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论书诗沉郁风格与瘦硬主张

2020-12-07 05:56陈作行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杜甫

【摘要】论书诗具有两个艺术层面:一是诗歌层面;二是书法层面。杜甫论书诗在诗歌层面上是沉郁风格的体现。沉郁风格与诗歌风骨跟杜甫儒家思想相关。杜甫论书诗在书法层面提倡“书贵瘦硬”,和其儒家思想、诗歌的风骨是一致的。从诗歌、书法两个层面探讨杜甫论书诗,能窥探到儒家思想是其论书诗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杜甫;论书诗;沉郁风格;书法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杜甫诗歌内容涉及记书法之史、述书法之事、论书法之理、借论书以抒怀,都归为论书诗。这些论书诗思想情感跟杜甫其他诗歌一样都是儒家思想的沉郁体现,风骨凸显。而杜甫论书诗说到的“书贵瘦硬”,是儒家思想与诗歌风骨在论书诗中的体现。所以,从诗歌、书法两个层面探讨论书诗,才能更好地解释杜甫论书诗的内涵。

杜甫诗歌风格总括为沉郁顿挫,已得到学者的认可。杜甫在《进雕赋表》云:“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1]顿挫,学者们都认可是杜甫诗歌声律方面的成就。杜甫也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1]沉郁,是诗歌情感表达的曲折。本文不论顿挫,就论书诗而言,沉郁与书贵瘦硬有内在思想的一致性。

关于“沉郁”,刘熙载《艺概》云:“杜诗高、大、深具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2]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云:“所謂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3]诗词一理,清代陈廷焯宗奉杜甫,用“沉郁”评价词,不是直接评价杜甫诗歌,却近至杜甫“沉郁”的内涵。刘熙载、陈廷焯探究到了杜甫“沉郁”蕴含着深沉而磅礴、激昂而从容的慷慨之情,及起承转合、回旋与曲折的结构。论书诗亦尽显杜诗的本色。

一、论书诗沉郁风格

沉郁所表现的是忠厚、诚实的情感。儒家思想是杜甫作诗的核心思想。他以稷、契自比,要致尧舜。“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1]如《诸将五首》(其三)云:“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1]杜甫诘责,只有君王关心、担忧国家、社稷,你们这些诸将只知安享荣华,不思杀敌报国,对得住天下升平吗?这种忠厚、诚实的情感在其论书诗里也体现淋漓。

论书诗《赠虞十五司马》云:“远师虞秘监,今喜识玄孙。形象丹青逼,家声器宇存。”[1]杜甫自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1]杜甫学虞世南书法是可信的,如今又喜识虞世南玄孙。“形象丹青逼,家声器宇存。”虞世南玄孙深得其祖笔法。杜甫学虞家书法,又识虞家之人真是高兴。然而,接着笔锋一转,“凄凉怜笔势,浩荡问词源”,从虞世南玄孙追怀虞世南在书法上的成就,已经是旷远,让人深感清凉了。喜识其玄孙在眼前,感怀虞世南已远。一喜一悲,感情已是沉郁,但还只是限于虞氏书法。杜甫的目的不仅限于书法,“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杜甫学虞氏书法,跟虞家在精神上是有交情的,而儒门不异,虞氏与杜氏过去都是名门人家,家崇儒门。儒家的忠厚、诚实流传不息。杜甫论书诗的沉郁,已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3]

杜甫论书诗的沉郁风格,还具有源自充沛的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论书诗,如《李潮八分小篆歌》《寄刘陕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赠虞十五司马》等都是篇幅较长,而非四句八句的绝句律诗。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4]杜甫以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充实其长篇诗句中,加之杜甫忠君恋阙、仁人爱物的儒家思想,使其论书诗尽情宛转、含蓄沉郁而不失风骨。

又如论书诗《壮游》,开篇叙写天生颖异,提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的书法成绩。杜甫的书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见过杜甫书作的古人留下了可信的记载。元代郑杓《衍极》卷四云:“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刘有定注:“子美姓杜名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善楷、隶、行草。”[5]明代丰坊《书诀》云:“昔人传笔决……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晋则谢安石……唐则欧阳信本……杜子美……”[5]总结历代有师承、识笔法者,杜甫榜上有名。清代钱谦益在《钱注杜诗》的注中提到:“近时胡俨曰:‘常于内阁见子美亲书《赠卫八处士》诗,字甚怪伟。”[6]由此可见,杜甫工书。《壮游》诗接着不是承上叙写诗书的成绩,而是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了。游吴越、游齐赵、游长安,是一步步接近理想的过程,在这个游历过程中,杜甫没有指点江山,他看到的是历史遗迹,想到的是历史的兴亡。“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杜甫的情感是沉郁的,“到今有遗恨”“抚事泪浪浪”,但笔锋一转“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游历所见所感是深沉的,杜甫却说是“快意”,然而相对于入长安后的经历,游吴越、齐赵就真是快意了。“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安禄山叛乱,杜甫奔赴凤翔,艰难异常,忠君爱民之心更是赤诚。诗篇的末尾叙贬官,客居巴蜀,“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杜甫最后却说“侧伫英俊翔”,希望朝廷广开门路,以延天下之英才。“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2]杜甫在人生坎坷、情感低昂时,思想始终不忘民与国。

二、论书诗之风骨

杜甫论书诗在情感上是儒家思想沉郁的体现,在诗歌审美上,杜甫论书诗的风骨亦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风骨”早先是品评人物用语。《世说新语·轻诋》评价韩康伯,曰:“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用“风骨”评价文学,刘勰《文心雕龙》有《风骨》篇,“风骨”发展到唐代,内涵已经从抽象到具体了,“关注现实的使命自觉,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8]作于乾元二年,诗书并论的《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盛赞张彪云:“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草书何太古,诗兴不无神。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书法上,把张彪与张芝并提;诗歌上,把张彪与曹植相比。诗书并论,达到了品评书品、诗品、人品统一的效果。诗中用到曹植的例子,其实杜甫对曹植是很推崇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1]杜甫以扬雄、子建为参照,而更是在感情上、学习诗歌的对象上倾向于曹植。曹植不仅才高、诗好,人格亦被人称赞。钟嵘《诗品》评价曹植,云:“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9]杜甫对曹植的“亲”,是对曹植文章、人格的肯定。“子建文章壮,河间经术存。”[1]也是杜甫自信自己在诗歌上、人格上达到与曹植一样“周孔”“龙凤”的层次。论书诗《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所用的典故本身就体现了风骨,在内容上,“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1]感叹时局,亦是关注现实,是唐代诗歌风骨的体现。

杜甫对诗歌风骨的崇尚是主张与实践的结合。《戏为六绝句》有诗句“凌云健笔意纵横”“龙文虎脊皆君驭”“未掣鲸鱼碧海”中[1]都涉及风骨的内涵。《戏为六绝句》是杜甫以诗论诗的一组诗歌,是杜甫的诗歌主张。在诗歌创作中,杜甫一直实践其理论主张。论书诗如《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评价薛华善于作诗,“风格老”,并且有“力”,也体现了杜甫对诗歌风骨的崇尚。其诗云:“座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1]可知风骨与才学密切联系,正如杜甫说的“转益多师是吾师”。没有才学是做不到“风骨老”,做不到有“力”的。书法也是如此。论书诗《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云:“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未知张王后,谁并百代则。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1]诗中评价张旭书法笔力劲健、气势飞动,“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的风骨跃然纸上。张旭在书法上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其“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是其人品与学识的综合反映,并非是世人所见的借酒挥洒。

关于论书诗风骨,不是杜甫偶然为之,为了证明是杜甫对艺术风骨的崇尚,下面来看杜甫对绘画风骨的重视。《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奇伟水势,巍巍群山。山有山“骨”,水有水“势”,“骨”“势”具备,犹如“飞龙”。诗、书、画的风骨融合统一于杜甫艺术主张与实践中。论书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中,说观舞剑器、说作诗之由、提书法之事,用到“浏漓顿挫”“抚事慷慨”“豪荡感激”[1]等词句,是情,亦是理。再如论书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诗中云:“昔岁文为理,群公价尽增。家声同令闻,时论以儒称。……学并卢王敏,书偕褚薛能。老兄真不坠,小子独无承。”[1]这几句追溯刘使君先祖刘允济与杜甫先祖杜审言,都以“时儒”著称于世。同时,记载了刘、杜先祖都擅长书法。以上诗歌,说明杜甫情深于儒家思想,屡屡于诗中表现。这首诗的结尾“咄咄宁书字,冥冥欲避矰。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思想、诗情与世事已经融融无间。“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2]其实,儒家思想才是杜甫不变的性情气骨。

三、论书诗瘦硬书论

杜甫论书诗在诗歌层面上与杜甫其他诗歌的风骨一致,而在书法层面上,“书贵瘦硬”的主张也是风骨的另一种体现。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诗中云:“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绝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1]这首论书诗总结了从仓颉造字、石鼓文、李斯、蔡邕到李潮的篆书发展过程,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法观。“枣木传刻肥失真”,线条变肥“失真”,即失去原有的神韵。也就是说,杜甫反对肥而无神的书法,提倡瘦硬通神的书法。

书贵瘦硬这个书法观影响很大,但是,杜甫不是在专门的书论文章里提出的,而是在诗歌里提出。所以,要深刻地理解“书贵瘦硬”,就要结合杜甫的思想、杜甫的诗歌来探讨。前面说到,杜甫论书诗具有风骨,其实杜甫诗歌还具有瘦硬的特点。例如,《夔州歌十绝句》(其四)云:“赤甲白盐俱刺天。”[1]《铁堂峡》云:“壁色立精铁。”[1]《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云:“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1]《房兵曹胡马》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1]等等。所写到之物,皆具瘦硬之美,可见杜甫对“瘦硬”艺术美的喜爱。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评价李潮八分书法与小篆书法,云:“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拿肉屈强。”[1]把八分比作“蛟龙盘拏”,把小篆比作“快剑长戟”,是夸赞李潮书法的神韵,也是具体、形象地解释了“瘦硬”。再看论书诗《观薛稷少保书画壁》,诗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1]薛稷笔势雄健、崇尚骨力的书法风格,深得杜甫称赞。薛稷外祖魏徵家多藏虞世南、褚遂良书迹,薛稷锐精模仿,其字结体遒丽,遂以书名天下。杜甫对褚遂良亦有评价,论书诗《发潭州》云:“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1]褚遂良书作《雁塔圣教序》尤为著名。清代吕世宜《爱吾庐题跋》引王澍语,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10]可见杜甫对瘦硬书法的认可。前面说到,杜甫从篆书发展的历史提出“书贵瘦硬”的主张,就是“圣贤古法则,付于后世传”[1]儒家思想在书法的体现。

杜甫在绘画方面也有风骨、瘦硬的强调。《丹青引》云:“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1]绘画强调瘦硬有神,在这首诗中亦体现出杜甫儒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是为曹霸鸣不平,亦是自鸣不平。杜甫对“瘦硬方通神”的推崇,在其他的诗歌里,如“草书何太苦,诗兴不无神”[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等。这些诗句的“有神”与论书诗的瘦硬、通神,全面地刻画出了杜甫文艺观的取向。

四、结语

杜甫借书法以论事、借书法以抒怀、记载书法史事、提倡书法观的论书诗,杜甫都一以贯之“诗是吾家事”[1],认真对待。沉郁风格、瘦硬风骨、儒家思想,在论书诗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儒家思想从始至终贯穿在论书诗中,使论书诗、诗中的书论都获得了思想的高度。正是由杜甫论书诗开始,儒家思想就像瘦硬书法笔法使用中锋一样,成为后世论书诗思想的“中锋”。

参考文献:

[1]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郭紹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法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杜甫著,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刘义庆著,刘孝标注,曲建文,陈桦译注.世说新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8]陈良运.子昂“风骨”与盛唐诗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7).

[9]钟嵘撰,李子广评注.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19.

[10]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作行(1977-),男,汉族,海南临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历代书论。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