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理论特色

2020-12-08 23:05陈金娥
时代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辩证法要素

陈金娥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0))

抗日战争爆发后,存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思潮,为了回答人们一系列困惑,把全国军民的思想统一到“持久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轨道上来,毛泽东撰写了一部关于持久抗战的理论专著,从理论上阐明了关于抗战前途及战争指导等重大战略问题,回答和解决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及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持久战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回顾《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中日战争的认识是建立在“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总结。他从国内对于中日战争的两种疑虑即“亡国论”与“速胜论”,开始引出论证的议题。首先,使人们明确了中日战争这一矛盾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战争,它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其次,明确了中日双方各自的矛盾性质,中国是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帝国主义国家,前者处于上升阶段后者则是处于没落阶段。接下来毛泽东分别反驳了,国内在抗日战争认识上的两种错误认识,即“亡国论”与“速胜论”。依据中日战争要素的辩证特征,辩证分析与综合了中日战争的“奇特”现象。在“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战争和政治”“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1]“消耗战,歼灭战”,[2]“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这些问题的论述之中基本的分析与认识策略就是矛盾分析法。在“能动性在战争中”“抗日的政治动员”[3],“乘敌之隙的可能性”[4]“兵民是胜利之本”[5],这些则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认识当中认识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毛泽东对中日战争的认识是基于战争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然而中日战争诸要素的客观矛盾对立,决定着对战争的科学反映也应当是矛盾的形式。这一矛盾形式即是辩证法的认识形式,于是基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战争反映,同时也就是对中日战争辩证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事物的辩证属性,决定着人的认识和反映形式也应当是辩证的形式,这《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中日战争的认识过程就是,中日战争的辩证属性与辩证的认识形式的同一过程,即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合流。

辩证法与逻辑学的统一

《论持久战》中所论证的中日战争的规律,是将战争诸要素通过思维的抽象加工使之概念化,再由抽象概念的辩证运动推演而来的。由于抽象对象的辩证属性,传导到对象的概念之中从而使概念的运动亦是一种辩证运动。思维概念的运动从亦步亦趋的反映实际事物,到“独立”于实际事物继续向前运动描绘实际事物未来的运动轨迹。这一过程就是思维以概念为对象的辩证运动过程,即是辩证逻辑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了实际事物的辩证运动向思维的辩证运动,整个过程本身及其结果都是一种贯彻辩证原则于始终的运动过程。

回顾《论持久战》的诸多概念可以发现,毛泽东对中日战争各战争要素概念的表达内涵着丰富的辩证关系,每一概念都是整个战争整体和全局中的一个“网结”,它们之间是彼此辩证的联系着的。因此《论持久战》中以概念形式所“还原”和“再现”的战争基本规律和战争趋势是一种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即呈现出辩证法的状态。在此意义上《论持久战》中关于中日战争的认识达到了逻辑学与辩证法的统一。

逻辑学与认识论的统一

认识活动本身就是主观与客观的交互过程,是客观的辩证法作用于主观的思维,主观的思维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辨证统一过程。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中日战争事无巨细的描述,以至于对于中日双方人员的心理状态都有所表述。在这些详实的战争要素描述的基础上,毛泽东展开了它的理性思考和严密论述,他首先借助于抽象的手段给予战争要素概念的把握。毛泽东所使用的概念是对生动具体的战争要素的科学概括,其概念富含丰富的内容,能够使现实以概念呈现于思维之中。毛泽东对战争要素的认识是生动丰富具体的战争实际又是抽象概括凝练的概念,前者是“感性的实践”后者是“理论的总结”,这两种认识方式构成了关于战争的整个认识结构。在此意义上逻辑学层面的认识是毛泽东对中日战争认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是通过概念予以把握的,毛泽东将中日战争的基本趋势概括为“持久战”通过对中日战争全部“问题”和“根据”的分析,将复杂多变的战争要素囊括与高度凝练的概念之中予以把握,最终形成关于战争的一系列逻辑概念。

当前,全球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我国正处在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必须准备进行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此,认真学习和体悟《论持久战》所蕴含勇斗善胜之行动智慧,对做好当下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辩证法要素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