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学生生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20-12-08 07:27王秀明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生活

王秀明

(河北省黄骅市滕庄子乡岭庄中学,河北 黄骅 061100)

一、牢固树立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理念,突出学科特点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皆围绕应试展开,教学模式单一,只是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等同而观,未能突出学科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解读新课标理念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者,而将其看成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知识习得的过程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训练,而是学生调适心理、修正自我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主动进入知识的海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构建便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理论框架,勇于打破常规,认识并尊重世界的多元化,通过与老师、同学、家长的探讨,重新界定学习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主动走出“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我知我家”主题教学时,课前,先请学生各自准备一些小时候的照片、玩具、故事,为教学做准备。课堂导入部分,用PPT课件展示了一组学生提供的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并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背景音乐,幻灯片观摩完毕,教师请学生谈谈成长的滋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旧物的烘托之下,学生情感爆发,争先恐后地为大家分享了成长中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学生得知,成长的过程是家人呵护与疼爱的过程,我们在成长,父母却在渐渐老去。每一个故事中都仿佛能够窥见自己、自己的父母,道德与法治课堂恍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在这一课时中,教材与生活同体,学生与故事同体,教学的感染力瞬间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进行“责任意识”主题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一段文字材料,并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撰写道德与法治小论文。

话题材料: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学生上学迟到受到值日老师批评,嘴里嘟囔着:“都怪奶奶没有叫醒我。”一位同学拿着成绩不理想的数学试卷,心里暗暗抱怨:“老师讲课真没劲,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一位同学在实验室里把烧杯打碎了,他悄悄地对旁边的同学说:“别吱声,假装没看见”等等。

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言行?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你已经学会了承担哪些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感悟和体验?从学生上交的小论文情况来看,学生不仅对道德与法治中的责任教育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更对自我言行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过程教师并未直接参与,却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遵循道德与法治学习规律,启发式教学效果好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与其他文化课有显著区别,该课程设置的初衷旨在“育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课的重要补充。常言道,“要成才,先成人”,讲的就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强硬的说教乃是道德与法治之大忌,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启发式教学更加顺应教学规律,是规范青少年道德与法治的一剂良药。启发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讲究策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设计蕴含一定价值、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呢?结合教学实践,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本身具有未知性、探究性,问题的内容紧贴教学内容;例如,在八年级第四课第一框体中,我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在你的周围有取绰号的现象吗?你赞成同学或朋友以绰号相称吗?你如何看待起绰号的现象?这样的设问就比较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一系列问题中,让学生懂得学会尊重和保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第二,问题的难度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但同时又需要具有一定挑战性,如“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中我没用书中的案例,整节课都根据梅瓶的例子编制三个情景,每个情景都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在网络交往中怎样保护自己?诱惑无处不在,陷阱就在身边,作为网络游客的我们应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设计文明上网的宣传标语?等问题,多角度的设问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问题表述简洁明了,迅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如在“维护个人隐私”这一问题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在你的认知里,属于个人隐私有哪些?最常见侵犯隐私权的表现有哪些?当发现有人侵犯你的隐私时你怎么办?通过层层提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把实际生活当作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二课堂

面向课堂,学生学到的是知识,面向现实,学生学到的是能力和智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给学生的知识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和素材,合理设计实践性的课外学生活动,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价值,体验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

总之,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新课标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育效果,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亲其师,信其道”,“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从古语中,我们能得到诸多启示。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