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苗族服饰艺术特色及传承方式探究

2020-12-08 21:49王应国苏亭羽
山西青年 2020年15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纹饰苗族

王应国 苏亭羽

保山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一、昌宁苗族服饰简况

在保山昌宁这片沃腴的土地上,经历了漫长奔波迁徙的苗族人民与昌宁的地域风情融为一体,造就了多彩而独特的苗族文化。其中昌宁苗族的“五色衣”更是格外绚烂丰富,彩而不繁,素而不简。当地的苗族妇女还极为偏爱各类型精致的银饰。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历史的长诗,展现的是苗族人民的古老信仰、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也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真实写照。2006年,昌宁县耈街乡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被列为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序号:513;项目编号:Ⅹ-65)。

(一)纹饰造型

昌宁苗族服饰的纹饰造型包括以下五种:第一种为动物纹饰,主要为龙凤纹、蝴蝶纹、狗纹和牛纹等,是苗族部落氏族标识的神化代表和部落图腾的象征;第二种为植物纹饰,主要从人们日常见到的荷花、桃花、水草等植物取材,以其枝干、叶子、花朵及藤茎作为图案进行装饰,表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充满活力生活的象征;第三种为文字纹饰,主要源于现实生活里有象征吉祥寓意的文字,是苗族人民祷告美满生活的表现;第四种为几何纹饰,主要有回形纹、菱形纹、锯齿纹、十字纹等,这些纹饰富含了苗族服饰文化的特色;第五种为除了动物纹饰、植物纹饰、文字纹饰和几何纹饰之外的其他纹饰,这种纹饰脱离了昌宁苗族服饰自身的文化特点,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二)色彩运用

“好五色衣裳”是苗族服饰自古以来的审美观,红、黄、蓝、黑、白是构成了昌宁苗族服饰的主要颜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饰上可以运用的颜色越来越多,昌宁苗族服饰在颜色的运用上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现在昌宁苗族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致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庄严稳重型的,以蓝色和黑色为主,主要是运用在成年男性和老年人的身上,显得成熟稳重一些;第二种是新颖光亮型的,主要以浅色调为主,主要是运用在年轻女性日常穿着的衣裙上,看上去既清新雅致,又不繁琐杂乱,简单大方;第三种是花花绿绿、具有强烈对比的色彩运用,主要是在节庆日的盛装上,出席盛大节日时穿着的,总体看上去鲜艳明亮,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制作与配饰

昌宁苗族服饰在其制作工艺上主要包括纺织、染色、苗绣、银饰。大多数的昌宁苗族妇女都会纺纱织布,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的熟练程度和技巧不亚于织布机。服饰的用料主要是当地盛产的棉花、蚕丝和麻。服装染色以蓝色为例,当地人民通常采用土靛、椿树皮,栀子、南瓜叶等作为染料,让服饰有香味并且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苗绣算是服装制作过程中最耗时且最重要的环节了,充分体现了制作者深厚的技艺和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银饰基本都是苗族男性工匠传承自老一辈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用于女性头部、颈部、胸前、和手脚的装饰,有环形、柱状、坠状等,做工尤为精细。

二、昌宁苗族服饰传承效果

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苗族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苗族服饰也不再具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老一辈的传承人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的局限,也很难将服饰文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传授给年轻人,因此服饰文化的传承效果,可以从艺术审美、着装情况、文化内涵和工艺传承这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苗族服饰的艺术审美性上看。苗族男性以短衣长裤和大襟长衫为主。苗族妇女一套完整的盛装分为上衣裙或上衣下裤,服饰配件众多,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被形象地称作“十八一朵花”。除了多姿多彩的服装,还有造型多样的各类银饰。很明显,相比男性服饰,苗族女性服饰制作的工艺难度和审美观感也更高一些。

第二,从目前拥有苗族传统服饰的着装情况上看,老年人明显多于年轻人,并且对服饰的情感也更加浓烈。老年人着装率较高,以日常的民族便装为主;年轻人穿着率低,通常在婚庆等有特定要求的场合才会去穿着。

第三,传承人是否能够全面掌握服饰文化,尤其是精神内涵方面的内容。例如“十八一朵花”的内涵和寓意是什么?如何理解不同的图案代表的不同寓意?苗族人民为什么热衷于银饰?与服饰文化相关的神话传说和穿着禁忌是什么?属于服饰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又是否为传承人重视呢?

第四,制作工艺尤其是手工技巧方面的学、会、做三个方面的工艺传承:一是兴趣浓厚地主动学习;二是学习结束后的融会贯通;三是学习后的学以致用,怎样把这项工艺技巧和其中的民族精神运用到实际的艺术创作中。

三、昌宁苗族服饰传承现状

(一)生存空间备受挤压,发展前景受限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苗族传统服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苗族女性来说,服饰制作技艺不再与婚姻的幸福有直接关系了。比苗族传统服饰更时尚和方便的现代服装受到大部分苗族青年的欢迎,传统服饰成为“土气”和“过时”的代名词,而那些制作传统服饰的工匠们也因此不得不转行另谋生路。

(二)传承人数不断减少,出现断代危机

民间手工艺人将制作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技艺在苗族的传统生活中代代传承,然而对这些手艺人的保护常常不及对苗族服饰本身的保护,手艺人变成“守艺人”。经济全球化令即便是处在滇西南边陲的昌宁县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悄然发生着改变,甚至导致民间艺人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继承人有可能断代的情况,对传统服饰技艺仍然坚持着传统的传承方式。

(三)文化内核凝练不足,缺少创新意识

大量涌入的服饰原料成品,如面纱、布料、丝线、毛线、腈纶线等现代化物品,使苗族服饰手工自纺、自织、自染的原材料使用率大大降低,最终导致纺、织、染、绣等传统工艺技术逐渐消失了。原先的锦面和绣面的绣线换成了毛线或者腈纶线,精致的刺绣失去了以往丝线的光泽度和柔软度。可复制的刺绣纹样不能够呈现苗族文化的精髓,再加上创新设计理念的缺失,使传统苗族服饰逐渐呈现商业化,花俏的风格逐渐趋同,工艺技术也逐步衰落。

四、昌宁苗族服饰的传承方式

为了使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世代相传,长期以来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学校应是当前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传承更应承担起非遗有序传承的任务。

(一)家庭传承

罗森堡和小伯泽尔认为:“家庭是最古老的社会组织,也很可能是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家庭传承作为苗族传统社会民间手工艺人学习技艺的主要方式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活态传承,家庭中的女子如同农耕社会的自给自足模式,农闲时制作服饰也是一项重要工作,男子偶尔会参与一些辅助性工作。这种传承方式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使得这种传承方式获得了足够多的教学时间,长辈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对晚辈进行整套完整服饰的工艺和文化传承,如最传统的苗族服饰中,蜡染和刺绣工艺大多是依靠这种方式得以继承,它影响着青年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关注和对苗族服饰的基本印象。

随着当地苗族住地的搬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男子多数选择外出打工,大部分男子不再参与服饰研制,女子团体因为农业田地的减少也逐渐选择成为全职的服饰制作手工艺人,工艺内容也更加丰富,包含了有关昌宁苗族服饰的制作技术、当地的风土民情和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家庭传承的方式也因此一直被民间手工艺人作为最重要、最全面的传承方式。

(二)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的方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传承方式,师徒传承是在家庭传承不能满足手工艺人对昌宁苗族服饰研制学习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师徒传承在昌宁苗族地区的规则没有十分严格,选择对象上大多数都是亲戚或者朋友。方式方法上大多都是通过师傅言传身教、精心指导,然而因为大部分师傅的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也不是专业的老师,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学者具有很高的兴趣和悟性,在师生互讨、互研过程中,使得他们对服饰研究保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这种传承方式容易实现且简便,进而使得苗族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

如今,昌宁县仍然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依旧对苗族的服饰文化产生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主动拜师学艺,跟随着民间的手工艺人学习制作,使得昌宁的苗族服饰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但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他们在掌握基本的技术之后便立即投入到了服装行业的生产加工当中,更多的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服饰文化本身的传承价值,所以更谈不上精进和创新。也正是因为对苗族服饰文化学习的人接踵而至,才能使昌宁苗族服饰文化得以延续。

(三)学校传承

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与固有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相比,更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以老师主导学生学习为主,既有专业的理论和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有现代化的科技做支撑,教学的时间空间和地点都能够得到保障,可谓一举两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在以不同的形式与大、中、小、幼学校衔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以“美育”的形式,拓展学习兴趣平台。而以当地高校的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紧紧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学院相关专业有序传承苗族服饰的非遗文化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提倡创新发展的当下,苗族服饰文化传承并非是要推陈出新,而是要在凝练服饰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新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形式去传承和表现那些经典的工艺和内涵,让苗族服饰的艺术价值可以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延续。进一步传承发展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需要搭建起苗族服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研修的机制和培养平台,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以非遗传承人、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以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任务,开发创新昌宁苗族服饰向旅游产品、家纺、服饰、日用品等方向市场化、实用型转变,同时对接学院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新媒体等多门专业课程的课外实践,探索“苗族服饰+项目实践”“苗族服饰+新媒体”“苗族服饰+互联网网络课程”“苗族服饰+公共美育”等模块,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和常态培养机制,更好地服务、弘扬、传承和创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纹饰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非遗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
服饰文化研究及其新时代价值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雕漆纹饰的修复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