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视角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革新研究*

2020-12-08 04:58周亚文
山西青年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管理人员诚信

周亚文

绵阳师范学院科学技术处,四川 绵阳 621000

科研管理并非独立的管理工作,贯穿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内容复杂、广泛,具体包括项目申报立项、经费管理、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培育成果、奖励评价等环节。随着国家层面战略部署更为前瞻,科研投入增多和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研管理工作愈发重要,内容愈发丰富,形式愈发复杂,同时亦对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在新形式下提高工作质量,营造良好氛围,对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更是科研管理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文章对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现状进行了总结,深入分析了目前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特点,从业务视角出发,提出了科研管理革新的对策及建议。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现状

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机构设置上,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部分高校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自主设有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园等。

在管理方式上,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即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如科技处、社科处等)统筹负责学校整体科研工作,二级学院(系)(如分管科研领导、科研秘书)作为科研管理工作“上传下达”的中枢。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十八大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迈入新阶段,地方政府围绕如何逐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更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政策,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等先后出台系列改革举措,但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措施跟不上现实科研发展速度,难以有效调动科研工作人员积极性。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五唯”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评价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及影响。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考核奖励办法,但唯学历、唯论文等现象极为严重,没有做到全面量化人才,部分高校量化考核体制指标简单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难以沉心完成高质量科研任务,阻碍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职称评定等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相关工作量计算时,均采用负责人制,导致科研人员宁愿承担小项目,而不乐意融入跨学科、有团队的大规模项目研究中,极易呈现方向分散及个体化现象,项目难以做大做强。

(二)管理模式落后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过分依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并未建立适合自身的科研管理体系,甚至只负责上传下达工作,将管理和审查等环节交给校级科研主管部门,管理效果不甚理想[1]。另一方面,学校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种类繁多、基数庞大,需科研管理人员投入足够精力开展项目申报动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一系列链条性工作,科研管理人员疲于应对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难以做到项目精细化管理。

(三)管理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在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科研实力的强弱直接与学校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相关,而地方性本科院校常以科研项目、到位经费、科研获奖等为科研工作核心,忽视了对科研管理人员专业性和特殊岗位技能的要求。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等各个科研活动环节都包含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中,科研管理人员在领导、组织及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指挥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管理经验不足、创新及组织协调能力不够、业务水平不高等仍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并未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管理人员既要面对校内专业教师更会涉及各种科学技术,因此既要熟悉科研管理知识,又要了解学科专业知识。但大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不是管理学专业出身,又因事务性工作繁重,无法潜心学习管理与专业知识,更无暇思索单位发展规划等现实性问题,导致管理者应有作用不能有效体现及发挥。

(四)管理人员数额不足

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视提高教学一线专业教师待遇现象,导致管理人员在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及队伍稳定。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因数量不足、管理任务繁重、压力大等现象影响工作效率。

(五)档案和信息化管理程度低下

档案和信息化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更是单位科研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但对档案及信息化管理重视不足、水平不高;档案管理条件落后、利用率低等仍是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六)忽视差异搞“一刀切”

与成熟性高校相比,地方性本科院校仍处于“高级别项目和高水平成果”的原始积累过程中,面对本科教学评估、硕士点申报等给予的科研压力,不得不制定相对严苛的科研任务。而标准设定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如简单套用行政经费管理办法,将学术交流与国培计划不加区分等不科学现象。

(七)科研诚信缺失

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2]。近年来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撤稿事件时有发生、编报虚假预算套取、挪用或转移经费等问题[3]。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方法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可见科研管理改革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如何改革,怎么创新,这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在本质上与学校人事聘用制度、科研绩效考核等息息相关,从业务视角出发,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新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科研管理工作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制定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应联合人事、财务、实验设备管理等部门改革相关体制和评价制度,如制定与时俱进的《聘用考核办法》、《经费管理办法》、《设备采购办法》、《科研量化办法》、《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严格执行,更应特别重视具有导向作用的考核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又适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使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通过统一标准对科研业绩做出全面、公正、准确的评价。二级学院也应主动建立和完善适应本学院特色及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过程。

(二)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运行。《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从战略层面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培养一支管理水平强、业务能力高、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对提升地方性高校科研实力尤为重要。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尊重科研规律,尊重学术成果和学术情怀,更应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途径强化主动学习业务水平,把握各级科研政策动向,熟悉各项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把握师生科研需要,提升服务水平,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高效处理事务。学校层面应重视科研管理部门的指挥棒作用,增加人员指标,更应加强人才储备及管理队伍梯队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待遇和地位,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管理人员评价体系,多举措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稳定性。

(三)提高档案及项目信息化程度。科研档案与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将项目申报、合同签订、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专家评审等工作环节实现动态信息化管理,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转化为学校领导决策和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对科研工作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强材料的编制工作,提高系统运行质量和利用效率,在做好保密工作及保障知识产权不被侵犯前提下,拓宽服务渠道。

(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中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相关部署。意见明确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基石,要求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优化创新环境。地方性本科院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更应加强科研诚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监管机制,加大惩处力度,通过宣传、培训等方法引导科研工作人员严守科研诚信底线,让项目多处申报、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杜撰实验数据、科研论文自我“克隆”、一稿多投等学术败德行为曝光;在经费开支过程中,要加大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完善监督管理切实提升科研经费开支绩效。

四、结束语

科研管理工作虽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高校必须充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评价体系改革;管理人员要树立学习意识、增强责任和服务意识,拓宽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打造科研优势特色,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与竞争水平;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避免科研短视,走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道路。科研管理体制如同赛场上的裁判员,管理者好比指挥棒,科研工作者就是运动员,三者均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跑出好成绩,才能培养出学术觉悟高、学术作为大、创新意识强的科研拔尖人才,摸索出一条适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创新之路,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大繁荣局面,达到学校、院系、教师三方共赢。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管理人员诚信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公布实施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