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

2020-12-08 13:24金存鑫田一彤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矿山效果

金存鑫,王 健,田一彤

(吉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吉林 长春 130033)

作为一个矿业大国,面对现代社会飞快发展带来的挑战,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增加,而传统的粗放式开采模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逐渐被淘汰,朝着绿色开采模式转变。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矿山开采留下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致使地质灾害屡屡爆发,加剧环境污染和破坏,不符合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故此,在推动矿山资源开采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整合资源,寻求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实践,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效果。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概述

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视程度较高,自2000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诸多个示范点,为后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积累经验,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在总结项目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始设立诸多个项目,即便治理规模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是平摊到每个项目的资金较少,导致其中的地质环境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项目在2010年到2015年,项目投入方向发生了变化,朝着支持集中连片和面积大的大规模项目方向转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大增加,有重点、有计划的实施,项目连续性相较于以往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现状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逐渐从点源性治理方向朝着集中连片大面积治理方向发展,治理内容进一步增加,对于新时期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产生的作用不断提升,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逐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赋予经济持续发展活力和动力,改善生态环境[1]。

当前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内容还有所偏颇和不足,更多的是针对显性的和表面的问题治理,对于深层次的水土污染治理缺少足够的支持力度,实际工作效果不可观。以往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多是用于解决地质灾害隐患,对废弃矿山合理开发和利用,但是很少涉及到后续的生态修复内容,影响到矿山地质环境整体修复效果[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式较为单一,多是点源性,很少集中连片治理,治理效果同预期相差深远。所以,当前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效不高,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持续性不足,影响到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效果。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改善建议

3.1 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改进

面对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应结合新常态发展要求,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改进,将绿色、环保、创新和开放理念渗透到实处,贯彻在各个环节,坚持生态修复核心内容,推动综合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3]。现有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体制和制度有所不足,明确工作方向进一步创新改进,结合项目特性整合资源和资金,加强各方合作形成合理,尽可能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践行开放发展理念,打破行业壁垒和专业限制,促进多专业融合,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同时,同步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整合,致力于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朝着生态环境修复方向转变[4]。

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地质条件差异显著,在规范化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时,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明确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促使财政经费得到最大化利用,指导各项工作展开。结合不同矿山地质环境,推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创新,并大力推广项目成功经验,形成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提升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效果[5]。

3.2 推行生态修复模式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选择方面,为了提升治理效果,应重点把握整体性、区域性和流于形式特点,推行集中连片生态修复模式,提升治理效果。保证项目集中,流域连片修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创设区域协调的生态群落。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区域实际情况,评估尚未治理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显性问题、隐性问题,提升治理效果,达成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目标。实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区域环境现状和承载力综合评估,了解生态修复工程适用性,把握生态修复工艺的缺陷和不足,反馈工程的生态效益。此外,为了便于后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展开,应结合项目特性制定合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案,完善配套机制和制度,提升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效果[6]。

3.3 针对性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结合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问题,针对性选择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方式。首先,应注重矿区生活质量改善,对于泥土、石头和灰尘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加强安全监管,容易爆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制定合理有效措施予以处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7]。发挥矸石、覆土作用,尽可能规避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矿山适度开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覆土在坑洼处回填,耕地面积增加同时,合理处置覆土。矿山开采后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几率。对塌陷的道路、渗漏问题及时修复,规避道路堵塞和地下水渗漏问题出现,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矿井排水工程建设,满足矿井排水需要同时,实现矿区内生活废水集中统一处理,规避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加强环境保护,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增强植被修复力度,切实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

在矿区环境治理同时,做好矿区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全面监管,规范有序开展矿山开采活动同时,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推行环境监测措施,强化环境监管力度,制定有效措施规避地质灾害出现。扩大植树造林工程规模,保护绿色植被,减少恶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形成切实可行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一旦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和地质灾害隐患,及时上报处理。

4 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未来趋势

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重点恢复治理由于矿山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缺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表述,配套体系和制度不完整。结合我国国情,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在配套制度支持下,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治理验收结果和矿山开采许可挂钩,促使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同时,落实生态环境治理职责到各部门,在绿色环保理念指导下推动绿色矿业发展,赋予循环经济持久发展动力与活力[8]。

4.2 矿山灾害机理

矿山开采力度不断提升,可能由于资源开采过度诱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导致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物质形态、迁移方式、迁移机理和变形破坏机制,是后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可靠依据。在了解矿山灾害激励基础上,可以为后续的灾害治理技术研发和治理方案编制提供思路,这就要深入摸索矿山地质环境卫生问题,通过原位测试、现场调查、建模试验和数值分析等方式,摸索矿山地质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迁移方式,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预防矿山地质灾害出现。

4.3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力度较为薄弱,配套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滞后,选择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本质上是为了休整地形、边坡稳定,避免地质灾害恶化,促使被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到以往装填。基于此,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改进要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合理选择与配置植被景观,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始关注经济高质量增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需要同步创新治理技术、治理理念创新,改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矿山效果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保湿喷雾大测评!效果最惊艳的才20块!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