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貌提升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2020-12-08 02:21陈芳怡李永昌
艺术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陈芳怡 李永昌

摘要:为了避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乡村特色消失、同质化等问题,文章从乡村生态景观入手,将田野考察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说明我国乡村可通过设计生态发展模式、分层规划乡村用地、丰富物种多样性等途径达到提升乡村风貌的目的,为我国未来的乡村风貌建设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景观;乡村风貌;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大营钟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0 引言

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正面临着千城一面、“城不城、乡不乡”等乡村特色趋同问题,许平《作为自由理性的设计——重读<野性的思维>及其他》援引了约翰·赫斯科特的观点对设计在当代社会处境的思考,强调“对事物和世界的态度”所形成的“野性思维”。突破传统艺术设计思维的桎梏,从更高远的视角审视乡村景观发展中所面临的窘境,结合生态景观,充分利用乡村天然的优势,实现乡村的长久发展[1]。

1 乡村风貌设计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与乡村风貌提升密切联系的设计理论主要涉及4个方向,分别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设计介入思考及其“前形态”(包含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乡村振兴的区域案例、乡村振兴的宏观分析研究。首先,艺术设计学科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介入,既是设计学自身的内在使命,也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支撑力。郑曙旸《关于住的思考》提出传统乡村由于“四世同堂”的需求同当下“三口之家”的区别,从而决定了新的生活空间设计的变化。其次,与文章相关的区域案例研究在近年的研究成果较为多样,涉及江苏、陕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其中所关涉的“美丽乡村建设”“观光农业”等“前形态”内容,亦同前一部分形成呼应,为本文提供了鲜活的个例样本[2]。基于景观的生态性日益成为硬性需求,文章拟定以此为研究视角,以江苏省横梁大营钟村为例,通过考察、梳理、分析大營钟村的现状,对乡村风貌提升过程中村落普遍面临的斑块破碎度高、生态结构简单、物种单一等生态问题制定设计策略,以此探索乡村风貌提升规划中所关涉的生态环境、乡村景观归属、设计所要表现的形态等过程性问题[3]。

2 乡村生态景观格局的构建

2.1 根据地理环境,设计生态发展模式

提升乡村风貌要从改善景观格局入手,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是乡村风貌提升的核心。一方面,乡村景观通过展现当地的代表性农作物、特色水产体现乡村风貌,通过景观的空间镶嵌原理,适当安排轮作顺序,逐步扩大间、套、带面积,丰富乡村景观类型;另一方面,从生态基础设施组成形式上说,田埂作为物种实现斑块间空间运动的廊道,在景观上可以通过种植当地特色植被来为物种提供隐蔽空间,通过规则与不规则的交叉种植方式打破视觉上的沉闷与无聊感,自然形成乡村风貌特色。

2.2 通过分层规划,考虑多尺度生态效益

农业景观的建设需要考虑尺度问题,在大尺度上要考虑农田区和非农田区的空间数量及位置,在农田区要考虑阳光、水源、温度、地形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中尺度上,要重点考虑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维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小尺度上,应着手于农作物的搭配,丰富植物的种植模式,使空间景观要素多样化、物种多样化,提高物种的抗干扰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益虫的数量,避免虫害感染的大面积爆发[4]。

2.3 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营造乡村风貌需要丰富的生物种类作为支撑,而提升物种多样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大小,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当地的生态景观结构状况。农业景观在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农村作为半生境的集中地区是物种多样性维护的着力点,景观可以通过设计营造微地形,形成微气候,节奏起伏的微地形不仅能在景观上改变观景视线走向,形成景观立面设计,也能为害虫的自然天敌提供生命支持。丰富的物种资源是乡村生态稳定的前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实现为乡村景观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乡村风貌强调宜居的生态环境,而人类自古以来便是与生物一同进化,和谐共生。

3 大营钟村乡村风貌建设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要求,梳理传统乡村格局形式,以构建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风貌为研究对象,从乡村生态景观的角度思考针对不同类型乡村的设计策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能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促进的乡村风貌。

3.1 把握中尺度村落结构,传承乡村景观基因

大营钟村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开阔,四季分明,降水充足,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生态优势(图1)。大营钟村村内有3处水塘,可以适当改造池塘底部地形,改善水体的流动性,使鱼类能够顺利越冬;在池塘内可以种植水生农作物如莲藕、慈菇、菱角等,夏季可以营造荷塘景观,冬季也能观赏枯荷。池塘边丛植千屈菜、再力花、菖蒲等植物,除了能够高效净化水体,也能形成景观节点,构成景观与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乡村特色。

3.2 细化小尺度生态景观,丰富聚落空间内容

小尺度的生态景观构建主要从建筑、景观节点入手,将自然景观与稻田景观相互结合。目前,村内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与道家的哲学观念,粉墙黛瓦、构图布局优雅平缓,村北为大面积的农田,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大营钟村乡村风貌设计可以将以下几个节点作为设计师设计的落脚点。

3.2.1 村庄入口设计

村庄入口的设计上硬质面积偏多,会造成负面生态影响,可以将大营钟村的特色产业——雨花石作为设计元素建造半硬质的铺装[5],使雨水能够直接流入地下,或者可以使用雨花石对入口周边的生态草沟进行装饰。除了雨花石,大营钟村所在的横梁还有弥陀禅寺,寺中,一棵高大的古银杏树将一半的寺院拥入怀抱,被村民称作“仙树”。设计可以此为出发点,孤植特色树种,如香樟、银杏、法国梧桐、枫香等,弘扬大营钟村的特色[6]。我们的设计应从增量规划模式转向风貌维育、特色打造的风貌设计模式。细化大营钟村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人居、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特色,实现大营钟村差异化风貌设计的目标。

3.2.2 建筑立面设计

大营钟村内建筑立面缺少设计,景观的竖向设计上比较单调,缺乏观赏性,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具有当地性,体现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可以使用一些枯树枝拼贴绘制墙画[7]。具体的设计层面上,形式可以以雨花石为主要元素,结合水墨江南的中国画自然景观元素,并将大营钟村的典故、民俗民风融入其中,设计大营钟村内的现有建筑立面。这是村民对于自然的尊重,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8],还可以营造舒适的居住氛围,是一种经济高效、可行性高的改造方式。统一的建筑立面设计,不仅能在视觉效果上使大营钟村更加统一,也能在村民的心理上建立连接,增加村民生活中的统一性,从而使村民之间更加团结、友好、和睦。

3.2.3 滨水景观设计

大营钟村东南角有一处水塘,池塘内有一口古井,池塘除东面外均被农田环绕。但目前池塘内的生态物种比较单一,水塘水体流动性差,需要加深局部水深。此外,还应在池塘边种植遮阴乔木和灌木,使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对驳岸进行修饰,设计落差,提高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乡村景观的多样性[9]。

村内还缺少能够供村民日常休憩遮阴的设施,水塘对周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未能很好实现。水塘周围本有一处村民运动广场,但硬质程度太高,周围又缺少乔木遮阴,很少有村民愿意到此处运动健身。因此,设计时可以将水塘北面的广场稍加改造,增设一些座椅、廊架等具有美观性与实用性的设施,种植一些乔木[10],再在水塘周边设置一些垂钓平台、亲水平台或者亲子垂钓平台,增进亲子感情,同时也能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滨水空间体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加村民幸福感。

3.3 丰富特色物种多样性,提升乡村乡土风味

大营钟村的北面为山林,南面为农田与水系,东面与西面均为农田,对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来说,自然环境上的优势对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植物的使用上可以选择女贞、红叶石楠或者使用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种植的蔬菜瓜果如芝麻、桃树、菱角、青菜等,对生态景观进行定期维护以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和生态化利用[11]。增加特色树种的种植面积,以杨树、樟树、广玉兰、海桐、桂花、水杉等为特色树种,在提高景观效益的同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充分体现鸟语花香的静谧意境。而目前大营钟村村民的宅前缺少景观,植物配置不合理,植物种植缺少统一的规划与后期管理,生态景观的维护与建立同样重要。

3.4 景观应以人为中心,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

村民对村庄公共场所的需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多样化,而这所有多样化需求的产生也是基于独特的乡村风貌。在对大营钟村进行的实地考察时,大营钟村民风淳朴,村內有若干小型景观节点,但节点分布较散乱,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加入数个节点,将其放置于村民活动较密集的区域,如在村民活动广场周围设置亲子活动场所、在散步道和水塘周围设置可以供垂钓人员休憩遮阴的场所、地面铺装大营钟村的特色文化元素——雨花石等。

4 结语

乡村风貌提升不应局限于乡村景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等视觉层面,乡村景观应是生态、科学、艺术的综合考量。细化研究、深入挖掘对不同类型乡村生态形成的认知,考虑景观对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多样性、乡村特色呈现的正面影响。我国目前对于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及延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立足于乡村自身生态特点对设计策略进行探索,平衡乡村生态系统,延续乡村风貌是景观设计师的责任。综上分析,乡村生态景观能够为当代中国特色化与差异化并存的乡村风貌设计提供普遍的参照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风貌设计可以使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更科学地向前推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与乡村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戴茜,徐雷.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以老门东为例[J].大众文艺,2019(02):96-97.

[2] 张佳茜,孙云鸿,李永昌.基于美学视域下的乡村景观改造路径[J].大众文艺,2019(24):61-62.

[3] 齐骥.“两山”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及文化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45-155.

[4] 王奕,火艳,祝遵凌.乡村植物的生态群落与美学设计应用——以桦墅为例[J].设计,2018(23):61-63.

[5] 杨帆.石材在乡村景观中的创意性表达[J].设计,2018(22):137-139.

[6] 钟巧虹,祝遵凌.南京瞻园植物配置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6-77.

[7] 郭之华,朱润,黄滢.浅析涂鸦与城市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9(24):71-72.

[8] 孙靖雯,汪瑞霞.千灯古镇水乡特色风貌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09-110.

[9] 张妍,张耀.滨水景观乡土化的应用研究——以广州中山岐江公园为例[J].大众文艺,2019(21):110-111.

[10] 王奕,孙卫东,陈周翔.一种生态砖的创意设计在景观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0):75-76.

[11] 武永宁,陈玮,熊瑶.打造经济文化产业与景观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城镇——以馆陶县为例[J].大众文艺,2019(21):126-127.

作者简介:陈芳怡(1995—),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李永昌(1978—),男,山东青州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江西大岗山木荷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纳板河保护区不同林分群落乔木物种多样性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骊山森林公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