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恋”现象看青少年期异性交往教育

2020-12-07 05:57寿南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0期
关键词:早恋现象

摘 要:在青少年期,“早恋”现象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从青少年的亲密感角度看,“早恋”现象的本质是异性亲密感向恋人亲密感的转变,具有自我暴露性强、精神依赖性大、排他共事性明显等特点,据此,笔者从个体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探究影响“早恋”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青少年生理的发展和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外部因素是同伴、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据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普及科学生理知识、培养生涯规划意识、提高亲子亲合水平、营造良好学校氛围、创设“家-校-社”联合教育环境。

关键词:“早恋”现象;异性亲密感;异性交往教育

“早恋”是中国本土化的概念,主要指青少年阶段发生的恋爱行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行为等特点鲜明,各方面尚未成熟,在“早恋”的催化下,容易产生学习成绩下滑、感情主导的消极心理、偏激性行为等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如何正确引导“早恋”成为教育界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透过“早恋”现象看本质,才能更好地解决“早恋”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据此,笔者试图从青春期异性亲密感的角度看“早恋”现象的本质,通过分析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探讨青少年期异性交往教育策略和方法,引导青少年开展恰当的异性交往。

一、“早恋”的本质

“早恋”主要指青少年在两性交往中呈现的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分享的过度交往的亲密关系,青少年亲密感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青少年个体之间的相互关心、互惠式分享等建立起来的情感体验,因此,“早恋”与青少年的亲密感息息相关。

青少年的亲密感是青春期不可或缺的情感组成部分,根据青少年的亲密感对象,主要分为同性亲密感、异性亲密感和恋人亲密感,据沙利文的人际交往理论,随着青春期的发展,青少年的亲密感从同性亲密向异性同伴亲密转变,因此,相较于同性亲密,青少年更依赖于异性同伴亲密,而异性亲密感和恋人亲密感呈现出相似的維度,据此,笔者认为,“早恋”的本质是异性亲密感向恋人亲密感的转变。

二、“早恋”的特点

由于“早恋”的本质是异性亲密感向恋人亲密感的转变,在对比异性亲密感和恋人亲密感维度之后,发现“早恋”具有自我暴露性强、精神依赖性大和排他共事性明显等特点。

(一)自我暴露性强

自我暴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相较于异性亲密感,恋人亲密感的自我暴露水平更高。“早恋”建立在关心和信任异性同伴的基础上,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自我暴露,例如:主动展示生活、自愿分享观点,透露内心的秘密,因此,相比异性亲密感,恋人亲密感的自我暴露性水平更高。

(二)精神依赖性大

精神依赖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中精神上的亲密依赖属性,青少年的激素水平变化大,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精神依恋,相较于异性亲密感,恋人亲密感的精神依赖更大。主要表现为越来越依赖于异性同伴的理解和支持,例如:青少年主动暴露自己的情绪,寻求对方的认同与抚慰。因此,相比于异性亲密感,恋人亲密感的精神依赖水平更高。

(三)排他共事性明显

交往的排他性指的是个体在于他人交往中体现出的排他共事的属性,“早恋”是超出正常异性交往的过度接近关系,在自我暴露和精神依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占有欲,在共同活动中追求独处的氛围,不喜欢和其他人共同分享。因此,恋人亲密感具有异性亲密感所不具备的排他共事性。

三、“早恋”的内部因素

(一)青少年生理的发展

伴随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早恋”与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关系密切。随着青少年生理因素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关注身体上发生的变化,渴望异性交往在好奇心与性欲望的驱使下,容易对异性同伴产生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精神依赖及排他共事性。然而,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他们的神经系统不能抑制青春期在性生理上的探索欲,容易产生恋人亲密感的错觉。

(二)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亲密感指的是心理情绪体验,与青少年的同一性与自尊水平密切相关。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期处于同一性和自尊水平的“危险期”,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的发展,青少年更关注于自身,但由于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无法接受对于自身的准确评价,常常形成同一性混乱和自尊水平低下的问题。然而,同一性和自尊水平建立在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因此,青少年渴望在人际交往关系中建立安全的亲密感,在不断地向异性自我暴露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依赖和排他共事性,诱发异性亲密感向恋人亲密感转变。

三、“早恋”的外部因素

(一)同伴影响

相较于教师和家长,青少年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显著增加,异性同伴间的互动频率的增加了亲密感,增加“早恋”发生的几率。

同伴是在当下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的归属与爱的需要,青少年与同伴交往以小团体的形式出现,由同性小团体逐步转向混合性别小团体,与异性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分享的同伴关系,然而,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无法正确地对待异性交往,模糊了异性同伴与恋人伴侣的界限,造成异性间的交往过密,为“早恋”行为的滋生提供土壤。

(二)家庭影响

在青春期,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性降低,无法在家庭获得亲密感,更依赖于异性同伴,容易诱发亲密感转变,据此,家庭是影响早恋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

在父母关系上,《中国当代性文化—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指出,“早恋”与父母关系有关,父母关系较差的家庭,子女诱发“早恋”的几率越大;在亲子关系上,父母的教养方式是诱发“早恋”行为的中介变量,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严厉限制青少年与异性交往,造成亲子亲合程度降低,使学生更依赖于异性同伴,诱发“早恋”行为,而在权威教养方式下,父母掌握约束性和自主性的平衡,在异性交往问题中,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容易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树立正常的异性交往观。

(三)学校影响

“早恋”行为与学校教育相关联,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的影响。据教育实践表明,良好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从教师对学生的角度看,部分教师缺乏责任感,对青少年采取冷嘲热讽的行为,直接造成青少年的自尊水平的下降,转而向异性寻求安全亲密关系,增加“早恋”的可能性;从学生对教师的角度看,部分学生不尊重教师,不愿意和教师交流和沟通,师生关系的疏远,导致青少年缺乏理解、支持和引导,滋生“早恋”的温床。同时,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容易扭曲异性交往观,增加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例如:堕胎流产、自杀、抑郁等。

四、“早恋”与青春期异性交往教育

(一)普及科学生理知识

“早恋”行为的产生与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在生理上,青春期异性交往教育旨在由生理知识的普及扩展到性道德教育及避孕、性病的预防。其一,学校应该考虑整合生理教育内容,进行青春期教育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其二,运用多形式普及青春期知识,形式灵活,例如:开主题班会、特邀专家讲座、组织讨论等,若有必要,可以将男生和女生单独分开进行知识传授此外,其三,增设性教育心理咨询中心,为青少年提供流产、性骚扰、异性接触等方面的咨询,采用匿名预约的制度,有效保护青少年的隐私。

(二)培养生涯规划意识

“早恋”行为的产生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在心理上,自尊低下和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常常是因为对于自己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所处何种位置的困扰,因此,青春期异性交往教育旨在提升自我同一性和尊严感,帮助青少年解除青春期困惑,其一,开设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让学生尽早对人生进行规划,从而增加自尊;其二,学校可以开设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提早规划未来生活,例如:生涯规划比赛、写给未来的信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青少年的规划进行引导和鼓励,切忌不能揶揄嘲讽。

(三)提高亲子亲合水平

“早恋”行为受到家庭的影响,与亲子之间的亲密的情感联结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亲子亲合水平,可以有效处理“早恋”问题。其一,家庭应该考虑正确处理父母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若青少年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归属与爱的亲密感,容易间接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降低亲子亲合水平;其二,家庭应该考虑增加亲子互动,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家长主动策划旅游、聚餐、野餐等活动,提高亲子亲合水平;其三,家庭应该考虑增加亲子沟通和交流,在异性交往方面,主动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

(四)营造良好学校氛围

根据“早恋”行为与学校教育的分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构建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其一,学校要定期组织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研讨会,切实解决消极师生关系问题;其二,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异性交往教育的培训,普及多形式异性交往教育知识,在集体活动中促进正常的异性交往,例如:教师通过举办集体郊游、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等活动,促进异性之间的交往,帮助青少年树立起自尊自爱和尊重异性的观念。

(五)创设“家-校-社”联合教育环境

根据布朗芬的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影响人类发展的环境是交叉重叠、复杂多样的,“早恋”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家校社环境可以引导青少年开展恰当的异性交往。其一,学校应该考虑家、校、社信息共享,尤其是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其二,学校应该考虑增加家、校、社活动,共同创造家、校、社联合教育氛围;其三,创建家校社联合教育咨询中心,面对亲子冲突、家长和学校的误解等问题,缺乏系统完善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玉新.对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3(12):12-15.

[2] 韩玥.优势视角下针对青少年“早恋”行为的探究与引导[D].首都师范大学,2012.

[3] 王立花.青少年亲密感发展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 陈坚.从沙利文的人际理论看青少年良好人际关系模式的建立[J].云南电大学报,2008,10(04):32-35.

[5] 邱蕾.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03):10-12+67.

[6] 许爱红.浅谈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49-51.

[7]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08

[8] 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1995.05:5.

[9] [美]谢弗等.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兒童与青少年(第8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16.1:526.

作者简介:寿南茜(1997- ),女,浙江绍兴人,山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早恋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早恋女生的依赖心理拯救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