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防控比拼城市精细化管理

2020-12-07 05:21
环球时报 2020-12-07
关键词:零星数据安全精细化

张 楠

随着北半球入冬并进入流感多发季,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也面临新一轮挑战。与部分国家目前仍面临的高病例增长和高死亡率挑战不同,我国当前的疫情形态呈现出零星暴发、多地出现、境外输入、食品供应链传播等特征,从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现新冠病例开始,喀什、青岛、上海、天津、满洲里等多地都曾出现零星疫情,各地的疫情防控处置措施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这些措施是积极有效的,但在细节层面仍有总结反思与优化提升的空间。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疫情防控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精细化管理能力,精准防控疫情也理应成为各地提升治理水平的测试标尺。公共卫生健康、经济社会恢复、个人信息保护等多角度综合管理目标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关的疫情防控策略必须进一步精细化,才可能在多重目标要求下得到最优解。

精细化的疫情防控,在具体措施层面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点:

首先是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稳定,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减少对公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索疫情防控的“最小影响群体”及相应的策略集。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一些地方采取封村封路、阻断交通、禁止来往等措施,尽管对提升居民风险意识、促进居民风险防控行为产生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转。时至今日,许多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仍较为脆弱,很难承受零星疫情再次带来的大范围隔离影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政府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精准识别能力提升,面对随时可能产生的零星疫情,政府应提升疫情识别能力和敏捷反应能力,快速划清隔离边界,将防控压力限定在“最小影响群体”,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减少对公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次是平衡大数据利用和个人隐私保护,引入差分隐私等技术手段,探索公共危机事件中个人数据获取的“最粗颗粒度”,提升数据的安全利用能力。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进入征求意见环节,社会对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关注进一步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收集具体个人健康数据、位置数据的情况下实现兼顾个人隐私保护、公共健康安全与复工复产的治理目标。如引入差分隐私技术,在海量人群流动信息中精准抽取感染路径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身份被识别的概率。还可探索公共危机事件中个人数据获取的“最粗颗粒度”,如仅采集必要健康信息和密切信息,避免采集身高、血型、性别等无关信息。此外,政府应提升数据安全利用能力和构建数据治理良好制度

环境,建设完善的公民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并严格按照治理需要分配应用权限。

最后是平衡快速应急处置和长期分析预测,厘清常态化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建模工作与应急监测预警工作的逻辑关系,探索“变堵为疏”的前瞻性抗疫策略。当前,各地利用“城市大脑”“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等决策支撑平台对城市运行进行常态化监控,但目前大部分城市“疫情防控”仍处于“打地鼠”阶段。预警和预测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常态化数据分析体系刚刚初步建立,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完善。随着疫情防控压力的缓解,各级政府也应从科学规律出发,重新梳理急迫性应对处置和长期性数据分析工作间的关系,以安全性和成功率指导应对工作,以探索性和创新性指导分析工作,进一步发现疫情扩散的科学规律,预测潜在风险点,实现“变堵为疏”的前瞻性抗疫策略。▲

(作者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零星数据安全精细化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流年似水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部署推进2020年电信和互联网 行业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微书摘
工信部:2021年初步建立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浅谈零星维修工程的内部审计
数据安全政策与相关标准分享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