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主义媒介理论的构想与愿景

2020-12-09 05:35邵培仁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容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新认识和新主张,彰显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好世界”系列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整体全球化”来临进行了舆论和理论方面的准备和铺垫,同时给中国传媒发展和全球传播变革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新世界主义媒介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我们不但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抓紧建构新世界主义媒介理论体系,成为建构全球传播新秩序、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规划者。

【关键词】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全球化;整体传播学

一、新世界主义的定义、脉络、内涵和目标

“新世界主义”(New Cosmopolitanism)是对当今世界局势与走向的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新型理论体系。新世界主义以国家根本利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为考量,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的“大同”“天下”思想,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和国际主义理念。①

新世界主义致力于同国际接轨、与世界对话、同全球共命运,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互动互助、共进共享。新世界主义意味着包容性、发展性、层次性、策略性、弹性和张力,意味着需要用一种内外结合、上下互动、左右联通、多方呼应的统筹协调、包容互动、互利共赢的原则或理念处理和应对世界变化与时局挑战。世界走向多极化、多元化和整体化的趋势不会改变,美国一极独霸的格局必定走向终结,“美好世界”一定能够建成。

新世界主义思想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五项坚持”和“系列举措”。“一个核心”就是“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世界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世界各国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整体互动规律,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为团结和造福全人类指明了新的方向。

“五项坚持”是指: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②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好世界”的五项基本要素,它们彼此关联,缺一不可。

“系列举措”具体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互联互通”等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议和建设计划,赋予各国互惠互利交往新的内涵。建设这样的新世界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新世界主义须摒弃美式全球化,倡导整体全球化

从媒介记忆的角度进行分析,新世界主义理念及其方案的提出、论述和传播过程,呈现出的是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层层递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思维特点与空间镜像。从中国到亚洲到世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新世界主义描摹了超越领土、跨越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愿景,也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患难与共、同心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必将继续丰富。

在理论维度上,新世界主义突破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中心—边缘”范式,传递出迈向地方性、区域性、全球性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愿景;规避、调整了西方中心主义与东方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范式,将国际政治范式纳入一种全球多元平等的“整体互动”的框架之下。③“整体全球化”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不论东西,无论南北,不分中外,反对单极全球化,坚持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之路,着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整体互动的新型国际关系。④

在实践层面,新世界主义则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经济战略建设计划连接起来,创造出实际互惠的交往内涵和发展宏图。通过建构以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为先导,经贸产业合作为核心,文化价值交流为支撑的跨国合作机制,达成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切切实实把中国同沿线各国的发展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实际行动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包容性、协商性等特点,是一种具有极高政治智慧、能够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立体思维。

三、新世界主义对媒介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如今,作为一个有宏大理想和长远战略的世界大国,中国需要站在人类文明和全球传播的高度去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定位。中华民族要想迅速崛起,重新引领世界,再现昔日辉煌,就要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与价值,不仅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成员,而且要成为全球传播新秩序的引领者和规划者。建构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新秩序,既可以成为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催化剂”和“稳定器”,也可以提供全球传播治理中的“中国方案”,从而造福全人类。这不仅给中国传媒发展和变革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新世界主义媒介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笔者认为,新世界主義媒介理论建构与研究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时间层面进行建构与研究,但不能过多地纠结历史恩怨、死盯现实差异,而要着重放眼未来。

第二,在空间层面进行建构与研究,但不能局限于集团、国家、区域传播,而应有世界性、全球性的传播理论视角。

第三,在文化层面,要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在促进全球传播过程中把握多元文化通约性与不通约性之间的平衡,认同和包容政治制度和学术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四,在利益层面,可以从集团、国家、区域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但要反对单边主义、主张多边主义,反对利己主义、主张共赢主义。

第五,在规制方面,需要建立全球传播公约和全球媒体伦理,努力建构无害化、良善性、建设性和安全可靠的全球綠色传播生态。

第六,建构兼容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话语体系,但它不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也不是东方中心主义的,而是以跨文化交流为基础的世界各国都能接受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对话性的新型体系。

第七,构建科学有效、层次分明的传播结构和机制,这将是一项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下到上的迭代交融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建、共传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型市场运作模式。

第八,最终建成全球信息传播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整体传播学,搭建起资源共用、技术共通、人员共作、渠道共享的传媒共同体平台,携手各国媒体共同推进新闻传播生态平衡,推动全球传播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⑤

中国传媒界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不忘初心,明确方向,站稳立场。在传播的本土性与全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保持恰到好处的媒介尺度和传播张力;既要注意避免做西方世界的“传声筒”,也要注意避免被狭隘的民粹主义“绑架”;既要在对内对外传播中坚守国家的根本利益、重大关切、文化基因和本土特色,又要具有全球思维、普世价值和国际情怀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同时还要以开放包容的中国态度和智慧努力消除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与隔阂,努力化解一切敌对的力量,整合漂移的离散力量,加固亲密的合作力量;大力传播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和深刻内涵,大力宣传中国解决国际热点问题以及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倡议、新举措,积极开展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使新世界主义尽快为世界各国政府与大众理解和接受,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行动。⑥

注释:

①邵培仁:《作为全球战略和现实考量的新世界主义》,《当代传播》2017年第3期。

②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演讲》,新华社2017年1月18日。

③邵培仁、陈江柳:《整体全球化:“一带一路”的话语范式与创新路径》,《暨南学报》2018年第11期。

④邵培仁、王军伟:《传播学研究需要新世界主义的理念和思维》,《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2期。

⑤邵培仁:《携手共同构建人类整体传播学》,《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2期。

⑥邵培仁、沈珺:《构建基于新世界主义的媒介尺度与传播张力》,《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