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浅论

2020-12-08 06:31
魅力中国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东莞 523808)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地区间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对于国家认同意识的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现阶段国情了解不是那么透彻,难以形成成熟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文化与中华主体,文化虽然整体是一致的,但中化文化“一体多元”的现实情况,各个民族现实中对于国家认同的意识并非处于同一水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信息渠道的不一致,也会造成国家认同的意识的参差不齐;民族地区多元的宗教信仰,某些宗教信仰中消极的思想甚至与国家政治理念相背,弱化了国家的概念,对国家认同意识造成很大的消极的影响与阻碍。

另外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特殊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于外界思想的影响的判断力与抵制能力较低,当个体的利益需要服从国家或者整体民族利益的时候,就容易对国家认同产生怀疑与动摇。网络的发展与新媒体的传播,使得外界信息没有任何过滤与筛选地进入到青年大学生的视野,当外界有一些负面的信息时,也会对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产生冲击与影响。而青年大学生的知识的狭窄与社会阅历的不足,对于自身以及国家的制度、文化、道路等不能充分了解,也会出现国家认同意识的谈化。

少数民族青年是少数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祖国伟大复兴的主要建设者,针对教育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或者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福利政策,对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有很积极的意义。

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其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主体民族,教育也跟不上处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主体民族,我国从建国以来,都注意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采取了种种民族教育福利政策。以高等教育为例,有高考加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双语教学、教育对口支援、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内高班、少数民族资助政策等教育福利。民族教育福利政策的实行,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比如内高班一项政策,“教育部自 2000 年开始,采取异地办班、寄宿制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 12 座城市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已有 13 届 4.6 万余名内高班毕业生,其中95%以上升入内地高校学习”【1】。

这些民族教育福利措施对于提升文化素质水平,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无疑是现实的,有效的。“学校教育促进广泛而深刻的国家认同,能够有效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国家意识和现代国家观念”【2】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所以文化认同的教育对于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一、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应有之义

百度百科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惯、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李永政与王李霞认为“国家认同……包含了两个层次……由地缘和血缘构成的具有相应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态度和方式、风俗等,也就是包含了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4】国家认同就包含了文化认同,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同样也认同中国的历史、制度、政治、文化,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应有之义。

二、文化认同是国家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国家向心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具体蓬勃生命力与强大发展力的根本,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国家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加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在驱动力。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的要求是一脉相承,是一致的。中国能形成现在积极向上,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功不可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向心力、整体性和统一性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互相影响、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成为一个既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同时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有机体。“文化认同是国家凝聚力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没有文化认同就不会有民族认同,更不会产生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也就不能产生国家凝聚力。”【5】中华文化的认同必然促进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的认同,为形成巨大的国家向心力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精神支柱,使全体社会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与方向齐心合力、团结奋斗,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产生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与健康、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引领、传承、传功能,才使得国家凝聚力能够保持方向同一、持续稳定、实现广泛传播。”【5】

三、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一直以来总体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民族的文化产生于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并受物质发展水平的限制,并反过来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

肖耀科认为,民族利益对于国家认同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国家维护民族利益时,民族的国家认同才得以维系和巩固。当民族无法产生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利益受损,将对民族的国家认同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只有当一个人认同这个国家的文化时,才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关心国家发展与进步;只有当中化文化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才会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才使得各族人民全心推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全面的渗透,对于不能深入了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法准确的判断与自觉抵制,对我国经过漫长历史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一些青少年由于西方的经济的发达对西方的发展模式以及思想产生了向往甚至崇拜,一些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与否定,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盛行对传统的文化、思想甚至道德准则开始怀疑与否定,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这无疑对我国的和平稳定与统一造成不利影响。“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消费主义为重要特点的资本主义扩张型文化在全世界大行其道。”【6】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不仅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整合凝聚各种力量,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推动国家建设发展。

四、文化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基

“中华文化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源泉,离开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

中华文化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互相渗透而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国家统一稳定的坚实基础,又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之源,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 。

“当前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认同主要包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之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正是基于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深厚的文化基础,才有“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