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12-09 18:33张国启王学君王献伟徐泽君
现代牧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肉羊屠宰羊肉

张国启,牛 岩,王学君,王献伟,徐泽君

(1.河南省饲草饲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南省畜牧规划设计院,河南 郑州 450008;3.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 郑州 450001)

1 河南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传统养羊大省。近年来,我省肉羊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肉羊养殖方式由散养到舍饲、半舍饲转变[1],肉羊科学饲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省羊存栏1 899万只,出栏2 301万只,分别较2018年增长了9.5%和4.2%,羊出栏量与存栏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1.1 肉羊养殖业规模化程度稳步提高

肉羊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产业经营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共同体逐步成为引领肉羊产业发展的主力,推进了我省肉羊养殖业的集团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肉羊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户及羊肉加工营销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全省年出栏500只以上的规模羊场1 518家,其中年出栏1 000只以上的619家,肉羊规模养殖比重达31%,肉羊最大单场养殖规模达13万只,规模饲养水平全国领先。

1.2 品种优势较为突出

河南省已建成种羊场66家,其中一级以上种羊场23家,年供种能力达7.7万只。我省拥有槐山羊、伏牛白山羊、太行黑山羊、河南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河南奶山羊等9个优良地方品种,这些地方品种多属于高产多胎品种,且具备常年发情的特性,是开展肉羊品种改良的理想母本。2019年12月,“黄淮肉羊”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现场审定,成为我省培育的第一个肉羊新品种。

1.3 肉羊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羊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及肉羊产值在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持续提高[2],特别是2018年以来,在经历了产业发展的寒冬期和转型调整后,养羊业迎来了春天,养羊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养羊业市场持续见好,市场价格快速抬升,养殖效益明显提高,进入了盈利的黄金期。2018年,全省羊肉产量26.9万吨,比2014年增长5.9%,占全国羊肉产量的5.7%。

1.4 可持续发展潜力明显

河南省是粮食、花生等农作物的优势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粮改饲”和高产优质苜蓿行动,积极推进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的建设,青贮专用玉米、苜蓿等的生产、供应大幅增加,品种、规格不断丰富,质量逐渐提升,为养羊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善,我国羊肉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我省是人口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丰富,可为肉羊养殖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2 河南省肉羊产业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2.1 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生产能力不强

与现代养猪业、家禽产业和肉牛产业相比,我省肉羊产业起步较晚,存在散养户众多、养殖规模小、养殖方式粗放等问题。大部分农户沿袭着传统的散养方式,缺乏成熟的肉羊生产模式。养羊业投入较少,多采用低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方式,与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差距较大。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羔羊发病和死亡率高等问题尤为突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也大大制约了养殖效益的提高,影响了我省羊肉供给的“数量安全”。

2.2 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不健全

目前,我省肉羊产业链还较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种、养、加、销各环节关联度较差,联系度不紧,尚未形成稳定紧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3]。屠宰加工企业羊肉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深加工程度低,产品单一,同质化比较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地方优质肉羊和羊肉产品品牌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精深加工不够,缺乏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导致了企业在价格上的恶性厮杀,而不是注重产品工艺的改进和产品品质与特性的提高,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得到体现,影响了我省羊肉供给的“质量安全”。

2.3 品种利用混乱,引种杂交盲目

一些地方缺乏合理长远的品种利用规划,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引种模式不成熟,重引进、轻培育、炒种等现象依然存在,品种利用混乱,无序杂交问题较为严重[4],造成羊群的质量下降,优质种羊利用率低,生产水平不高,母羊繁殖性能下降,地方品种的培育改良进展缓慢。近年来河南各地引入湖羊、杜泊羊、萨福克、澳洲白、特克赛尔、东佛里升、波尔山羊等绵羊、山羊品种用于纯种繁育或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5],但未经系统选育,代数不清,应有的杂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2.4 政策扶持有待跟进,产业资金缺乏

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对肉羊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明显偏少。普通养殖场户因其活畜及圈舍等不能用于抵押,无法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国家投入基本没有,养殖场户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缓慢发展。大型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获得信贷支持,但是受市场、经营管理、规模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无法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解决养殖户的信贷需求[6]。此外,受禁养区限养区划定、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及封山育林等政策的影响,羊业从业者扩大规模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养殖场户退出了养羊业,严重制约着养羊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5 屠宰加工散乱,缺乏知名品牌

我省肉羊加工和销售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养羊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目前,我省肉羊屠宰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少数民族家庭作坊为主,没有实行定点屠宰,存在设备简陋、工艺落后、食品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屠宰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偏低,资源利用率低。一些规模养殖羊场虽自建小型屠宰线,但由于缺乏知名品牌、高效营销平台和专业团队,屠宰加工能力并不强。此外,屠宰加工企业还容易受到进口羊肉的冲击,甚至一些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困难。

3 肉羊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推动肉羊产业发展的保障。政府应加大对肉羊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和调整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形成政策合力。完善肉羊生产发展补贴制度,在良种补贴、能繁母畜补贴、养殖加工机械补贴、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在资金安排上优先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倾斜。积极协调落实养殖用地、粪污消纳用地和屠宰加工用地,将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切实可行的环保政策,鼓励养殖场户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品牌工程建设

加大肉羊品牌建设,积极实施河南省羊肉品牌建设工程。支持引导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特色羊肉产品加工,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加工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优势,通过订单收购、利润返还、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引导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与专业合作组织或养殖场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养殖户,鼓励各个经营主体由单打独斗、分散饲养向抱团规模经营转变,以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

3.3 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完善肉羊养殖保险

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协调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促进银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抵押贷款、联合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协助从业主体争取落实贷款资金。创新保险机制,鼓励保险公司探索政策性保险业务,将种畜、基础母畜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肉羊保险机制,通过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促进肉羊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担保公司或风险互助金,推广活体抵押、保单质押等担保模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3.4 强化市场监管,制定肉羊屠宰条例

切实突出监管工作的重要性,统筹各级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肉羊监管体系,深入落实监督监管工作,实现肉羊养殖从生产、屠宰到销售的全方位追踪,切实保障最终端上居民餐桌的是健康安全的羊肉。研究出台目标明确、措施精准、要求具体的河南省肉羊屠宰条例,按照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要求,严格落实入场静养、宰前及宰后检验等关键环节。提高肉羊产业信息化水平,以大数据库建设为依托,构建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和肉羊产业信息平台,引导肉羊产能有序调整,帮助养殖场户防范市场风险。

3.5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各地应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企业等各方面的人力和科研资源,在养殖模式、环境控制、遗传育种、机械设备、营养调控、饲料资源开发、疫病防控、羊肉加工、养殖粪便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肉羊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对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和从事涉农涉牧产业“城归”人员的培训指导,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为现代肉羊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肉羊屠宰羊肉
“扒羊肉”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提高肉羊繁殖率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肉羊养殖技术探讨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生态畜牧业肉羊养殖技术
冬补一宝 羊肉
肉羊快速育肥综合技术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