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思政教育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2020-12-08 07:27郭晨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思政职业课堂

郭晨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当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其学生来源和个体素质变得多样化与层次不齐。面对这些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似乎在效果上已不如从前,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更对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基于这种前提下,许多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成为“低头族”,教师从一开始的无力改变到最后无奈接受,最终只得“两败俱伤”。近年来,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通过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改变“教师包讲、学生包听”现状,对于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增强学生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教学片面强调主导性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自我独白,课堂参与度不高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组合而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扮演者两种角色——提问者与回答者。通过观察日常教学时不难发现,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第二种角色即回答者的比重要远远大于提问者,这使得启发式教学逐渐演变成了填鸭式。

事实上,根据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与课堂氛围不满意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当填鸭式教学逐渐成为常态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感觉像在演“独角戏”。教师“抱怨”学生上课给予的回应度不高,很难调动起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埋怨”教师讲得过多,有问题不敢提、有想法不敢说,减少了给他们展示的平台。有些教师甚至在抛出问题后,并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是直接将结论一同说出,导致学生从“想思考”到“无法思考”到“不思考”,而老师在课上说得越来越多,这样的课堂效果明显不佳。

另一方面,当灌输式教学成为习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做到倾听与解答相结合,自顾自说、敷衍了解,只希望学生能接受自己的理念,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也拥有自己的想法,浇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并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想解开的疙瘩、想求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听不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听、教师习惯于讲的单向灌输方式成为常态。

(二)学生收获不多,理论与实际脱节

要想让思政课入脑入心,了解学生、把握需求必不可少。

首先,当前在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网络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但在当前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社会中,学生们经常会面对由于大量信息喷涌与自身认识不足所带来的思想冲击,此时他们迫切的希望能通过提问或者课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讲授,让教师解开他们内心的疑问,解答他们关心的问题。但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经验,抑或是自己本来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和思考度不高,因而不能及时捕捉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对此进行符合当前时代特点的解答。无论面对的学生群体如何,无论当前社会上关心的时事热点是什么,总是老生常谈,无法与时俱进,学生满腔热血的提问却发觉回答似乎与当前实际相去甚远,难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进行有效引导。

其次,个别教师由于思想观念未及时更新,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理性,忽略了理论的实际可操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国家在转型期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后备力量,这一特点要求教师们必须要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和教学手法。特别是对于理论性本来就较强的思政课而言,如不能做到这些,很容易使得理论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仅给学生留下“假大空”、“高大上”的不好印象,同时也有悖于国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掌握程度不强、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思政课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方式

(一)头脑风暴,提高思维能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马克思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这句话足以说明调动起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人是有意识的一种生物,具有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接受者和参与者,教师是设计者和引导者。对于当前高校在校生“00后”群体而言,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思想跳跃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标签,也是这一群体最显著的特点。在面对这一新的授课群体时,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去除陈旧过时的思想,改变以往认为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的思想,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回答学生诉求的同时,通过问题延伸、反向思考、拓展联想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他们作为问题主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从而实现点到线再到面的立体的思考问题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要提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当前,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教师们应该要在认识到手机对于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提高的同时很好的利用这一点,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可以通过APP发布抢答、主题讨论、学生反馈等活动,拓展师生的互动交流场所。学生在非面对面提问时,可能会更利于他们独立思考、畅所欲言,教师要在把握原则性的前提下,分别站在教师和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通过回复学生的问答对正确的思想进行表扬与鼓励,对错误的想法及时纠正和梳理,在一来一往的互动沟通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拓展和问题导向反作用于以后的教学。

(二)身体力行,增强动手能力——“坐着学”转变为“走着学”

习总书记强调“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当前,若思政课还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不能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即通常所说的“讲讲理论”、“耍耍嘴皮子”,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产生思想和情感的认同。

在课内实践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一改传统的简答、论述、论文等作业形式,结合当前社会时政热点内容,通过布置广播稿、微电影、微话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产生思想内化的同时更提高了互动参与性,让学生们在互动中建构“存在感”,在参与中体现“价值感”,在表达中争取“获得感”[3],这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展示、塑造自我的要求。

在课外实践方面,要以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社会调查、主题研究、专题讨论等方式,发掘身边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时政热点,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不限制在方式、不拘泥于场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亲身经历,从思维上到行动上给学生更深刻、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不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向和兴趣方向来自主的选择实践方向。无论是理论研究型实践还是调查走访型实践,都可以在升华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为人处世之理。对于教师而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纠正错误、指引方向,特别要做好价值观引领,做学生实践过程的掌舵人,让思政课教学能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三)知行合一,共筑职业精神——“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

高职院校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有别于本科教育的“通”,职业教育有着“专”的显著特点。随着“工匠精神”写入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思政教育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也逐渐成为焦点。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性”,即将学习内容简单划分为将来在工作上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因此,作为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政课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划分到对工作“无用”的行列中。事实上,思政课教学并不是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职业素养、个人素质等都是将思政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元素。就业压力大是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德才兼备是就业单位更为青睐的目标人选。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改革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专业型人才不仅仅在于具备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同样重要。同时,对于专业不同的授课对象,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具有其职业特点的内容与案例,学习行业先进典范、挖掘榜样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从了解到认同再到自我践行,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1+1大于2的作用,帮助学生尽早地建立对于专业的认可和将来职业的认同,与就业相通、与职业相融。

三、总结

主导性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彰显,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体现,这二者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都至关重要[4]。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严谨、活跃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学相长,培养一批勤思、能动、悟理的新时代大学生,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思政职业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