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图像美学与数字人文转型后的跨学科对话:近年来海外重要电影类国际会议的议题分析报告

2020-12-08 01:07杨俊蕾吴嘉宝
电影新作 2020年4期
关键词:会议

杨俊蕾 吴嘉宝

国际学术会议在学科建设与专业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标识意义,合理建构的议题不仅及时回应时代的热点,而且对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向具有预判和指导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末新冠疫情意外出现,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发生迟滞。2020年开年至今,电影专业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纷纷取消线下实地举行的计划。因此,回顾并分析近年来国际会议的议题设置与关注重点,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观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电影类学术会议报告可以发现,议题研讨重点主要指向数字化技术带给图像美学的多维度更新,以及不同类型文化表达之间的活跃对话。基于专业议题的内容覆盖面和代表论文的研究深度、原创程度,上述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分支方向:新技术前提下的图像美学和数字人文转型后的跨学科对话。

一、新技术图像美学

近年来,技术的更新,尤其是围绕视觉效果的软/硬件技术更新已经成为电影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尖端视觉特效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逐渐占据了领先地位。电影图像的技术升级在头部位置带动起整个电影产业链条的联动,包括实体影院在4K浪潮下的硬件设施设备换装,从无人数控放映直到浸没式音响环绕,整个观看空间的技术参数都以高倍速进行着调整。相应的,表现在围绕电影所进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研讨重在关注新技术条件下的图像特征,议题涵盖了外部设备硬件的研讨与内容制作软件技术的讨论,并在制作维度上延深到关于人类观看感官的美学体验问题。

图1. 电影《阿凡达》剧照

(一)新技术条件下的视觉体验与测算

出于对新技术图像特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前沿学者发现电影中的观看本身正在发生改变。2014年6月,CISTI年会(Iber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在西班牙的拉曼·鲁尔大学举行。会议在关于系统与技术的研讨主题中侧重了电影技术的发展,诸如为3D场景进行多平台传递途径的设计等。同年10月,韩国首尔召开ICCAS年会,在原本关于“控制、自动化和系统”(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的基本议题设计中,也出现了新技术测算的讨论,提出人们的观影过程需要得到科学化的观测,并提供案例,用实验的方法来记录“电影观看过程中的连贯神经反应”(Coherent neural responses of human populations during watching movie)。

同样,在2014年下半年,亚洲的新加坡和拉丁美洲的乌拉圭先后召开两个大型国际会议,议题也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新技术图像的质控和电影观看方式的测量研究。新加坡召开QoMEX国际工作坊,主题是关于“多媒体体验的质量”(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y of Multimedia Experience),讨论中出现了针对电影图像存储的技术示例,以高动态光照渲染的图片压缩为中心,对客观质量的度量标准提出新挑战(HDR image compression:A new challenge for objective quality metrics)。乌拉圭的共和大学举办C L E I 年会(Centro Latinoamericano de Estudios en Informática/Latin American Computing Conference),即拉丁美洲的计算机会议,会上显著呈现出数据式电影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如“针对短期用户群体的电影荐看系统”(A Movie Recommender System for Ephemeral Groups of Users)。随后一年,“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国际工作坊(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ntent-Based Multimedia Indexing)在奥地利的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y of Klagenfurt)举行。此次会议上有研究者继续使用数据测算的方法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内容,如通过图形抓取来完成艺术电影中过肩镜头的检测(Overthe-shoulder shot detection in art films)。

跨学科的意识更为自觉,对新技术图像特质的讨论也更为细分和深入的是举办于欧洲的系列会议。2015年8月,在意大利的索伦托(Sorrento)召开了题为“水下3D记录与建模”(Underwater 3D Recording and Modeling)的会议,讨论了基于立体规则的水下3 D 摄制准则(Filming Underwater in 3D Respecting Stereo graphic Rules)。2016年4月,在奥地利举办了社会科学与艺术的多学科科学国际会议(3rd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Arts),电影制作人克里斯蒂安·伊斯利(Christian Iseli)不仅提交了完整论文《4K电影的悖论》(The Paradox of 4K Cinema), 而且制作了一部完整应用4K工作流程的短片,对4K数字电影格式带来的更高空间分辨率和画面清晰度进行了基于观看体验的分析,提出“超真实的新图像美学”的到来可能,并在制作维度上说明运动伪影(Motion artifacts)、抑制场景(lowkey situations)、不充分聚焦(insufficient focus)对于电影4K质量特性体验的削弱。

图2. 电影《地心引力》剧照

(二)人文数字化的研究转向

技术对于电影的影响不仅表现于外在的硬件空间,事实上,也对电影的内在肌理结构持续发挥着隐形而有力的改写。2014 年1 1 月,新加坡举办了关于“交互式故事讲述的数码技术”的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是较早对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得以成形的交互电影进行文本内部研究的技术分析。2014年8月,美国的圣地亚哥召开了关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会议(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它讨论的主题是——“数字电影图像差异的客观评价系统”(System for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Image Differences in Digital Cinema)。

2016年4月,纽约大学著名的Tisch艺术学院的电影研究系联合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电影与媒体研究生项目,共同举办了以人文数字化转向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电影与传媒研究如何应对新出现的数字化人文工具(Transformations:Cinema and Media Studies Research Meets Digital Humanities Tools)。会议上讨论的问题既具有创新性,又非常广阔,从电影史电子化的“电影史学计算转化”(Computational Trans for mations of Film Historiography)到“数字人文对电影和传媒研究的重构”(Kick-off:State of the Field: Re-framing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 vs.Digital Humanities),以及电影阐释与电影史的数字工具(Digital Tools for Interpreting Film and Cinema History)。

(三)尖端技术观念与硬件设施

2017年1月29日至2月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举办题为“人类视觉与电子影像”(Conference on Human Vision and Electronic Imaging)的国际会议,讨论中重点关注了“电影院面临的全面升级”。会议上有观点提出,由数字电影摄影机完成的立体成像影片需要电影院提供新的实体设备,对于观看效果的估量则需要从精神物理学角度进行,在估值中测算新技术图像达到的工艺水平,并由此催生新的数据算法。

对于电影院在电影教育中的重视还表现在俄罗斯举办的艺术学科教育年会上。2015年1月,ADCE年会在莫斯科举行。所谓ADCE,是会议关键词的首字母缩写,即关于艺术、设计与当代教育的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会议上的大部分讨论都是关于电影技术的,尤其是数字化时代到来以后新兴的电影技术,如电影艺术的数字影院实践如何提供第五维度的视角。另外,2014年秋季举办于美国洛杉矶的AES年会(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也有相近的观点提出,讨论内容中甚至出现了“影院音响设备设计”需要进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提议。同年,好莱坞召开“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年度技术会议展”(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对影院中使用“RGB激光照明”提出具体的设计建议。

相应的音画方面,2017年11月,都柏林创意艺术学院与DIT音乐与戏剧学院,联合举办了关于“声音的空间性”国际研讨会(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patiality of Sound),议题“探音知空”(Sounding Out the Space)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相谐互动的复杂关系。2015年初春,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继续举办音频工程协会的国际年会(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集中讨论了电影院室内设施的换代问题,如低频音效声道的设备怎么升级,影院内使用的透声幕如何达到量化平衡,以及能够实际运用于当代影院、剧院的声音修复技术。

二、多学科间的跨文化对话

电影不仅是商业化的娱乐产品,也是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集体精神倾向的重要作品。以电影为题进行跨学科的、跨地域的积极对话,是近年来国际会议表现出的共同重点。

(一)瞩目全球未来的电影传播价值

媒介研究会议中的电影主题逐渐增多,如何从电影的生产与传播链条上寻求具有介入现实的实践行动途径成为学术会议的关注热点。在美国,2017年3月南加大召开学术会议,主题为“跨越隔阂:好莱坞电影制作中的电影学者在哪里?”(Bridging Gaps: Where is the Film Scholar in Hollywood Film-making? )整个会议重点由四个关键词组成:理论、制作、批评与行动主义(four key themes related to Hollywood-theory,production, criticism, and activism)。会议认为,在未来的电影内容创制阶段,不仅需要听取学者们对好莱坞电影主流表现形式中的阶级歧视、性别歧视与种族中心主义的批评,而且需要吸纳记者、电影制作人和电影宣发人员的职业经验视点,构成跨学科的前沿研究场域(cutting-edge research areas from a range of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在有效的对话实践中深入社会正义问题。同年举办的第23届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年会也将主题定为“应对全球化挑战”(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于北卡罗莱纳的高点大学(High Point University)举办。2016年3月,在美国乔治亚城举办的电影与媒介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 conference)联合进行了专题讨论——“跨国电影特别利益集团”(Transnational Cinemas Special Interest Group panels)。会后综述发表于《跨国电影研究》(Transnational Cinemas,2017),回顾了“跨国”概念作为全球化产物之一,在电影的全球化传播中表现出实际的影响,一方面培育出更为多元的观众视野,另一方面也将在未来提出更广泛的多元化诉求。

在欧洲,全球化的会议议题也在继续。2017年5月,“全球化、跨文化对话与国族身份”会议在罗马尼亚举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National Identity)。2018年,ICCMS 在英国伦敦举行, 即“传播与媒体研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媒体与力量”(Media and Power in the Digital Age)。另外,欧洲会议“媒介、传播与电影”(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edia, Communication &Film)再次与欧洲艺术、人文会议合并召开,2019年7月由苏塞克斯和伯克贝克大学联合伦敦大学在英国伯明翰举办。对于主题“重塑未来”(Reclaiming the Future)的确定,主办方认为是回应时代问题的有效举措。会议关注到蔓延全球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不仅在现实中存在着加剧观点分歧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即便是在学术界、媒体传播和艺术领域,围绕身份、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在增多。然而,电影作为文明的重要产物,表现出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希望、自我反省、行动主义和行动能力”(a remarkable ingenuity, and a capacity for hope, self-reflection,activism and action),有助于推动积极的变革,使未来成为包蕴希望,甚至可以乐观展望的时刻(reclaiming the future as a time we look towards with hope, and even optimism)。

在亚洲,电影传播的全球化问题也得到回应。2017年,第九届国际艺术、电影研究与社科与人文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Film Studies,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在泰国的芭提雅举行。会议的主旨公告中特别强调了电影研究需寻求全球合作伙伴的跨国协作。

事实上,学术会议的议题设定一方面加深着电影的文化功能阐释,另一方面也对未来的热点形成做出引导和预测。早在科幻影片热映全球之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学院(School of Arts, Languages and Cultures)和计算机科学学院(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已联合举办多次科幻主题的学术活动。影响较为显著的是2015年的科幻电影研讨会,会议上将科幻电影的类型片功能加以充分阐释,其议题“在科幻电影中跨越空间、时间和政治的界限”(Crossing Spatial, Temporal and Political Boundaries in Science Fiction Cinema),产生了广泛的传播效果。另外一个在学界引发深入讨论的主题是“冷战与电影”。2014年9月,位于莫斯科的德国历史研究所(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in Moscow)召开了一场国际会议,题为“电影中的冷战:彼时与现在”(The Cold War on Film:Then and Now),组成会议讨论的三个部分:如何认识冷战时期的美国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如何来摄制并呈现世界的不同区域?而且,在冷战完结之后,电影制作又将如何“再现”这段历史?

图3. 电影《地心引力》剧照

(二)电影中的地缘文化视角

即便是在逐渐强劲的文化全球化思潮中,电影所特有的国家属性与民族风格仍然具有重要的讨论价值。2017年,跨学科国际会议“印度电影与女性”(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Indian Cinema& W o m e n)在印度的果阿邦举行,集中分析全球化和印度电影中的女性形象(Global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Indian Cinema)。同年4月,莫斯科举办艺术史国际会议,主题为“平行与互动”(Parallels and Interaction),讨论重点是俄罗斯国内的以及域外的多学科背景下的艺术史问题。(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on Art History in Context of Other Sciences in Russia and Abroad)。

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入电影强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际会议中的中国电影主题也颇受瞩目。2019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学院举办“左翼”电影国际会议,“左翼电影与媒介理论的遗产:东亚与治外”(Legacies of Leftism in Film and Media Theory: East Asia and Beyond Organizers)。在研究中国大陆电影颇有影响力的北美学者中,明尼苏达大学学者马杰声(Jason McGrath)的会议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尝试从理论总结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预先规定性(Prescriptive Realism: Theorizing Chinese Cinema from Communism to Capitalism)。另有学者继续另辟蹊径,对中国电影中的主流实验电影与社会主义女性观念进行论述(Socialist Feminism and Chinese Women’s Mainstream Experimental Cinema)。2018年10月,美国特洛伊大学召开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的24届年会,会议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里的中国与世界”。会议对于中国电影的研讨多有涉及,关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如何实现“走出去”,以及在“走出去”文化实践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碰撞与交融,尤其是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表征加以剖析。

2017 年9 月,在英国赫尔大学召开题为“反思电影类型:东亚与世界电影”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华语电影研究为专业重点的英国学者裴开瑞(Chris Berry,King’s College London)和美国学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到会。会上论及电影节与中国电影文化的关系,对华语世界的各类电影节,以及其他语言区域内的中国电影节做了分类梳理(festivals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and festivals of Chinese film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同样在欧洲,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University of Lisbon)在 2017年3月召开国际会议“葡萄牙电影中的亚洲形象”(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s of Asia in Portuguese Cinema),回顾了20世纪以来出现在葡语电影中的亚洲故事,特别是和中国历史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葡萄牙的电影文本变形中发现其中经历的与亚洲文化联系紧密的后殖民转型。这些电影对东方采取了他者式的想象表达,典型作品包括《澳门》(Macau,1924)、《中国,中国》(China China, 2007)、《再见澳门》(A Última Vez que Vi Macau,2012)。会议力主跨学科的、比较的和创新的研究视角,以求凸显出葡萄牙电影对于亚洲新变的呈现(the representations of Asian alterity in Portuguese cinema)。

结语

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的突然出现,给很多行业造成意想不到的打击。对于以电影院放映为基本形式的电影工业来说,所遭遇的损失尤其巨大。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公共文化生活缓慢复苏,电影的生产、制作和放映也在重启。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停摆近一年后,电影学科积累出大量的新议题亟待讨论与交流,新技术图像美学问题和电影研究中的跨学科对话也将有更为深入的进展。

猜你喜欢
会议
芯片会议
《八七会议》
欧洲理事会会议
探险者大聚会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主席团会议
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常委会议
预备会议、主席团会议
一场会议和它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