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上)

2020-12-07 06:00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新材料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硅谷中关村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正逐步走向多极化,由多中心、多节点组成的“全球创新网络”正加速构建。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哪里有新思想、新商业模式,资源要素便向哪里集中。资源要素的流动加速了技术、知识、信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区域合作拓展了新空间。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高新区凭借自身资源禀赋与地缘基础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正处于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阶段。而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创新活动与产业组织关系趋向于生态化,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生态性特征越来越突出,其创新生态位日益呈现出类型多样化、位势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基于创新生态位的差异与联系,以中关村与硅谷为代表的创新尖峰开展的高端链接与辐射已取得巨大成功。可以看到,创新生态位的差异与匹配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

高新区协同发展是创新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高新区开展区域合作有着强烈的市场驱动力。通过区域协同发展,促进高新区之间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创新系统深度融合,创新环境逐渐改善、创新生态日益开放,从而实现高新区创新生态位合理优化,带动区域发展提质增效,引领高新区迈向新高峰。

1 创新全球化时代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1.1 经济全球化——区域间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经历了“贸易全球化”“制造全球化”“创新全球化”3个发展阶段,并随之诞生了比较优势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经济地理学等诸多经济学理论。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区域间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5—17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西方文明扩展至全世界,同时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各个区域依靠各自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步树立起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国家之间通过贸易方式进行商品交换,形成了以商品和物质的全球流动为特征的贸易全球化格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不同经济体间的相互影响日趋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的高速发展,制造业中的生产、资本、研发、服务等环节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基于价值链的分工模式主导并催生全球产业大迁移,促成了新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全球产业呈现“梯度转移”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使得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升级的效率迅速提高,促进了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和原始委托生产(OEM)、生产外包等新合作形式的产生,一批以制造、生产外包、OEM等生产方式为主的新兴国家和区域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知识与技术的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发展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的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资源要素的全球流动所围绕的主要活动变成了创新创业,而不再是物质贸易和物质生产。换言之,哪里有新思想、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资源要素便向哪里集中。因此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只有那些创业活跃的区域,尤其是科技创业或高端创业活跃的地区,才能吸引到最优质的资源;新经济时代,最快流动的不是商品、物质或生产资源,而主要是进行创新的人才、孕育创新的知识和促进创新的资本,正是这种流动大大加速了技术、信息、资源等在全球范围的配置,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区域合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1.2 创新全球化时代的区域合作日益立体化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合作的主体范围扩大,合作的驱动力更加旺盛,合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樣,合作的形式也千变万化。具体而言,当前的区域合作越来越向立体化发展,已显现出5大转变方式。

1.2.1 参与合作的主体向多元化转变

过去区域合作的主体是有能力的大企业、大组织,而如今大到地方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小到刚刚创业的团队、创业孵化机构,都开始主动从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开发市场,谋划与不同区域的相关主体开展合作,跨区域合作形势已从“星星之火”转变成燎原之势。

1.2.2 合作的层次向高级化转变

从单纯由市场驱动的微观主体自发性合作,转变为政府主导顶层设计的多维度、多层级合作,已形成政府从宏观层面规划区域合作战略及路径、市场主体从微观层面探索多元合作模式的高级化区域合作系统。

1.2.3 合作的内涵向纵深化转变

过去的跨区域合作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如今的合作内容已涵盖创新创业、要素流通、园区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1.2.4 合作的模式向自由化转变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区域合作模式日益丰富,已从传统的契约型线下合作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联动的自由化模式。

1.2.5 合作的效用向外部化转变

由于合作主体、层级和内容的多元化、高级化和丰富化,一项成功的跨区域合作项目,不仅仅促成了单纯的合作双方或多方共赢,而且也为相关领域、相关范围内的其他非合作方带来了额外的福利,实现了合作效用的外部化,即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1.3 开放、多维、协同、平台——现阶段区域合作中的4大主题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正逐步走向多极化,由多中心、多节点组成的“全球创新网络”正加速构建。随着区域合作环境不断优化,合作形势逐渐打开,开放、多维、协同、平台成为现阶段区域合作中的4大主题。

开放,是指主动开放创新生态、共享创新资源,实现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合作共赢。

多维,是指区域合作主体的维度,目前越来越多的区域合作倾向于构建多维度的战略合作关系。

协同,是指由政府促成的深度区域合作,促使仅仅依靠自身资源禀赋谋发展的区域传统模式正在发生质的改变,在资源开发、产业转型、研发创新、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具体合作领域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更多区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战略选择和共同的发展目标。

平台,是指为开展区域合作在诸多领域搭建的对接平台,包括会展/论坛、基金、联盟、产业共同体等形式,已成为推动和促成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

2 基于创新生态位的跨区域合作新论——生态型区域合作

2.1 创新全球化时代区域合作的根本驱动力:优化创新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

新经济时代随着创新活动与产业组织关系日益呈现出生态化特征,经济系统的生态性越来越突出,导致不同区域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也具有了生态性。因而借用生态位概念,长城战略咨询提出“基于创新生态位的跨区域合作新论——生态型区域合作”,对创新全球化时代区域合作的新思路新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与升级。

在区域协同发展系统中,“创新生态位”是指区域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区域主体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在全球创新网络加速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关系与经济发展系统愈加趋向于生态化发展的形势下,区域创新生态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区域创新生态位日益呈现出类型多样化、位势差异化的发展态势,而具有不同生态位的区域之间实行有效合作,则可以提升和优化自身生态位,从而获得更优的发展空间。这正是跨区域合作的根本驱动力。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不同的是,创新生态位的差异化不仅仅限于所拥有的资源要素,它更体现在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作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创新生态位的区域合作,就不仅仅是要素资源互补方面的合作,而是要更加具有生态特征的多元化、多维度、多方位等特征,进行自组织的合作。

中关村与硅谷这2个具有不同创新生态位的地区之间的合作,正是生态型区域合作的代表。它们之间通过创新的核心要素所结成的人脉网络,实现了多元、多维、多方位的自组织生态型合作,从而使各自创新生态位得到有效优化和改善,并且都获得了更加宽广和深厚的发展空间。

总之,区域协同发展是创新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区域合作有着强烈的市场驱动力。通过区域协同发展,促进高新区之间的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创新系统深度融合、创新环境逐渐改善、创新生态日益开放,才能实现高新区创新生态位合理优化。因此,在创新全球化格局下,开展跨区域的创新合作是不同层次的主体实现创新生态位合理优化的必由之路。

2.2 基于创新生态位的区域协同发展内在机理:区域创新合作金三角

基于创新生态位概念的区域合作,目的在于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发展,因此需同时具备3个条件,简称“区域创新合作金三角”,即基于市场规则的合作动机、适度的生态位匹配度以及合理的合作成本。能否满足以上3个条件是判断某个区域合作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的根本基础。

基于市场规则的动机(目标/立意)是达成合作的先决条件。在创新全球化时代下,只有基于强烈市场需求的区域合作,才能被有效激发,没有真实需求的合作意图不仅难以使合作各方达成共识,而且也不会有未来的共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应注意对大量的合作机遇进行快、准、狠的甄别,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适度的生态位匹配(优势互补)是达成合作的必要条件。应找寻与自身创新生态位差异适度、匹配度高的其他主体作为合作伙伴。对于任何谋求合作的主体而言,如果创新生态位高度相似,往往会以竞争关系为主;而如果创新生态位相差太远,则会由于缺少有效的互利点而难以实现共赢。因而,在选择与评估可合作的对象时,应注意不同主体的创新生态位匹配程度,匹配度越高,合作方的体验感与合作效果越好。

合理的合作成本是达成合作的充分条件。区域合作目标是使多方效用产出最大化,故主体在选择与评估合作对象时,合作成本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合作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形成本,显性成本包括交通成本、财务成本。

异地要素价格成本;隐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成本等,同时,区域主体也应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合作成本的计算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与周边区域合作的综合成本不一定低于远距离的跨区域合作。

2.3 开放创新条件下促进区域合作的2大机制:触发机制与实施机制

当一项跨区域的合作构想通过了“区域创新合作金三角”的内核检验,就会面临最终促成合作构想落地实施的2大外部机制:触发机制与实施机制。

合作的触发机制指促成区域合作的外因,包括主动触发与被动触发2种机制。有效的触发机制能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合作触发机制与区域创新生态密切相关,一个區域的创新生态开放程度越高,主动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越强,触发合作的机制越丰富,在区域创新生态的发育期,政府引导的被动触发机制能有效促成区域创新合作。

合作的实施机制是指推动区域合作具体落地模式。生态位匹配度、合作成本及触发机制都会影响合作落地的具体模式。在开放活跃的创新生态中,政府与市场主体都在区域合作具体落地与实施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市场主导的合作具体落地模式日益多样化、自由化,已从传统线下的产业合作与投资合作等落地方式拓展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同创新、联合孵化、共同治理等模式。

2.4 精准匹配创新生态位的“二维论”:高端链接与产业原创辐射

实践证明,“高端链接与产业原创辐射”是基于创新生态位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生态型区域合作理论最有效的方法和工具。高端链接是指与世界创新高地建立联系,迅速发现并借鉴、整合、利用现有最好技术和研发资源,从而形成两地创新生态的全方位联系。例如硅谷、新竹、班加罗尔、中关村等创新尖峰之间的链接与互动。产业原创辐射是指依托跨区域创业者和产业组织者,在原创地与辐射地之间实现生态协同,催生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壮大,形成对原创地自身产业生态的有益补充,以及对辐射地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从而实现共同获益。

2.5 中关村: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正逐步走向多极化, 由多中心、多节点组成的“全球创新网络”正加速构建。随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北京中关村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中关村高端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并依托产业原创辐射带动全国各地协同发展的历程,是基于创新生态位的跨区域合作理论、高端链接与原创辐射方法的最佳应用与映射,其区域合作模式全面体现了生态型合作。

起跑阶段,科技人员自发、主动学习借鉴硅谷通过创业实现技术扩散的模式,同政府主导“学习、借鉴、引入” 硅谷模式的决定,共同推动了中关村的创新发展。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2次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5年,中央与国务院发布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创办新兴技术产业园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该试验区承担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重大使命。当年,竞聘上岗的第一任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胡昭广上任后多次强调,中关村要学习硅谷、复制硅谷。

跟跑阶段,依托海归、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等主体链接全球高端资源,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第一代本土科研人员“下海”成就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繁荣之后,海归人才又在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浪潮中激情迸发,李彦宏、田溯宁、张朝阳等人相继创办的百度、亚信、搜狐等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成为中关村“二次创业”的成功典范。与此同时,本土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纷纷探索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发展路径,中关村企业开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迈入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加速“跟跑”的第2个10年。

向并跑、领跑转变,构建全球研发创新网络,以平台链接全球资源。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关村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入21世纪的中关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在海外组建公司、设立研发中心、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等方式在全球创新活跃区域布局与链接资源,引入国际顶尖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知名孵化器,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链接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时代下,中关村全球创新网络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3 新时代生态型区域合作的典型案例

3.1 中關村—硅谷:高端链接,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改革开放后,中关村对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之路的需求极为迫切,同时其与硅谷的创新生态位匹配度极高,与硅谷合作的效益远远超过远距离合作的成本。中关村通过高端链接硅谷,主动汇聚硅谷创新要素,有意识地效仿和引进硅谷创新制度与模式,通过“本地结网”有效地推动了中关村创新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中关村主要通过人脉链接、搭建载体、产业协同等方面形成与硅谷的良性互动与深度链接。

人脉链接,引入硅谷技术创新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硅谷留学生、技术移民、创业者企业家归国创业,出现了一大批跨区域创业者、产业组织者和投资人,使硅谷与中关村之间有了更加直接和丰富的人脉联系。通过与硅谷人脉链接,构建中关村与硅谷的人脉关系网络,引进硅谷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与模式、大量创新要素以及重大产业机遇,与中关村本土创新土壤有机融合。

搭建载体,到硅谷“生根发芽”。中关村通过在硅谷实行“一司一金一中心”的发展战略,实现主动融入硅谷创新生态体系,实现跨界融合、开放共享、促进互补、合作共赢。“一司”是指中关村发展集团在硅谷当地成立的海外子公司——中关村(国际)控股公司,其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宏观业务层面实现与硅谷创新要素的对接;“一金”是指建立并扶持丹华基金发展;“一中心”是指建设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位于美国硅谷核心地带圣克拉拉市,由中关村发展集团海外子公司中关村(国际)控股公司与美国C.M.Capital投资公司于2015年合作设立。中心运用“基金+孵化器”模式,引进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和高端项目,致力于链接硅谷与中国优质企业资源,通过建立专业的对接平台为硅谷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资源支持。通过中美资源的整合促成技术的二次开发,并形成产业协同,打通中美产业对话窗口。

产业协同,创新尖峰紧密合作。硅谷是信息技术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中关村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中国传播的桥头堡,两地在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网络等诸多相关领域都是人才、技术密集区,这使得中关村在硅谷产业同步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中关村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发展,是与硅谷产业深度链接的最直接体现,在相似的产业与市场基础上,通过留学生回中关村带回的硅谷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使得中关村的互联网产业能够在硅谷之外按照硅谷的产业发展路径,结合中国的市场需求与中关村的个性特征,取得巨大成功。

中关村通过高端链接硅谷的创新资源与模式,实现从“跟跑”到“并、领跑”转变,国际知名度与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高端要素加速集聚,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企业加快海外布局,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全球视野谋创新,全球创新网络作用日益凸显;技术走出去步伐加快,抢占全球制高点。中关村已经从技术到人才,从市场到环境国际化步伐加快,逐步迈向国际化4.0时代。

3.2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携手共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增强中关村对天津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地产业链、技术链创新协同,中关村管委会与天津滨海新区于2016年9月签署了《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议》,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同年11月,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挂牌成立。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以政府引导为主,其合作举措主要包括组建管理机构、联合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转移、健全政策体系4个方面。组建管理机构方面,成立了由北京、天津2市副市长任組长的科技园领导小组。共同组建科技园管委会,设双主任,分别由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和滨海新区区长任管委会主任;下设执行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各项工作。成立科技园运营服务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推动创新要素和产业聚集。联合招商引资方面,中关村发展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关村信息谷公司安排8名工作人员常驻科技园,开展产业招商和企业服务工作。加快产业转移方面,围绕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和制造基地,引进了百度创新中心、国家能源集团等一批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健全政策体系方面,凭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系统梳理出企业在科技园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并联合出台鼓励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3.3 中关村—保定: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畿重地—保定作为“首都南大门”,凭借其毗邻北京、交通网络发达、土地成本低廉等合作成本优势,通过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主动链接北京创新资源。自2015年正式揭牌运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本着“引高端、搭平台、建氛围、做示范”的思路,强化与创新高地的链接,积极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引进了一批高端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主要合作举措包括3方面:一是明晰产业发展定位。严格按照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和智能制造5大产业定位筛选企业,吸引了阿里巴巴、用友、中国技术交易所等105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入驻。二是携手中关村引进美国硅谷、德国智能制造等国际一流创新资源。与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美国硅谷共建保定国家高新区硅谷创新中心。设立“中关村海外创新驿站”,组织全球优秀企业到保定进行商务考察,并提供专利、招聘、签证等一站式服务,协助国际项目成功落地。三是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北大“一八九八咖啡馆”、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华北电力大学融智空间、天津大学(保定)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落户园区,建设了智库共享平台、雨林空间、展示中心等开放性支撑平台。“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成效初见,引进了高科技企业224家,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座谈活动共300余场。(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硅谷中关村
长三角区域生态利益平衡及其法治保障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中关村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