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新思路

2020-12-09 05:25朱兰
参花(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陈列展览育人功能

摘要: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它陈列着这所高校的历史,展示着这所高校的风华。新冠疫情是人类的灾难,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契机,使高校博物馆重新思考未来建设与发展方向,其陈列展览在原本的模式下快速进入了新的模式——“云展览”。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以线上和线下“两条腿”并进模式,发挥着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感受苏大吴文化魅力。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陈列展览 育人功能

随着各地区高校学生分批返校复学,高校博物馆实行预约开放,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发挥着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思想教育和教学辅助等重要的育人功能。陈列展览在延续疫情期间实施线上展览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展教合一”的线下展览,线上和线下联动并举开辟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新模式。

一、线上展览共享文化资源

高校博物馆线上展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阈限,随时随地汲取文化养料,使广大师生和文博爱好者畅游在“云端”。

新年伊始,寒假期间的高校博物馆多为闭馆状态。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地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鼓励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在过去的两年内,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应用日趋成熟,AR、VR技术打造了虚拟现实博物馆。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高校博物馆数字化进程,拉近了高校博物馆和校园外界的联系,使高校博物馆馆藏文物活化。

(一)“互联网+”催生高校博物馆展览新模式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互联网成为新风尚,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对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博事业也不例外。“互联网+”催生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与创新。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移动终端的普及是高校博物馆走向智慧化的催生剂,新冠疫情加速了高校博物馆展览模式的革新。整合数字资源,创新传播方式,通过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载体,搭建云展览,实现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2月至5月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在清华艺博官微共发布微信42篇,其中“展览、藏品欣赏、直播微信”36篇,总阅读量约22万。以往这一时间段的观众量为10万左右,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受众量成倍增长。

人类社会正在高速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率,高校博物馆紧跟潮流,重视“互联网+”,利用各种平台,通过“云展览”,传播展品故事,真正实现了“连接”,实现了象牙塔内外的交流,使大学精神不仅洋溢在高校,更飘扬于世界的上空。

(二)联合各方深挖高校博物馆展品故事

高校博物馆是高等院校的学术支撑机构,经费是中国高校博物馆运营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联合各方,借力传播,把高校博物馆馆藏资源共享,使藏在象牙塔内的博物馆“走出来”。

苏州唯一一家高校博物馆——苏州大学博物馆,位于中国最美校园之一的苏州大学校内,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吴大学旧址内。唯一性、稀缺性和历史文化价值使苏州大学博物馆拥有各方资源,在地方博物馆中占有一席之地。

苏州大学博物馆依托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微信小程序中,展示了苏州大学博物馆的定位、陈列展览及馆藏精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放眼于苏州这所高校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

此外,借助苏州音乐广播电台“博物馆的夏天”专栏,推出了《这座大学的博物馆里竟然藏着徐悲鸿的<奔马图>》,其阅读点击量仅次于苏州网红打卡地“御窑金砖博物馆”和“吴江博物馆”,阅读量近3000人次,位于专栏第3名。

资源共享是高校博物馆整合资源和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线上展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展示手段多样、技术领先、平台纷呈、互动性强等优势开辟了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新模式,向世人展示了学校厚重的人文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这所高校奋进的精神風貌。

二、线下展览传递人文情怀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的学术支撑机构,应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校博物馆以“展教合一”的模式服务于广大师生。

随着高校陆续返校复学,五湖四海的学生为原本寂静的校园迎来一派新气象。高校博物馆回溯博物馆教育功能本源,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审视高校博物馆的使命和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服务于师生新需求。展览内容多样化,传递人文情怀,增强高校博物馆育人合力,激发师生爱国情怀和荣校意识。

(一)深度发掘本校历史,弘扬大学精神

校史是一所高校的根脉,征集和展示校史实物展品是高校博物馆的必备工作。高校博物馆肩负着探究历史、薪火相传、文化育人的职责,以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校史展示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学校成立、院系合并、建设发展的一种经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形态,它反映出来的文化发展的时间链承载着高校文化。校史实物如同无形的手拉近了高校与师生的距离,可亲、可敬。师生在了解高校的悠久历史后,更容易激发师生热爱这所学校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对于世人更是提升高校的魅力和弘扬大学精神。

走进高校博物馆便走进了近代高等教育史风云激荡、人才辈出的一页,走进了悠悠历史、人文深厚的胜地。

(二)举办疫情专题展览,讲述动人故事

“为明天收藏今天”,随着抗疫实物进入博物馆,“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4月26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无独有偶,苏州大学博物馆举办了“同心战疫,众志成城——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抗疫先进事迹展”。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人类见证物进行保存、传播。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基地,而高校博物馆更承担育人功能。

白衣执甲逆风行,春暖花开载誉归。疫情终将过去,留下的是记忆,是见证,是历史,更是信心。高校博物馆也应与社会博物馆一样具有时效性,展出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图片,一件件防护服,更是一线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抗疫前线,在抗疫斗争中展现出的昂扬斗志,它是中国民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必胜信念。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在展览中体现,是高校博物馆在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加强校园德育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结合教师研究课题,展示高校成果

高校博物馆相对于社会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就是本校的科研资源。与其和社会博物馆在青铜、陶瓷、书画等藏品数量、质量上比拼,不如立足教育,结合自身优势,展示科研成果。

高校博物馆科研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展示高校的综合实力,是高校成绩的“活标本”;另一方面是对教学科研的推动,是育人的科研陣地。

(四)承办学生创作展览,丰富校园文化

高校博物馆是校园文化新天地,是学生展示自我、肯定自己的场所。

人才培养是高校也是高校博物馆的第一课堂,高校博物馆也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应立足于大学生,展出大学生在校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文化素养,科研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给博物馆展陈带来一缕清新,有情怀、有思想。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校园文化的精髓,凸显着学校的风貌和精神。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高校博物馆的数量超过了450座。高校博物馆凝聚大学精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校博物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促进高校博物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高校校史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4):14-15.

[2]吴彧弓.疫情之下的“云艺术”观察记[J].美术观察,2020(04):31-33.

[3]李慧.疫情期间“云看展”存在的问题[N].中国美术报,2020-4-20(006).

[4]王楠.浅析智慧博物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

4):116-117.

[5]相娜.互联网时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2.3):79-84.

(作者简介:朱兰,女,硕士研究生,苏州大学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和设计艺术理论的交叉)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陈列展览育人功能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
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问题及对策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浅析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