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从心论治失眠

2020-12-10 09:52庞会娇
关键词:心神素问神明

庞会娇,边 雷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失眠是指患者的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足导致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等。据研究显示,成人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者在10%~15%[1],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失眠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失眠病因多样,外界环境如噪音、光线等消除干扰则失眠可愈;躯体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咳嗽等需求本溯源治疗原发病症;而原发性失眠,则需根据患者自身体质结合辨证施治中药、针灸、推拿、耳针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对于长期失眠而导致的抑郁、焦虑患者,则需适当心理疏导,防微杜渐。

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祖国医学将失眠症列属不寐范畴[2],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不得卧”、“目不瞑”,失眠病名首见于《外台秘要》。在病因病机上,《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指出阳不入阴为发病之根本。

在治疗上,《内经》十三方之半夏秫米汤为古今治失眠第一方,《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疗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起效立竿见影,所用方剂便为半夏秫米汤:“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效果可见“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由此可知,失眠的主要病因是营卫阴阳失和,故治疗应调和营卫,交通阴阳为主。

此方历久弥新,经后世医家灵活加减运用,日趋成熟。《外台秘要》半夏茯苓汤,主治“瘥复虚烦不得眠”;《备急千金要方》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主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温病条辨》半夏汤主治“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等等,后世医家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对此不断继承和发扬,使其方剂组成、辨治病症得到传承和丰富,诸多优秀医家在各自临证实践中将其反复验证,使其理法方药得以流传于后世。

1.1 肝火扰心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因此,七情所伤,为致病内因,直接伤及脏腑,情志失调皆可影响到心神。肝郁日久,入里化热,肝火扰心,而致失眠。

1.2 痰热扰心

《素问·逆调论篇》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此病机,《医灯续焰》卷十八(补遗)解释为“痰饮停中,烦惑不合目者”。可见,食饮内停,久而化热,亦可发为失眠。

1.3 心脾两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脾虚则血虚,《景岳全书·不寐》“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思虑、劳倦伤及心脾,致气虚精陷,发为怔忡、惊悸、不寐等。

1.4 心肾不交

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导致阴阳不调,也会发为失眠。

1.5 心胆气虚

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气机失和,痰浊内生,神明则乱,故易惊,易乱,不寐。《三因方》中温胆汤,主要治疗胆虚寒证,症见“眩厥足痿,指不能摇,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中国睡眠研究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使用的西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镇静性质的抗抑郁剂,现在临床上已被广泛接受。但其带来的副作用如戒断反应、依赖性等亦不容忽视[3]。中医治疗具有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等优势,在失眠的治疗上更易被人们接受。

3 从心论治失眠的理论依据

3.1 心主神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都阐述了心主神明,而《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记载:“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可见心神与睡眠的关系密不可分。

3.2 心主血脉

由《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及《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可知心与血脉密切相关,《景岳全书·不寐》“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沈氏尊生书·不寐》“惊恐伤神,心虚不安。”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安而不寐,治疗中要十分重视心在睡眠中的关键地位。这与中医内科学中辨治不寐“辩证首分虚实”,虚证多数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实证为邪热扰心,神不守舍理论不谋而合,故人之寤寐,由心神主控,以气血阴阳为基础。

3.3 小结

总而言之,不论从辨证上还是治疗上,对失眠的诊治都离不开心的重要地位,精神调摄和睡眠卫生都具有积极的预防意义。《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讲“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已”,其目的就是恢复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生理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 讨 论

随着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失眠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而随之带来的抑郁、焦虑等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医认为失眠为情志所伤、病后、体虚、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引起的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导致阳不入阴,发为本病。本文从心论治失眠,以求调控心神,调和阴阳。

猜你喜欢
心神素问神明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画地为牢
王的神明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