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心理健康行动

2020-12-09 07:18策划整理图片提供站酷海洛
中老年保健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服务

策划、整理/晓 谊 图片提供/站酷海洛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为此,特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其中心理健康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标准中包含了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积极应对当前我国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健康中国行动”中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行动”这一专项行动。

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0%,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 万人。心理健康行动会给出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行动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行动目标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每10 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3 名和4.5 名;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和80%;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和85%;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和85%;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 小时;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个人和家庭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心身共同健康。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倡导养德养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复原力。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

2.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工作变故等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学会科学有益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习并运用健康的减压方式,避免使用吸烟、饮酒、沉迷网络或游戏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出不良情绪背后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进行调整,减少非理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倾诉与求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3.重视睡眠健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注意起居有常。了解睡眠不足和睡眠问题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出现睡眠不足及时设法弥补,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要在专业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改善睡眠,服用药物需遵医嘱。

4.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选择并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积极发挥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在出现轻度情绪困扰时,可结合运动促进情绪缓解。

5.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可能患有抑郁障碍;突然或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害怕、恐惧,常伴有明显的心慌、出汗、头晕、口干、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严重时有濒死感、失控感,如频繁发生,可能患有焦虑障碍。一过性的或短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消除,不用过分担心。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可以通过药物、心理干预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

6.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可以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专业帮助。要认识到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有能力的表现。

7.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诊断精神疾病,要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专科门诊。确诊后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住院治疗或门诊治疗,主动执行治疗方案,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不急于减药、停药。门诊按时复诊,及时、如实地向医生反馈治疗情况,听从医生指导。精神类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行任意服用。

8.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学习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知道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尊重精神病患者,不歧视患者。要认识到精神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和康复,可以承担家庭功能与工作职能。要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提高患者心理行为技能,使其获得自我价值感。

9.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沟通交流,尊重家庭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当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不采用过激的言语或伤害行为,不冷漠回避,而是要积极沟通加以解决。及时疏导不良情绪,营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家庭关系。

社会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对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医务人员应对身体疾病,特别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及其家属适当辅以心理调整。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提供科学睡眠指导,减少成年人睡眠问题的发生。专业人员可指导使用运动方案辅助治疗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鼓励相关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开展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2发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提高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推广中医心理调摄特色技术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3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等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

4鼓励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及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政府

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动漫等形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设立市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通过向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力度,推进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体现心理治疗服务的劳务价值。逐步将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各级政法、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技术指导。到2030年底,8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鼓励和引导通过举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提供精神卫生社区康复服务。(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5重视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卫生健康、政法、民政等单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相关部门推动建立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由专业人员接听,对来电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来电者自杀或自伤的风险。(卫生健康委牵头,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民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行动

2019年7月23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行动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我们把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主持人: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今天我们发布的主题是心理健康行动。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雷正龙副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副所长,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主任医师。

下面先请雷正龙副局长介绍一下心理健康行动的有关情况。

雷正龙(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均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二九九”,即两项行动目标、个人和家庭九项行动措施、社会和政府九项行动措施。

两项行动目标

一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认识,这制约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和利用。为此,亟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使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求助信息,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此,本行动提出到2022 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

二是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将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断推进,将可以控制这些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趋势。

个人和家庭九项行动措施

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号召公众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针对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号召公众正确看待压力,使用合理方法缓解压力。

三是重视睡眠健康。倡导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

四是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运动对调节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号召每个人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

五是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针对人们常遇到的抑郁、焦虑情绪问题,提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及治疗方法。

六是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及时求助。鼓励公众发现心理异常时,树立求助意识,主动到专业机构治疗。

七是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针对目前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减药、停药等问题,要求精神疾病患者按照医嘱规律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八是关怀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号召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可防可治,不歧视患者,营造关怀支持患者的环境。

九是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强调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平等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社会和政府九项行动措施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针对公众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利用各类媒体和传播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二是构建心理服务网络。发挥基层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网底作用,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同时,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三是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与使用机制。目前,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面临专业人员少、工作岗位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本行动对加大专业人员培养、设立工作岗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等提出要求。

四是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服务。借鉴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经验,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报告、救治救助、康复服务等工作。

五是规范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要求各地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模式,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由专业人员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六是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针对目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有心理行为问题人员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对易伴发心理行为问题的躯体疾病患者开展心理支持服务,鼓励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

七是强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职责。要求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在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上,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培训,使其具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识别、处置能力。

八是各行各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九是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基层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健康报》记者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目标是到2022年要达到20%,2030年达到30%。请各位专家解读一下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指的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谢谢!

陈雪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的第一项结果性指标,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素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个回答。

1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指的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去认识、应对和预防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和信念。通俗点讲,一个人既要掌握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也要有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而且还知道怎么去促进自己心理健康。技能、知识和意识,三个要素加在一起构成了心理健康素养完整的内涵。

2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有基线值的,那么2022年和2030年的目标值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文献分析、专家研讨和反复的研究测试,形成了一套心理健康素养的问卷。同时我们也邀请了科研机构、教育系统、医疗机构、社会机构从事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专家一起,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这套问卷的三个部分和我前面强调的知识、意识、技能三个部分是对应的,它测查的内容更加全面,比如心理健康知识还包括对心理问题如何识别、预防和应对,还有一些心理危机干预和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等。心理健康的意识即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心理健康促进的技能主要侧重在情绪调节技能方面。以上是心理健康素养的测查。我们从2018年开始开展该项工作,在201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推出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就是基于这次调查的结果,把最希望大家关注的十条提炼出来做广泛的宣传。

3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就是说我们掌握很多心理健康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心理健康水平就好,而心理健康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普及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技能的传播。

4不仅要完成指标的任务,我们还是期望实实在在地提升老百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在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中,有面向个人和家庭的九项举措,有面向社会和政府的九项举措,这些举措的落地就是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水平。

《中国卫生画报》记者

请问雷正龙副局长,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提出要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如何搭建的?

雷正龙(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这个平台的搭建第一个方面是依托现有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者是基层服务网点,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者工作室。第二个方面,在基层场所配备心理辅导员或者工作者。第三个方面是完善“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通过各种形式来提供心理服务。

中国网记者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当沮丧、失落甚至崩溃时,有没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或者专业的手段能够获得心理支持?

杨甫德(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

我们有了心理问题,尤其是沮丧、困惑或者面对压力、挫折时,我想推荐的是一个特别有效可行的方法,叫心理援助热线。

国家卫健委在2008年要求全国相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的相关社会机构设立心理援助热线。截至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心理援助热线大概有53 个,覆盖全国51 个城市。据统计,2018年全国打进心理援助热线的求助电话大概有60 多万人次。我们会对所有打进电话的人群进行动态的评估和追踪,经过热线咨询,几乎所有来电者的情绪反应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和缓解,他们认为打进电话之后确实自己放松了,情绪平稳了,认为热线咨询电话对他们确实有帮助、有效果。当然,我们也会评估来电者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风险,如果确实比较严重,甚至存在问题,我们会建议其就近到相关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国内和国际的研究都发现,无论是面对紧急事件时出现的心理危机,还是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心理援助热线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了规范管理和科学实施心理援助热线的工作,国家卫健委在2010年建立了全国心理援助热线项目管理办公室,依托北京回龙观医院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全国的心理援助热线有管理、有组织、有数据分析、有数据的安全性保障,我们希望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和指导下,把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在全国更大范围、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希望通过心理援助热线让社会公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方便的心理支持。

主持人: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借这个机会,希望媒体宣传一下,当遇到心理问题要寻求帮助时,热线是一个帮助的方式,此外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提供帮助。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都很正常,怎么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减少心理伤害,这是最重要的。

《中国人口报》记者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非常大,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对于公众来说,当意识到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除了刚才杨院长所说的心理援助热线,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和处理?

陈雪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除了热线,我们还有专业机构可以去求助。专业机构有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专科门诊,这是在医疗系统的。还有教育系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平台,这也是我们可以求助的一个方向。此外还有社会上有资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近些年,随着大家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大家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能够正确地认识遇到问题去专业机构求助这一途径。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关爱自己的表现。所以,向专业机构求助非常重要。

我还想补充两点:一是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去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比较健康的、适合自己、适合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先让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好的生理基础、物质基础。

二是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当自己压力比较大时,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自我减压。人生中总会有某些阶段觉得压力比较大,在还没有痛苦到需要去专业机构求助时,如果我们自己掌握一些方法,掌握一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做到自我调适的。当然,要避免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减压方法,如抽烟、酗酒和沉迷游戏等,这些方法短时间内可以把自己从压力的情景中解脱出来,但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带来更糟糕的后续影响。如果压力大到有心理问题,想要解决又没有办法解决时,这时就应该向专业机构求助。

现在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是不愿意主动去求医,认识上还有误区;有的求医以后不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不尊重治疗方案。比如吃药,可能自己吃一段时间觉得效果比较好就自行减药、停药或换药等,最后导致病情恶化或者复发。所以应该遵医嘱,恰当地治疗和用药。我们在观念上也要有所改变,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治疗,可以减轻病情甚至康复,能够履行正常的家庭功能、社会功能,所以在认识上也要改变。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我们遇到心理问题,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足以自行解决,一定要向专业机构、专业人员求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旦有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求助,及时求医,进行有效治疗。

主持人: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再补充一点,前几次发布会上有专家提出在室外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也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紧张,这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