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角度”“五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

2020-12-07 05:57赵赫男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0期
关键词:获得感高校思政课

摘 要:高校思政课课改的重要内容是要 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获得感,文章从思政课知识获得和思想引领两个角度出发,以及从开始、内容、成长、关键、归纳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通过总结和分析总结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生成方法

2015年5月27日,习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包含了很多内涵,并在各项改革和评价中被多次使用,成为近年来一个具有典型的流行词[1]。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同时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年。作为思政教师,要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首先就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研究获得感的产生方法,这也成为了近年来高校思政课课改的热门话题。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对思政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考量高校思政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要素。需要思政教师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实现指导性作用,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中学生的获得感,国内外很多学生的研究切入点放在了获得感的生成方法上,如宁文英认为其产生途径具体为四个步骤,即情感期待—心理共情—有效对话—意义共享[2]。黄冬霞提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可以表现为一种“持续正向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在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体验[3]。韩一凡提出观点,认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不仅在于课程上的感受,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共同获得[4]。随着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思考和研究,高校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可以从两个角度和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两个角度

高职思政课作为一门规范的课程,一方面具有明确的内容标准和严谨的知识体系,授课必然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另一方面,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意义却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思想的引导和三观的培育。这两个方面就是“获得感”之“获得”和“感”两个维度。知识“获得”和思想之“感”两个维度乍看之下似乎互不相干,实则有机统一,两者共同促成了学生“获得感”的生成。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需要的是各方面协同发力,合力育人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知识获取和学生需求、课堂授课与思想引领、传统课堂与互联网时代、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一)高校思政课的基础是知识的获得

要实现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获得具体的知识收获,枯燥的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思想引领的实质内涵还是知识的学习和领悟,需要鲜活的教学模式。学生知识的获取需要循序渐进,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从人类社会发展为开始,让学生领悟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此规律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进而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从学生在思政课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清晰的思想脉络,是学生在高校思政课产生获得感的第一步。

(二)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思想引领

通过高校思政课使学生获得知识收获是完成课程目标的第一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完成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通过课程完成思想引领才是上好一门思政课的关键,否则思政课就会和普通的教学授课没有区别,无法完成最终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课授课,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先进的思想作为引领,进而投入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投入到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才是高校思政课发挥思想引领的优势所在,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学生从获得知识到完成思想引领,中间的过渡阶段就需要思政课授课教师来搭建。思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完成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五个方面

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是一个规律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获得知识到完成思想引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从内而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知识获取到投入实践的规律性运动。依据高校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划分。

(一)期待是提升获得感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牢牢把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一关键点,切实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可度,提升课堂亲和力,进而使学生产生获得感。

学生在接受知識之前会对未知领域有一定的期待和情感投入,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实现这两部分的满足,满足的程度不同会产生对知识不同的认同感,这一点是学生提升高校思政课认同感的起点。知识的获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期待,这种期待有显性和隐性的特征。显性期待主要包含了知识的获取,运用技巧的提高,技能掌握等,是从理论到实践,书本到现实,付出到获得的过程。隐性期待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精神高度的提升,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得到的满足,是心理层面的获得,是高校思政课育人价值的体现。因此,从学生知识获得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来看,高校思政课应该抓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隐性需求,进而达到思想的引领和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互动是提升获得感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高校思政课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人与人对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做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增强课堂互动,解答学生疑惑,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首先,授课时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互动的最好效果是双方处于平等状态下的沟通与交流。思政教育要想完成思想引领,需要让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引领是人对人的引领,不同个体之间在需求,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双方平等的状态下最容易让学生融入授课的过程。思政课作为专业知识,在思想引领方面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但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学术权威背景的影响下,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压迫感,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良好的互动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应该符合学生的价值诉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高校教育的规律,因人而异,和而不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互通平台才能与教育主体产生积极的对话,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最后,良好的互动需要构建伙伴关系。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兴起的时代,知识传授过程要“新”不要“陈”,在学生接受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伙伴关系,才能构建出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共情是提升获得感的土壤

在学生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共情”是基本要求。从心理学意义出发,“共情”是指指互动双方将自己的心理体验传达给对方,能引起对方的共鸣,能确实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世界、情绪感知,从而能更好地建立良性关系。高校思政课授课同样需要再“共情”的条件下开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信任的关系,拉近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进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四)构建是提升获得感的关键

获得感的生长条件在于能否引起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而学生获得感产生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将课堂授课内容吸收,加以思考形成独立的认识,构建积极正确的三观。构建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课堂的授课属于外在因素,需要通过高校思政教师的授课,引导,传递价值,渲染情绪来完成。构建的外在因素就在于学生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升,自我正向的评估等,这些部分往往构成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关键,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接受知识的洗礼,完成自我纠正,最终目的是树立正确对的三观,并融入成长过程,达到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升华,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实践是获得感的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改革传统高校思政课授课方式,在与时俱进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要认清时代发展趋势,授课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符合实践发展要求,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用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学生获得感的来源主要是成就感,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改造客观世界方面,学生通过自我构建,将从高校思政课获取的知识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具体指导作用。例如运用组织协调能力,和谐处理人际关系,锻炼优秀品质等,都是良好成就感的获取途径。改造主观世界方面,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主观上会对自我有一个完整的审视,在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经历下,丰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从而获得改造主观世界的成就感。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三项对策

(一)教师教学有对策

高校思政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从普通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想引领者。从这一点出发,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倡导互动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教学管理有对策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主动思考,摒弃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积极主动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将学生的知识获得内化,引导知识的外化应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三)教学评价有对策

教学评价是有效提升学生获得感的途径,提升学生获得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思维的创造和引导,高校思政课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雙方思维的动态关系,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教学体验。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互动性、灵活性、严谨性的评价取向,是提高学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

[2] 宁文英,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概念、生成与结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3] 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4] 韩一凡.日常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3).

[5] 刘富胜,赵久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要坚持“四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作者简介:赵赫男(1992- ),男,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获得感高校思政课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