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德育模式对高校德育的实践价值研究

2020-12-09 05:25李志英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践价值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尤显突出,新时代、新思政时期,德育改革离不开德育理论的指导。文章就国内外的几、道德模式对世界德育的发展带来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德育存在的不良现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结合我国德育的新方向、新要求、新情况与新问题,探讨了加强高校德育主课堂教学实效性,并整合有价值的德育理念和德育策略,总结可供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德育;实践价值

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尤显突出。高科技的发展带来教育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大数据等逐渐运用到教学中,“互联网+”与德育相互结合,对社会、家庭和学校产生了系统性变革影响,德育的模式和作用正在发生变革与转型。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资治通鉴》中就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使人们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孔子的《论语》中,根据人的德行品质将人划分为—圣人、贤人和君子,并且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通过“立—育—评”的循环,完成培养圣人、贤人和君子的教育目标,实现完整的德育教育过程。

邓小平(1978)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实现全方位、全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7)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2018)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再次强调了德育的突出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座談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确定了德育的重要性及教师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曾说过,“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道德是人类个体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完善我国德育育人体系是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中国梦”实现价值特征的关键途径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高校道德教育的诸多问题和缺陷,大学生中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功利性思想逐渐进入市场,侵害了华优秀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高校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必须砥砺前行,风清气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的不良现状

(一)德育内容单调,方法手段单一

讲授方法单一,基本上在课堂上讲授,内容单调、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聊,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抬头率低,偏向于敷衍了事的态度。教师讲课照本宣科,向学生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缺乏德育实践。在德育教学中,只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教育手段简单粗暴,脱离实践的空洞说教,使德育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不能产生良好育人作用。

(二)忽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道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多数是单向式传递、以被动的形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和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将无法实现德育的完整过程。应该让学生以自我学习、反思、教育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足够的吸收和内化,进行内外有机统一的过程。

(三)高校机制不健全,没有发挥好“三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作用

首先,思政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发挥不到位。思政教师面对教学、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等压力,忽视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没有新的德育观念和创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还有部分思政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等等,这影响了思政教师进行教学主阵地发挥。其次,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没有充分发挥“三全”—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作用,管理不当、运行不畅、发挥不稳,从而使高校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德育的整体实效性较低,直接影响高校育人成果。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没有发挥好协同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的养成和发展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没有很好地实现协同联动机制,尤其在大学生的德育方面,家庭教育退居不重要的地位好像完全交给了学校和社会,学校教育又出现了上述一些不良现状,而大学生基本上年满18岁的成年人可以自由的接触社会,但社会复杂,良莠并存,出现与道德相违背的事情和现象。刚离开家庭和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根本无法深入了解其本质原因,他们有的就是单纯和天真,因而对接受的道德教育产生质疑而影响德育的实施和效果。

面对上述的问题和现实如何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紧跟新时代的德育发展的要求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就责无旁贷了。

二、学习借鉴国内外德育模式研究成果指导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对德育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派系:1.“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东南方,2.是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东北方,它们两个派系在教学研究中以“德育”为主,3.“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中南方,教学研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国外对于德育模式的研究开始很早,研究的深入和多样,主要介绍如下:

第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美国道德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20世纪60年代)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基础上研究出的模式。该模式提出要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培养学生道德推断能力,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部分国内学者也称为“道德讨论模式”。

第二,价值澄清模式。在美国教育家拉斯思(20世纪60年代)等主张学生价值观是以澄清的方法形成的而非灌输,在德育过程中重视学生怎样得到价值观。

第三,体谅模式。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20世纪70年代初)期等人提出,主张学生要有体谅他人的品质,强调道德体验,根据实际情境进行讨论,从而构建和谐的道德关系。

第四,社会行动模式。美国德育家纽曼(20世纪70年代)提出,主张培养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

第五,关怀模式。美国国家教育会前会长内尔·诺丁斯(20世纪80年代),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起始于教师关怀学生,结束于学生的被感受性,保持师生间的关怀关系,培养学生的感受性。

三、道德模式教育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实践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培根铸魂”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政课是“培根铸魂”,要在“育人之本”、“立德铸魂”的基础下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有责任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并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

高校思政课是从道德出发、教育学生,完成“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价值追求为目标,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中国化的思想和理论的本质内核,将思政课作为教学的评价手段,落实“立德铸魂”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知识观念。大学生在评奖评优的时候,应将学生的德育考虑在优先位置,知识能力放在其次,做到“一票否决”,引起大学生对德育的重视。

(二)实现由“要我道德”到“我要道德”的转换

“行善必先知善,知善必先行善,不知善必不行善”。高校道德教育应德重新调整培养目标、以“道德知识灌输”转向“道德人格”的生成,即实现由“要我道德”到“我要道德”转换,新时代高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道德观念,在课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产生道德认同感,同时加强联系实际,创造机会进行实践,并生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责任和自觉能力,开展相应的活动课程。其次,根据现实和假设性道德問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产生冲突,提高学生道德推论水平,养成辨别善恶、自我选择的能力。再次,教师采用开放式的交流手段,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中,将德育模式与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有机融的德育过程。

(三)利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

与新媒体时代相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慕课、实践课堂和超星等网络学习平台等互动式教学。着重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汲取符合我国的德育文化。然后将密切关注的热点现实世界和当前的社会现实中道德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性,将德育理论知识吸收内化。再次,倡导学生主动进行演讲活动,通过自我锻炼,提升自我德育能力。最后,开展德育教育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看历史观,看文物、观视频等。

(四)教师是高校德育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思政课教师是我国高校德育育人的主力军,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坚信“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关心爱护,把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落实到实处,讲授时深刻理解知识,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教师要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和“八统一”原则,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密切联系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悟思政课的传染力。

(五)完善教师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机制

首先,高校应将师生关系统一起来,建设新型师生关系,即关心型关系。教师关爱学生,学生敬爱老师,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平等,要强调合乎逻辑的思考;再次,家长要重视家庭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使学生感受到被关心而不是单方面的关心。最后,提升学生的自觉能力,道德品质最终靠的是自我约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就在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由他律转变成自律,创造社会上道德资源的平等,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和共同联动机制。

(六)高校德育测评要理性和科学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方法多样式的提升,对于德育课成果和大学生德育的考核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高校德育的评价应采用书写测评的方法,从而可以检验德育的实施效果好坏,观察学生是否从中得到成长。书写测评中设定了标准问题和确定问题,克服了主观性观点,结果多以客观性呈现。书写测评是根据知、情、意、行理论上进行的,虽然也有局限性,但是这种注重实效,尊重事实,力求量化、细致的思想与追求科学而严谨的学科精神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效果测量科学化、可靠化和规范化。

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只有结合正确的教育,培养出社会主义所需人才,为提升综合国力而奋勇向前。在新时代新思政,让高校的德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芳.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2] 程芳.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3] 程芳.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4] 白玉冬.倡导主体性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5] 刘钊.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 夏韩辉.做好大学生廉洁教育,培养社会合格人才[J].广州航海学院,2013.

[7] 程芳.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作者简介:李志英(1970- ),重庆人,教育学博士,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实践价值互联网+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