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美好生活的建议

2020-12-07 15:13
魅力中国 2020年34期
关键词:搬迁户易地群众

(中共六枝特区党校,贵州 六盘水 553400)

当前,国家对广袤的农村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目的就是给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执政理念。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元化,既包括物质文化需要类的“硬需要”,也包括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民主、平等、正义、安全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要”。为了更好地促进搬迁户实现美好生活,要坚持以搬迁群众为中心,创建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的美好生活,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发展产业,提升搬迁户获得感

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只有在易地扶贫安置点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真正推进人民的富足新生活。第一,因地制宜,保障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大对搬迁劳动力的再教育培养力度,尤其是文化素质偏高的劳动力。择优选定培训机构,聘请高等院校、企业、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土专家”、“田教授”、民族民间传承人等作为培训师资,围绕搬迁群众就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岗培训。不仅是增加职业技能的培训,要为搬迁户提供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路径,要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思想教育,倡导实干兴邦,增强信心,转变观念,着力解决“思想贫困”问题。

加大优秀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人才引进政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坚持先富带动后富,根据群众就业需求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以工代训、实操培训,让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多渠道保障稳定就业,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1 户1 人以上稳定就业。第二,产业发展需要健全市场机制。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的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培养什么样的产品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高度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安置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扶贫车间、扶贫蔬菜、茶叶、野生菌等产业发展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搬迁群众。利用市场的力量,因人施策,开展分类帮扶,根据搬迁群众的产业发展现状,搭建各类就业创业市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实现资源自由优化配置为理念导向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运行规则,建立有序市场运行环境,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保障民生,提升搬迁户安全感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搬出贫苦群众,更是搬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了扎实深入推进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开展,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需求,衔接搬迁群众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问题,是确保搬迁户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安全感的坚实基础。一方面,以保障搬迁群众的物质安全为核心,从产业生产、教学教育、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等方面多渠道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提高帮扶措施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要将社会服务体系范围扩大至农村老年群体,以提高基本养老金为抓手,努力创造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环境氛围,促进乡风文明的新社会构建,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收入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实现老有所乐。另一方面,多种举措保障精神安全,一是健全完善基层组织,选优配强社区干部队伍。依法按程序在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加强对党务干部培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二是提升居民自治能力,鼓励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健全完善各种自治制度,广泛动员搬迁群众参与社区协商实践。依托群众有序引导搬迁群众全程参与居民自治事务,提升居民自治水平,增加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妥善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及时化解搬迁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努力营造家园归属感,加快搬迁群众融入城镇新生活的速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安置点所在市、县、乡镇的社会组织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保障服务,激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就业就学、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等方面发力,帮助搬迁群众补齐短板,推动搬迁群众融入发展。

三、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搬迁户归属感

文化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从而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户文明美好新生活,是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风貌,帮助搬迁群众顺利完成心理调适、环境适应,尽快融入安置点生产生活的手段。第一,坚持价值引领、融入渗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融入到安置点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转化为搬迁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动搬迁群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好公民。精心设计、广泛开展有利于推动搬迁群众增进了解、融合感情、关爱彼此的创建活动,引导他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第二,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努力营造文明和谐、团结友善、舒适温馨的生活氛围,为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提供良好文化条件。一方面,要提高搬迁群众的思想认识。在各安置点全面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增加扶志教育的内容,让群众主动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观念。另一方面,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弘扬新时代新风气。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文明守信、团结互助、勤劳致富等思想观念,激励搬迁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第三,增强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搬迁安置点社区搬迁情况,为搬迁群众搭建全面系统的政策宣讲咨询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平台,大力宣传民族文化、乡愁文化。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及体育活动,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真正适应自己的新身份,成为新市民。

四、鼓励个体奋斗,提升搬迁户幸福感

幸福感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幸福就是美好生活的追求。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生活同样需要个体的奋斗,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此,就搬迁群众提升幸福感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大多数搬迁群众认为学一门技术比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年以后能够尽快步入社会,寻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对于子女是否接受中高等教育,没有硬性的要求,尤其是家庭人口比较多的家庭。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生活下去,缺乏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难以确定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取向,甚至会滋生“养儿防老”不如“政府养老”等思想。第二,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塑造德才兼备的能力。实现小康生活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户掉队,同理,实现美好生活不能让任何一个搬迁群众掉队。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一位搬迁群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同时,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美好生活进程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不仅要为搬迁群众的奋斗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要高度重视对他们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的提升,在稳定脱贫、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一方面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搬迁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体奋斗的价值所在,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力量保障,进而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搬迁户易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