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参与与陪伴式社交

2020-12-07 05:54肖辉馨
中国广播 2020年9期

肖辉馨

【摘要】本文认为,“慢直播”的优势在于其强过程感与原生态,赋予了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慢直播”打破特定图层,体现了对主流叙事模式化的解构。“慢直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推送的方式使话题持续发酵。

【关键词】慢直播 用户参与 陪伴式社交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受关注的“慢直播”是2020年1月26日晚上上线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全过程,“央视频”通过架设在火神山工地附近樓顶的摄像头将第一路视频信号进行5G传输,当晚有30万用户(自称“云监工”)进入“央视频”观看。为了增加用户的体验感,“央视频”又联合中国电信陆续增加和更换了高清及VR摄像头等设备。截至2月8日,共计1.1亿人次观看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实时画面。

此前,更多学者认为“慢直播”的意义在于休闲陪伴式和视觉审美性。“慢直播”的内容大多是景区风景、生活观察等强调视觉感受的画面。①从过去的“慢直播”实践来看,不管是24小时直播大熊猫生活的iPanda熊猫频道,还是青海、云南相继出现的“鸟岛慢直播”和“游云南”直播,主旨都是带领用户领略美景美物和放松身心,而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各类“慢直播”,赋予了更多内涵,如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在打破特定圈层的陪伴式社交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用户参与:强过程感与原生态

“慢直播”过程中无解说、无剪辑、无加工,没有主持人引导和话题设置,固定镜头对准固定地点,摄取现场真实画面。这种视频画面是原生态呈现的,没有掺杂人为因素,被认为是由“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的过渡。

继“央视频”推出火神山、雷神山建设“慢直播”后,围绕疫情焦点的其他“慢直播”内容也相继上线。“央视频”推出《慢直播与疫情赛跑——直击武汉“方舱医院”抢建现场》,直播了武汉一晚建设出3个“方舱医院”、提供3800张床位的全过程;新华社所属客户端《慢直播武汉公益志愿者车队抗疫专车日记》,直播了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的场景;“央视新闻”新媒体端推出“慢直播”《长镜头直播:武汉此时此刻》,将镜头聚焦在武汉长江大桥等标志性景观,全景展现武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及市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央视网与“高德打车”“风韵出行”App共同发起“为天使护航”公益专车“慢直播”活动,直播武汉司机义务接送战“疫”一线医护人员上下班的过程。

“慢直播”在加强舆论监督方面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明显。1月30日晚,一则“武汉火神山医院工人打架”的短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发生地点是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视频内容为几十名建筑工人发生争执。这场没有中断直播信号的冲突,被“慢直播”频道里的3000万网友同时观看,这个数字超过武汉市人口的两倍。随后,相关部门马上介入调查,并回应网友“双方人员对道路开挖时间存在误会导致争执推搡”。由此延展开来,备受争议的慈善组织也可以考虑开通在线视频的监控入口,以“慢直播”的方式让网友有机会对物资流转情况进行“云监工”。这样,既可以满足民众知情权、监督权,也能确保慈善操作高效、透明、公平、合理,确保把每一分钱、每一份物资都真正用到刀刃上。②杭州电视台以“慢直播”方式关注了杭州萧山梅仙村口的值守管控情况,以及杭州红十字会物资入库、清点、配送的全过程。可见,公众对信息的多维需求已然升级,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图文报道,而更加追求真实性和在场感,这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陪伴式社交:打破特定圈层的交流沟通

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全过程的“慢直播”画面中,上窗是通过5G+光纤双千兆网络进行传输的图像信号流,下窗是对直播画面中所呈现的元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用户评论流,这样就形成了建设工地实时场景与用户评论窗口的有效交互。今年2月27日,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客户端联合“抖音”“快手”“新浪微博”,发起疫情后复工复产的“慢直播”产品《带你直击济南大动脉——经十路,邀您在家坐看春暖花开》。为了营造临场感和陪伴感,节目在晚间开通了点歌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心情得到进一步舒缓。专家认为,社交化传播与过去以媒体为中心的大众传播有着不同的机制,内容的渗透张力更多取决于内容的社交动力。内容是否具有社交谈资价值,是否有助于体现用户的存在感、提升人们的社交形象,或帮助他们维系、扩张自己的社交网络,都成为了它们是否能快速扩散的因素。③换句话来说,社交平台往往构成人际交往的另一个舆论场和社会坐标系,社交内容既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也构成圈层互动的谈资,是圈层文化的体现。尽管圈层在学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通常所说的圈层是指基于兴趣、利益或隋感而使不同年龄、职业和性格的人维系在一起的圈子。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全过程“慢直播”吸引了在泛次元文化④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他们将自己圈层的行为方式也带入到“慢直播”的社交互动中,体现了对主流叙事模式化的解构。如,给挖掘机分别取名为送灰宗(混凝土搅拌车)、送高宗(高层吊车)、多尔衮(压路机)等;给每一台挖掘机开通微博“超话”,成立“官方后援会”,写应援口号和应援歌曲,画同人漫画,出各自的表情包;为了回应关切,“央视频”又发布了人气最高的“叉酱”的专访视频,实地访问叉车的操作者等等。“同人创作”和“打榜应援”本是泛次元文化中的互动形式,通常关注动漫和艺人偶像,但在疫情期间医院施工现场的“慢直播”中,泛次元文化与国家级权威主流媒体来了一次充分融合。“直播间实时变动的人数作为一种传播符号,提醒着受众当下的某刻,有上万甚至百万的独立个体与其进入同一直播间,形成一个带有某种身份标识的群体,他们共享同一传播信息甚至参与信息传播生产的过程,在某一刻产生同样的情绪,分享对同一事件的情感认知,这种升华至情感的陪伴式体验,让受众在集体陪伴的包围下形成虚拟社区的情感共同体。”⑤

三、多媒体推送:话题持续发酵

融媒体时代,想要产生更大的新闻价值,需要在传统媒体、社交平台、视频播放平台及商业平台等多渠道进行多媒体推送,以实现跨平台联动效应。所以,“慢直播”不应止于直播,观众的反馈及其他媒体的跟进,会促成媒体和发布者的内容再造与信息的再次传播。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全过程的“慢直播”中,观看人数从1月28日凌晨的近百万,到29日冲破4000万,直到最终过亿,是疫情期间融媒体传播形式的重要突破。“央视频”根据“慢直播”的效果制作数据新闻,推出一系列创意海报产品和客户端启动页,在整体的策划上日趋完整。微博话题“无聊又睡不着看直播造医院”,有超过2.6亿次的话题讨论。此后,《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等权威媒体也纷纷发文,引用用户自发创作的“云监工”“挖掘机天团”等名词,这个“发布一传播一互动一再创作一再传播”的过程,使话题持续发酵。

“慢直播”不是毫无目的的直播呈现形式,在策划初期,即可以根据直播内容分段拟定标题,而直播结束后的可视化总结和多媒体推送同样重要。如在2017年的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直播中,新华社曾经三次修改标题,六次更换直播封面,将移动直播的“正在进行”体现在直播细节中。直播结束后,关于阅兵及相关话题仍在发酵,主题海报、短视频、长图表等呈现方式的多元传播,既丰富了内容生产和情感表达,也实现了话题延续和报道的层次感。有学者提出,未来的“慢直播”还可以与人工智能(AI)结合,对直播画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其他新闻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四、结语

在现阶段,“慢直播”仍然存在着主题松散、用户随意进出直播间、用户黏性偏低等弊端,所以有学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慢直播”只是“为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但“慢直播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是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有待观察”。⑥

笔者认为,舆情引导是现代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治理的体现,更是新的契机和挑战。有学者通过对微信和微博平台的舆情传播特征进行对比,认为该两大社交媒体在舆情生成和传播中具有碎片化、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倾向,谣言传播范围相对更广,而此次疫情期间的“慢直播”,以最大限度逼近真相,吸附了尽可能多的用户,满足了用户独特的临场体验及社交陪伴体验,使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只有充分发挥“慢直播”的积极意义,与其他媒体呈现方式做到有益补充,才能推动政府、媒介、社会组织及公众的良性舆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