“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生产出来的。”我们通过对过程的感情升华,可以在主观意识上将载体相互融合,制造出另一种美感,用我们的主观意识去改变客观的思维,在两种意识相结合中我们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草间弥生曾在一次访问中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我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的《波点南瓜》是在一次劳作中发现的,为什么南瓜只可以是橙黄色,它应该是多彩的,它经过播种、破土、发芽、成长、成熟,而这些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为的劳作是不是也给了南瓜本身不一样的色彩,所以它是炫彩夺目的。”可见,劳动不是只给物质世界带来了利益,也给艺术世界带来了天然的色彩。

(三)在人的本质中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就是人类产生审美的一种活动,真正的人性本质也是有审美的。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具有主体性的,如可以感受色彩的眼睛、感受乐感的耳朵都是人的本质所体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在艺术家眼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忧郁的紫色、活泼的橙色、热情的红色、冷漠的灰色等,每一个人的本质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艺术感。

二、当代艺术的产生

(一)思想的变革与应用

在当代中国,市场机制逐步进入文化领域,艺术的商品日益突出,我们如何把握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提到“艺术生产”,我们要把艺术和精神结合在一起,要在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中把握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的艺术种类逐渐增多,它们的风格各不相同,有华丽的、简约的、现代的、宫廷的。我们吸取了国外艺术的精华,用在了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上,就像中国风式的设计,我们的代表风格可能是墨笔的晕染,可能是中国风的“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我们在文化产业中发展艺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有着自己的思想态度,而并不是一味地照搬。

(二)从马克思主义看当代艺术

从马克思主义看当代艺术设计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设计品的应用,而不是纯粹的思想应用。马克思认为的艺术不是某种物质形态,而是具有不同的美,如造型美、形态美、质感美、色彩美、装饰美。由于我们对美的需求不同,我们可以在很多公共区域看到不同形态、符合主题的公共艺术,笔者觉得这也是当代艺术根据需求所创造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

我们所需要的艺术,是一种时代的需求,一种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因此,马克思主义把“文化观点”作为衡量艺术设计的准则,是非常有利于艺术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塑造的。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本质马克思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设计的本质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