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芦岭煤矿9号煤层厚度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2020-12-08 13:58牛和海詹北淮徐昆涂苏捷周逃涛
新疆有色金属 2020年3期
关键词:岩浆岩泥岩断层

牛和海 詹北淮 徐昆 涂苏捷 周逃涛

(①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芦岭煤矿地测科 宿州 234113;②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徐州 221116)

1 矿区地质概况

1.1 矿区概况

芦岭煤矿位于淮北煤田内,是一座设计能力为150万吨/年的大型矿井。淮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豫淮坳陷的东部。芦岭煤矿地质构造上位于宿东向斜西南翼的东南段,周边邻近朱仙庄煤矿和龙王庙煤矿。

1.2 地层含煤性

矿井均为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经钻孔揭露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芦岭煤矿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含煤岩系: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其中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含1~10共十个煤层(组),煤层平均厚度为20.60m,9 号煤层为主采煤层之一。

1.3 矿区构造

矿井内主要以斜切断层为主,根据矿井构造的复杂程度,将矿井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拐头区三个部分。区内发育宿东向斜及宿东向斜的次级褶曲小史家背斜、松林王背斜、王格庄向斜四个主要褶曲,以及走向北西、北东及近南北向的三组断层。

1.4 沉积背景

9 号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底部。华北含煤沉积盆地南带在晚石炭世时期出现多次海侵和海退,沉积了一套浅海碳酸盐、潮坪和煤层互层的海陆交互相沉积[1]。在早二叠世晚期,盆地北部构造带上升,南北高差加大,浅海碳酸盐沉积盆地中注入大量陆源碎屑,形成一套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沉积。

2 研究区9号煤层厚度变化规律

2.1 研究区9号煤层发育概况

9 号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距K2 标志层11m左右,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煤层结构简单,全区大部分可采。据359个见煤工程点资料统计,煤厚0-7.88m,平均2.91m。可采点平均煤厚3.16m。煤层结构简单,全区仅5 个钻孔见夹矸,单层夹矸0.05-0.63m,平均0.35m,生产中尚未发现有夹矸出现。通过全层选点计算,Km 值为0.88,γ 值为39%,为较稳定煤层。

2.2 9号煤层厚度变化

9号煤层在研究区总体呈东西部厚、中部薄的特征,煤层最厚点位于东部18-148 钻孔,厚度达20.5m,厚度最低点分别坐落于中南部2001-1孔和东南部98-3孔,为0.29m。整个矿区东部等值线密级,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厚以11-2、81-14、79-17、83-12、11-12钻孔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其次为东部,东部煤层厚度除25-3、5-214-181-7钻孔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在4.0m 以下。中部煤层厚度最薄,厚度变化最小,煤层厚度大都在3.5m以下。

3 影响9号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

3.1 沉积相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发育具有控制作用[2]。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南缘,地台基底属前震旦变质岩系。在寒武、奥陶纪,研究区缓慢下沉,并发生了大面积海侵,从而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与泥岩。中奥陶世末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全面上升为陆地,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中石炭世地壳开始下沉,海水逐渐侵入发育为陆表海,早二叠世早期,源区上升,陆源碎屑供应逐渐加强,内源沉积物除植物残体堆积物外均终止,自然环境过渡为河控三角洲。随着三角洲向南迁移,海水逐渐退出本区形成滨海冲积平原,二叠纪时,本区气候温暖湿润,高等植物生长繁盛,泥炭沼泽得以形成与发展,有良好的煤层形成。

芦岭矿区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从9 号煤层下铝质泥岩底界面向上至3煤组下中细粒砂岩(K3)底界面为止,平均厚度280m。底部为铝质泥岩,平均厚度3m 左右,黏土矿物为高岭石,在显微镜下见有碳酸钙结核,为湖泊相化学沉积。本层为9煤下部的标志层,即K2。向上逐渐过渡为泥炭沼泽相沉积物,9煤底板及8 煤顶板富含植物化石。煤层底板主要为泥岩,局部为粉砂岩。顶板为薄层状砂质泥岩或泥岩,局部为细砂岩。该层上部以砂岩、泥岩和煤层互层为特征,表现为细砂岩和煤层之间的突然过渡,此类层序特征往往反映水动力条件突然变化,河流改道而留下废弃的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或发育呈泥炭沼泽沉积。

3.2 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地质构造容易引起煤层厚度变薄[2]。淮北煤田区内构造受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徐宿弧形构造所控制,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为主要格局。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构造改造早期的东西向构造。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区内东西向大断裂和北北东向大断裂纵横交错,形成了许多近网状的断块构造。芦岭矿区内断层可分为北东、北西及近南北向三组,落差≥100m 的断层有7 条,包括4 条正断层:F16、F32、F7-1、F7;3 条逆断层:F35、F34、F4。从矿区构造分区来看,中部构造复杂,两侧采区构造复杂,西部采区断层走向变化较大,规律性较差。9 号煤层在西北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受断层控制,出现局部尖灭,9 煤层部分顶板呈“豆腐状”,但总体上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小。局部地区的滑动构造对9 号煤层厚度产生较小的影响。

3.3 岩浆岩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勘探资料显示井田内岩浆岩并不发育,在井田西部八采区F14 断层以西局部有岩浆岩侵入。目前发现的岩浆岩仅以下四处:第一处是-400m 水平附近的76-1钻孔,岩浆侵入5煤层中上部,孔内岩浆岩厚1.0m;第二处靠近F14 断层,实见岩浆岩厚度0.2m;第三处位于881-1 工作面收作线,造成8 煤层底部与9 煤层局部变质,生成天然焦,此处所见到的岩浆岩为浅灰-灰绿色闪长玢岩,风化严重。第四处在8810、Ⅱ882、Ⅱ884、Ⅱ886 四个工作面西翼,8810F5、Ⅱ882F5 两条断层之间有大面积火成岩侵入,侵入层位位于8 煤层中上部,厚度0.6~4.2m,火成岩上下部均有0.8~2.4m厚天然焦,岩浆岩为浅灰~灰白色。区内岩浆岩总体上不发育,只对局部煤层产生影响,对9 号煤层只有局部变质生成天然焦,影响并不大。

3.4 其他因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矿井煤系地层沉积过程中曾经历过古河床冲刷,但是在9 煤层没有新发现古河床冲刷带,因此可以不用考虑。异常陷落柱也可能会造成煤层厚度改变,通过对时间剖面、地震属性进行分析,未发现明显的陷落柱地震波反射异常,仅在边界外发现并解释了2 个煤层反射波振幅异常区。此两个反射波异常振幅区异常,对区内9煤层厚度无显著影响。

3.5 煤层厚主控因素分析

综合本次研究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冲刷带、岩浆岩以及物探异常区等印象因素进行分析,发现9号煤层厚度受原生沉积影响最大,在西北部和东部少部分地区受断层影响,岩浆岩的侵入导致了9号煤发生少量变质,产生天然焦,而冲刷带和物探异常区均对9号煤层没有影响。

4 结论及建议

(1)可采点平均煤厚3.16m,矿区东部煤厚变化较大,其次是东部,中部煤层最薄,厚度变化较小。研究区9 号煤层结构简单,夹矸较少,全区大部分可采。

(2)9 号煤层厚度受原生沉积影响最大,在西北部和东部少部分地区受断层影响,岩浆岩的侵入导致了9 号煤发生少量变质,产生天然焦,而冲刷带和物探异常区均对9号煤层没有影响。

猜你喜欢
岩浆岩泥岩断层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保护层开采扰动断层区覆岩应力及 滑移变形规律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泥岩层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
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桑加卢比铜多金属矿地质成矿条件分析
丰宁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撒岱沟门钼矿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永胜煤矿综合机械化回采天然焦探讨
红河油田36区块水平井水平段井壁稳定技术
毛登矿区锡铜矿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