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歌教学方向之读诗悟诗

2020-12-09 00:11
山西青年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读诗古诗意境

庞 佳

瓦房店市第三十六初级中学,辽宁 瓦房店 116300

古人云:“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韵味,深刻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意境。诗人将自己的志向和情感注入诗文。字字句句中所包含的那份喜悦、那份忧伤、那份激动、那份痛苦都足以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回味无穷。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珍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的发奋有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读诗悟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在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并理解名篇名句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歌的深刻意蕴,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读诗,明确诗意

(一)读题目

关注诗歌题目,迈好鉴赏第一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亦然。诗人拟题大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比如:季节时令、地理位置、写作对象、人物、事件、诗人的状态、情感等等。诗歌题目的基本功能有:概括内容、点明主题、提示写作起源、交代写作目的、标示风格及诗歌体裁。因此,在学习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细加揣摩题目,基本上判别出该诗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该诗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诗人所传达的欢喜雀跃、闲适恬淡、孤独怅然、离愁别绪、感慨嗟叹等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江南”是地理位置,“逢李龟年”是事件,意思是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而作的诗。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其中峨眉山月是歌咏的对象。歌是歌行体,是诗歌的体裁。朱熹的《观书有感》也颇具意味。题目的字面意思是读书以后的想法和感慨。这里的“书”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书本”,而是自然界的事物。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本诗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它是一首哲理诗。有些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浓缩,理解题目是鉴赏诗歌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读诗人

诗人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既然诗人是诗歌的创作者,是感情的抒发者。那么,诗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就尤为重要。诗歌是诗人在一定的生活经历背景下写成的。因此,诗歌中多少会流露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有些诗人的诗作因个人际遇,分为前期和后期,风格有着明显的变化。例如:李煜的词。降宋前,他是李后主,所写的词大多是绮丽柔靡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降宋后,他是亡国奴,所写的词大多表现亡国的悲痛以及大好时光的消逝之感。又如:李清照的词。前期,她无忧无虑,生活舒适优越,家庭幸福,所写的词风格大多明快、清新、自然,主要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后期,她凄风苦雨,生活孤独艰辛,无儿无女,所写的词风格大多悲悯、凄苦、孤寂,主要写怀夫之伤、故国之思、流亡之痛。再者,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每一位诗人的风格都不尽相同。例如:苏轼的诗歌大多旷达豪放,表达了他阔达的胸襟。辛弃疾的作品大都慷慨激昂,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但诗人一生历经种种,他们往往不是仅局限于一类诗歌。例如我们熟知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诗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爱国诗,表现许身报国、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是表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悲愤;一类是山水田园诗,写景物和日常生活。但其中表现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透过对诗人的了解来联系诗歌所写的内容以及所抒的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常见的诗人及其诗歌风格做以总结归纳。学生记录并积累。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再来鉴赏诗歌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三)读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古诗的种类复杂多样。古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大致为:《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风格。而每个时期的诗人又同中有异,各自精彩。其中,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成就斐然的诗歌大家。如浪漫奔放的李白、悠闲恬淡的王维、爱国沉郁的杜、含蓄隽秀的刘禹锡、清丽脱俗的李商隐等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诗歌类型主要有:山水田园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羁旅行役诗、怀古咏史诗、谈禅说理诗、闺怨诗等。每一种类型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方向。如山水田园诗,诗人借祖国的自然风光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悠闲惬意生活的向往之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对尔虞我诈官场的厌倦之情等。我们学习诗歌时,可根据诗的类型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的情感。如王维的《鹿柴》是山水田园诗,写空山深林的幽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赠友送别诗,安慰友人不要在离别时悲伤;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是羁旅行役诗,抒发早春行人旅途中的离情相思;杜甫的《蜀相》是咏史怀古诗,称颂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慨叹他的鞠躬尽瘁。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也要学会归纳常见诗歌类型相对应的情感方向,有助于理解诗歌。

(四)读诗作

诗歌是一种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学诗离不开读诗、诵诗。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三分诗七分吟。诵读可以把诗歌中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诵读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情感。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学生在诵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融入情感。在不断地诵读中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和机会。情到浓时要大声表达出来,大声的诵读便是学习古诗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诵比赛,如个人表演赛、小组团队赛、男女对抗赛、指定挑战赛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鉴赏。这样,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灵动活跃。当然,学习诗歌不能止步于读诗,更要背诗,熟读即成诵,并且要反复背诵,熟练背诵,为默写打下基础。

二、悟诗,体会情感

(一)品意象

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来源于内心,是人的想法,象来源于外在,是具体的物。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中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我们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诗人用月一寄相思之苦,用雁一表孤独之感,用梅一抒不屈之志,用玉一感高洁之操。柳,谐音“留”,指留恋,依依惜别。莲,音同“怜”,借以表达爱情,也象征高洁傲岸的情操。在具体的诗歌中,诗人一般会将多个意象结合起来运用,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将枯藤、老树、昏鸦等九个意象堆叠在一起,晚秋的清凉萧瑟令人哀愁,刻骨的漂泊思乡愁绪跃然纸上。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淡酒、秋风、北雁、黄花、细雨几种意象,将饱含漂泊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哀的“愁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先找到诗中的意象。

(二)赏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往往由多个相关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因此,赏析诗的意境要立足于诗中的景物描写。首先要再现诗人所描绘出的画面,然后发挥联想和想象将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补充出来,最后领会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诗歌中常见的意境氛围特征有:孤独冷清、萧瑟凄凉、恬淡悠闲、生机盎然、雄浑壮丽等。如,韩愈的小诗《晚春》“草树”、“红紫”、“杨花”、“榆荚”几种意象,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万物争艳的晚春风光图。诗人笔下的花草树木探得春将逝去的消息,便都施展浑身解数,吐艳争芳。就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和榆荚也化作雪花翩翩起舞,恣意潇洒。诗人一反惜春伤感之情,而抒春日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感。

(三)析技巧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点面结合、白描、用典、乐景写哀等。诗人的感情要借助这些方法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也要分析其中所涉猎的表现手法。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是现实中所见的景物,是实写;“日月”、“星汉”是脑海中想象的景物,是虚写。在写景中,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另外,在实写中,有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海水是动态的,山岛是静态的,这里诗人又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显示了大海及周边的壮观景象。因此,分析一首古诗的表现手法时,我们要多角度的思考。

总之,古诗为中国的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古诗的学习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诗歌的教学任重道远。教学的重点是读诗,明确诗意;悟诗,体会情感。期望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都能得到稳步提高。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粹。

猜你喜欢
读诗古诗意境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读诗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