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探析

2020-12-08 12:41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水工滑坡灾害

高 鹏

(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地质灾害属于常见的自然灾害形式之一,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极易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力度,将水工环技术逐步应用到实际灾害治理中,且得到了良好效果,对国民经济和生命安全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1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水工环技术的重要意义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视力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理念,对地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水工环技术,其中主要涵盖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三个方面,根据对各项地质情况调查和勘测进行相关的评价分析,能够有效得出地质结构和活动范围,能够对地质灾害起到预防和治理作用,与此同时水工环技术还具有监测和管理功能,能够根据地质结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活动情况和趋势,在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同时进行预警工作,并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有效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 地质灾害活动的常见类型

第一,地震灾害。通常情况下,地震是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地表震动,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突然性,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产生严重威胁。地震在成型前的表现不具备较强的明显性,因此给地震预测带来了较大难度,虽然相应技术仍存在发展和提升空间,但仍很难在第一时间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测;第二,地质构造沉降灾害。地质构造沉降可能会发生地面坍塌、地表裂缝等不良情况,主要是由于地质的紧密程度不够造成的,可能是因为建筑工程施工不合理、地下开采工作不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地质结构发生消极变化,以至于发生地面塌陷、地表裂缝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国没有对地质工作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同时也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极易对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标准性带来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1];第三,滑坡、泥石流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也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当地林业资源较为匮乏,再加上地质较为松散且泥土的粘性较低,从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除此之外,人们对矿山、林木资源开采严重,且开采方式不合理,极易出现资源开采过度现象,对地质结构造成严重影响,从而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崩塌等灾害现象。

3 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的主要方面

3.1 在地震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将水工环技术应用在地震灾害治理中,需要根地质结构、水文情况、地质运动规律等相关信息,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针对实际问题制定应急方案,切实突出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价值。对于水工环技术来说,由于地震是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板块震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因此,想要其在地震灾害中充分发挥出实质作用,主要表现在地震灾害的预警方面。在实际地震灾害预警工作中,应用水环工技术能够对地质信息进行确定,以此为依据对工程开采区域进行范围划分,通过对微观和宏观信号的异动状态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完整的、准确的获得地震信息,能够进一步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施工人员需要应用相关设备,以人工利用炸药制造出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速度、时间和路线为依据,能够有效探测到该范围区域内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层次结构和具体形状等,有助于专业人员根据相关精准信息进行地震分析。

利用水工环技术还能在对地质构造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范围区域内地质的剖面结构特征进行有效确定,其中包括反射波的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以及地震波的振幅范围、频率及特点等,与此同时,还要对宏观信号和微观信号加大重视力度,对于宏观信号来说,其主要包括环境、动物、信号等多种异常反应,而对于微观信号来说,一般情况下很难对其进行直接收集,因此可通过借助专业的勘测设备进行信号观测和获取,能够充分发挥水工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应用此项技术时,想要对地质结构进行有效测量,可通过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来达到目的,通过地震波接收器将地震信号和反射信息进行吸收和分析,能够对目前状态下地质情况进行高质量掌握,以此为依据对地震灾害问题、发生概率、振动幅度等进行预测,便于接下来开展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2 在地质构造沉降中的应用

在地质构造沉降灾害中应用水工环技术,其主要是对地下水位测量、地面塌陷和地表裂缝等情况进行有效防治。对于水位测量来说,主要是通过借助相关设备,对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资源的深度进行精准测量,能够及时发现地质构造中影响地质结构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应急方案。由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总体指标对地质构造沉降治理工程具有较大影响,极易出现地下水开采不合理、地质结构遭到破坏等现象,从而导致地质结构沉降灾害更为严重。

因此,在应用水工环技术进行防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技术参数、作业方式等进行有效规范,确保地质结构具有较强的完整性特点,才能有效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对地质结构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还要在完成勘查项目后,对该区域范围进行完善和优化,不断提升监管质量和水平,对灾害发生概率进行精准预测,切实达到将危害程度降至最低的标准[2]。对地面塌陷和地表裂缝等灾害情况,都是在资源开采过度的基础上造成的,以至于出现地质松软、结构破坏等现象,因此,在应用水工环技术时,需要预先对该区域土壤环境、土壤质量等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种类进行有效预测,并作出应急措施,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危害。对于地表裂缝治理来说,应用水工环地质技术能够对其起到高质量的预防和治理作用,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质结构发生不良变化,比如断层、混层、结构不明确等现象,因此,必须应用相应技术对特定区域进行全程实时监测,以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尽最大程度对监测区域的各项指标及参数进行有效掌控,才能达到地质构造沉降治理的最终目的。

3.3 在滑坡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地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现象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特点,一般来说,出现以上危害情况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比如: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等情况,因此,需要利用水工环技术对地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针对矿物资源开发方面看,很多露天矿施工已经实施了相应的治理工程,但是没有标准且规范的相关机制加以支持,很容易在施工结束后再次发生滑坡事故,因此,在落实滑坡灾害治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质情况,结合滑坡影响因素特点,与水工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对施工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勘查和监测,具体方法是可以通过设立勘察站实现数据收集、情况分析和方案制定等[3]。

首先需要对土壤表层的土质进行试样采集,然后根据测试数据与标准指标进行对比,以此为依据应用水工环技术对勘测站进行有效设立,可能会在治理过程中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壤结构、受力层等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各项信息的具体变化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勘测探井的数量和位置进行有效布置。除此之外,在滑坡灾害防治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好地面排水和地下水位控制工作,对相应的线路及系统进行精细检查和合理定位,对地质灾害评价进行等级划分,同时还要结合治理规模对可能产生的灾害情况、危害等级、环境影响等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根据水工环技术所得到的相应数据信息,能够对地下水位情况进行有效控制,相应的,在进行资源开采时,需要在制定开采计划的同时,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特点,尽可能的避免给地质造成永久性损伤,并及时做好修复工作,将危害程度降至最小范围内。

4 结论

综上所述,将水工环技术应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是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对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效开展针对性防治工作,最大程度的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促进我国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平衡发展。

猜你喜欢
水工滑坡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水工建筑渗漏成因与措施探析
2001~2016年香港滑坡与降雨的时序特征
水工环地质灾害评估方法初探
天下水工看淮安
探究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GPS、RTK的技术应用
灾害肆虐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多星联动紧急服务地震灾害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