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瓶花艺术的色彩认同研究

2020-12-08 21:30齐冉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花材人格化插花

◎齐冉

瓶花艺术是插花艺术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人雅趣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艺术。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传统美学的流行趋势,现代瓶花艺术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人即士大夫,包括士大夫和读书人;文人群体,即是在特定环境空间和特定时间内,通过交游唱和等活动而产生联系的人组成的群体,它是文人意识发展演变至相对成熟的产物,这些人在创作、思想、人格等方面相互影响。瓶花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参与感,文人可在其中进行各种可能的意象建构,呈现其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生活雅意。到了明代,瓶花的习俗传遍了整个社会。这一时期的瓶花艺术不仅在插花技巧、花卉研究、花卉选材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形式美理论体系,而且在追求意境美方面也得到了相关文献的支持。

一、文人意趣下的瓶花

(一)文人瓶花的发展

文人瓶花的发展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不稳定的政局使文人在吟咏诗画的同时,寻求精神寄托,痴迷于瓶花。晚唐盛行“花画合一”或“书画插花”地雅风。五代时期战事频繁,文人高士意图避难或者隐居,文人瓶花艺术滋长。在宋代,文人和官僚喜欢风雅,文人瓶花艺术在追求情感表达的基础上,也特别注重理性观念的体现。瓶花的内涵表达比形式更重要,主要表现为作者的思想、理性观念、哲学人生、人格魅力等。明代经济的繁荣、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文人美学的兴起,促进了瓶花的发展和地位。

(二)瓶花艺术的人格化

瓶花艺术的人格化特征,首先是来源于中国古人对于花的人格化的注重。文人诗人在创作中从不缺少花的形象,这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花一直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灵魂角色,文人用花来比喻自己的身世。花材在瓶花艺术中处于核心地位,也就担负着表达文人群体的人生理想和信托的重要任务,不可避免地使插花艺术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

经过前代的不断累积,到了明代拟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与其说是花、瓶、瓶花艺术,不如说是人的外貌、品位和生活。瓶花的拟人化随着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不断完善,为古代美学增加了诸多审美意味。

二、明代瓶花艺术色彩分析

明代的瓶花技艺已经相当成熟,相当于一门学科。作为插花者,创造一件瓶花艺术,既要具备完善的瓶花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瓶花的色彩搭配、器皿与材料的搭配、瓶花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审美趣味与哲学内涵等内容皆是插花者的灵魂设计。

(一)花目的色彩

《瓶花谱》中将花目分为“九品九命”,《瓶史》则以“美人喻”来品评花材优劣。其中包括作者本人主观的喜好及文人群体对花材的统一认同,除了色彩,品种、寓意等也是品评优劣的重要元素。

1.喜淡雅

《瓶花谱》中的“九品九命”说来源于《花经》中所制定。真实的再现了明代对于花材的审美意趣,根据其排列的花材顺序可清晰的分出文人群体在观赏瓶花时的认同标准。

根据张谦德所著《瓶花谱》中所统计的50种花目中,按照九品九命顺序作出一个花色分析。可看出明代瓶花艺术中花目色彩大致可分为红、紫、白、绿、黄五种色彩倾向。在文人群体的排列分类中白色的占比最大且品类排名颇高。黄绿色等在花目中本不常见的色彩也在其中占据很大比例,显示出一定的文人审美倾向。可看出品类较高的花目色彩饱和度较低,明代文人的个性和审美取向较为朴素,瓶花的色彩搭配相对内敛。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偏爱淡雅的色彩,可见花目的优劣与当时社会文人群体审美喜爱素雅有一定相关性。

2.重“品第”

我国传统花材中有很多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也就是花材的人格化,重视“品第”。如,牡丹被认为是高贵的象征,是花中之王,也是我国国花。

袁宏道在《瓶史》中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取花如取友。即使缺少可用之花,宁可用竹枝柏枝,也不可乱插一气。看似好取得的花材却有着如此繁杂的品种区分,越是稀有的品种越得文人墨客喜爱。明代文人看似朴素的审美观念其实是瓶花艺术发展至高峰后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审美认同。

(二)器具的色彩

明代文人瓶花艺术中花器的选择也极为重要,花器的选择,与花目的搭配与结合,影响整个瓶花作品的优劣。

1.春冬喜古铜

“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瓤,青翠入骨,砂斑侄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之精舍也”。春季与冬季所选用的铜器在选择上也有所偏好,明代文人群体在铜器的选择上崇尚古雅,认为古铜器在地下的久远贮藏中,被沁入土地的“气”,用以养花,可以使得花朵的色泽更加鲜亮明媚。

2.夏秋喜名瓷

根据《瓶花谱》《瓶史》记载的瓷器可看出明代文人在对夏秋季节瓷器的精良选择上是煞费苦心,所用开销并不低于金银等贵金属器具。在瓷器的选择上也能体会其文人审美意趣,色泽多为温润的青色,瓶型简单大气几乎没有纹饰,朴素清雅。

(三)花目与器具的色彩搭配

花目与花器间的色彩,花目与花目的色彩搭配并非要求两色一致,而是要合适。

1.对比明确

对比色也就是明暗、色相上能够明显区分的色彩,对比色搭配易产生色彩强烈,对比鲜明,花姿花态更触动人心的瓶花艺术作品。明清时期,关于花器、花料的色彩搭配有很多描写。如在浅色花器中使用浅色花材进行创作,则平淡无奇;反之若在浅色花器中搭配鲜亮色彩的花材,能够产生强烈、明快、生动的视觉效果。

2.调和协调

协调的调和色就是相同或者相近色相中不同明度的组合。即色相的主基调不变,改变整体色彩的明度、纯度。组合将呈现出柔和、典雅、和谐的整体效果。将不同的花材进行组合,组合通常用来表示特殊的含义。花卉与材料的结合也强调了主枝与陪衬,即主客关系。插花要明确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从而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切不可喧宾夺主。

三、文人群体对瓶花色彩认同选择

(一)社会“尚红”造物观念

明代的社会色彩审美及造物观具有明显的“尚红”观念,尚红,即崇尚红色的观念,这是由于明代的开国帝王明太祖极其崇尚红色,朱元璋在早年参加红巾军,再加上姓氏的朱又有红色的含义,故而对红色有着强烈的喜好。

“明”是光亮的意思,是火,分开是日、月。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定国号为“明”即是“尚红”的体现;再加上明朝起于南方,南方在“五色”秩序里代表的就是红色,更加给大明朝添加了尚红的理由。明代社会“尚红”的造物观念是自上而下的。

(二)文人群体“反正色”色彩认同

按南朝梁学者皇侃的说法中国传统色彩等第论中,正色为尊,绿、红、碧、紫、骝黄五方间色为卑。绿色在间色中地位最卑微、最庶民化。文人群体的色彩观念受此影响,在魏晋时期,世事动荡中文人士大夫寄情自然山水,放浪形骸,轻蔑皇权礼法,这使得原本卑贱的“绿”反而更得其好。文人群体的认同色彩观具有典型的反正色思想,色彩喜爱较为质朴。对于正色文人群体更加偏爱青绿水墨色彩,花材及器物的选择也更加素净。

(三)瓶花色彩对文人群体认同的塑造

1.天然神韵的认知

在瓶花艺术中,文人瓶花艺术从发展根源处就与其他领域的瓶花艺术所区别,从对花目器具的选择到插花时的搭配组合,自然美始终是最佳的艺术形式,淡雅的花色精致的器具,对瓶花作品的人格化情感寄托。在创作中,这种追求被融入到材料的选择、造型设计和创意的营造中。文人瓶花以其独特的形态魅力彰显着文人群体的天然神韵的认知。

2.茗赏插画的评价认同

瓶花评价维度分为文人自评,指文人个体对内群体的评价,文人群体通过瓶花艺术传达人生信念和理想,在古代文人阶层对花的迷恋一直在延续。文人个体对瓶花艺术的评价认同颇高。

而评价维度的他评,指个体知觉到的内群体的评价。拥有观赏者是插花艺术能够延续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插花艺术的鉴赏意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先后有多种形式的赏花活动出现在我国瓶花艺术史上,是文人之间常见的活动。随着瓶花人格化风靡,文人群体的壮大,瓶花艺术评价认同逐渐加深。

3.人格传达的情感认同,

花的人格化描述手法对瓶花艺术的发展构成重要影响,为瓶花艺术发展史绘制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代瓶花艺术中的拟人化愈发频繁并且层级更高,许多文人视花为家客甚至亲朋好友,从而产生了对花的迷恋。文人瓶花作为文人身份的标识加强了群体的认同感,在赏花时能体会创作者的审美意境,更是加深了对文人群体的归属感,产生人格传达的情感认同。

猜你喜欢
花材人格化插花
压花花材的选择、采集、前处理和压制技术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植物压花的制作与欣赏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讽刺插花欣赏
例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真问题”的生成
教你插一束靓丽花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插花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