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0-12-10 04:48黄根胜刘初容冷情英郑文华莫昊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对称性

黄根胜,刘初容,冷情英,郑文华,莫昊风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0)

脑卒中后一般4周内出现肌张力增高、患侧肢体腱反射亢进,反射活动迅速建立、单突触传导通路的兴奋性增强和抗重力肌过度兴奋并形成异常的偏瘫姿势[1],足下垂、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表现[2]。若未能及时治疗,痉挛性肌张力的升高会导致姿势异常,肌肉痉挛、挛缩,影响肌肉正常牵伸及步行平衡功能,步行平衡稳定性差易跌倒造成二次伤害[3-4]。因此,有效改善足下垂、平衡障碍有重要临床意义[5],我科用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80±7.81)岁,平均病程(8.32±2.41)个月。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88±7.04)岁,平均病程(7.83±2.7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6],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病情稳定,无认知障碍,能配合治疗,属于BrunnstromⅡ、Ⅲ、Ⅳ阶段,改良Ashworth肌张力1~3级,2周内未服用对肌张力有影响的药物,Holden步行功能大于等于3级。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血液系统、内分必系统疾病,正在参加其他疗法的试验。

剔除和脱落标准:未能完成治疗疗程,合用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的药物。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毫针针刺、痉挛肌电疗、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

治疗组加用腓肠肌、股直肌触发点毫火针治疗。参照国家毫火针技术协作组临床验证工作方案,根据病症,以三层定点法确定治疗点。腓肠肌触发点在腓肠肌肌腹中、内外侧头各1个,及在腓肠肌内外侧头靠近股骨内外侧髁附近天、人、地三层进行触诊,找出硬结、肌肉僵硬或条索或疼痛最敏感的点作为治疗点。股直肌触发点在髂前下棘附近的天、人、地三层进行触诊,找出硬结、肌肉僵硬或条索或疼痛最敏感的点作为治疗点。患者取抗痉挛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治疗点以紫色彩笔标记,皮肤常规消毒,用针具为江苏省吴江市神龙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0.35mm×40mm的刘氏毫火针,烧针用棉球为蚕豆大小,用95%酒精浸泡。一手持用止血钳夹紧棉球(拧干棉球,以不滴液体为度),一手持针,施术前将针放置在酒精棉球上,从针体向针尖烧至通红发亮时快速准确地将针刺入治疗点,遵循“红”、“快”、“准”原则,留置5~10s后拔出,再施按揉松解手法10s,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股直肌及腓肠肌触发点隔天交替针刺,1天针刺1个触发点,每个触发点针刺3针。

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观察指标

Berg平衡量表评估。包含14个项目的测试,无支撑坐位、无支撑站立、双足并拢无支撑站立、从坐位到站起、从站立位到坐下、无支撑闭眼站立、站立位手臂前伸并向前移、站立位转头向后看、转移、转身1周、弯腰拾物、无支撑站立位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足站立和双足前后直线站立。每个项目评分0~4分,0分表示无法完成动作,4分表示可正常完成动作。最高分为56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

NeuroCom动静态姿势平衡测试仪评估。采用美国NeuroCom Balance Manager动静态姿势平衡测试仪。以人体重心运动模型为参量计算和分析人体静、动态下的姿势平衡,系统的后台软件用生物反馈模式将压力传感器上的力学信号转化为数字、图表等可量化信息,实现对人体的细微运动状态作出可量化及可视化评估。评估系统按照运动方式分类,大致可分为非自主运动测试和随意运动测试,运动控制测试(MCT)属于非自主运动测试。

运动控制测试(MCT)。①检查目的:评定在非预期状态下受到外界干扰后快速恢复正常姿态的能力。②检测方法:受试者双眼平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站立在平台上,平台在非预期状态下向前或向后移动,移动速度由慢到快,在外力对平衡的干扰下,人体会自发的对重心作出调整以恢复姿势稳定。平台在水平面上沿矢状轴移动,使受试者的重心(COG)往平台运动的反方向偏离,受试者快速调整身体使重心回到初始位置。③观察指标:重心分布对称性(weight symme-try):受试者做出调整反应时双侧下肢承受的体重百分比。重心分布对称性数值接近100表示双腿承载体重均匀,大于100表示重心往左偏移,小于100表示重心向右偏移,数值越接近100说明姿势调整的方式耗能越低,侧面反映平衡能力越佳。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估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Berg评分 治疗后Berg评分治疗组 30 32.04±7.92 37.79±7.82*△对照组 30 29.96±6.55 32.48±6.60*

两组治疗前后平台向前移动重心分布对称性结果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台向前移动重心分布对称性结果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台向前移动重心分布对称性结果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等幅度比较,△P<0.05。

组别 平台向前移动幅度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Small(小幅度) 33.04±15.79 16.67±11.14*Medium(中等幅度) 32.67±16.43 14.25±9.85*△Large(大幅度) 34.58±15.65 15.00±9.60*△Small(小幅度) 30.04±10.32 20.88±10.64*Medium(中等幅度) 29.40±11.17 21.36±8.54*Large(大幅度) 28.60±11.79 20.06±9.05*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后平台向后移动重心分布对称性结果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平台向后移动重心分布对称性结果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平台向后移动重心分布对称性结果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等幅度比较,△P<0.05。

组别 平台向后移动幅度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Small(小幅度) 32.63±16.56 19.25±9.94*Medium(中等幅度) 34.04±19.47 15.92±10.42*△Large(大幅度) 33.33±15.74 15.04±9.03*△Small(小幅度) 31.72± 8.77 20.56±8.52*Medium(中等幅度) 33.08±10.02 21.92±8.96*Large(大幅度) 31.08±10.20 20.28±8.17*对照组

5 讨 论

痉挛状态(spasticity)属中医“痉证”、“筋病”范畴。《灵枢·刺节真邪》谓:“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7]《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灵枢·经筋》谓“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吴鞠通则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8]。

触发点是骨骼肌或肌筋膜高张力束内最易受激惹的区域,属“阿是穴”, 触发点局部紧张度增加与第Ⅲ、Ⅳ型神经纤维敏感性增强有关,此类神经由游离神经末梢构成,在肌肉内形成了伤害性感受器,对刺激敏感,即使轻微的刺激,也会表现放大的躯体反应,第Ⅲ、Ⅳ型伤害性感受器纤维的传入冲动经放大上传到达中枢后,可使中枢对这些易化的信号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反应,从而导致肌肉紧张度增加[9]。

毫火针疗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10],在火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临床中刺灸的微创技术,兼有火针和毫针的功效,毫针针刺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11-14],但针刺手法稍过强烈,在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的肢体部位治疗可能会使本就高张力的肌群肌张力增高,局部肌肉触发点毫火针针刺是治疗痉挛状态的良好方法。通过灭活触发点的敏感性,能减低兴奋性的传递,促进抑制递质释放,有效降低亢进的肌张力[15]。毫火针的应用通过改变周围神经的兴奋程度进而调节肢体关节的痉挛状态,且此针针体较小,有创伤小、组织损伤少等优点,且治疗者操作简便[16]。

正常的肌张力、感觉和运动的前提是在许多姿势和活动中有完好的神经冲动传导,而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神经系统活动性的丧失不可避免的改变肌张力和运动模式。一方面,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能够增强在运动中的本体觉,调整运动模式中对受损的中枢系统不断良性刺激;另一方面,通过对股直肌、腓肠肌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能较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对局部的痉挛、挛缩有较好的松解作用[17]。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有利于髋、膝、踝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在测试中,平台小幅度向前或向后移动时,身体首先利用踝关节角度能较易调整平衡,平台中至大幅度向前移动时,身体为防止向后倒,会适当向后增大伸髋角度,否则身体会往后迈一步以防摔倒。反之,平台向后平移时会屈髋来保持姿势稳定,通过改善髋、踝关节的角度能更好的维持平衡,所以自动正确的姿势响应有赖于神经系统的长神经循环通路和下肢生物力学状态两者的系统整合。

[参加文献]

[1] 李建华,胡兴越,骆叶.身体密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

[2] 王宇,沈毅,李德岩,等.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8):30-31,35.

[3] 史军月,张新亚,张春红.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认识及针灸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3):85-87.

[4] 刘婧,鲍春龄,张桂波,等.阴阳调衡透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行走功能重建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7-10.

[5] BANERJEE,CHRISTOPHER,SNELLING,BRIAN,HANFT,SIMON et a1.Bilateral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setting of pituitaryapoplexy:a case present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J].Pituitary,2015,18(3):352-358.

[6]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修订方案)[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23(6):670.

[7] 李常佳.毫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7.

[8]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9] Philipp Richter,Eric Hebgen.肌肉链与扳机点—手法镇痛的新理念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07.

[10] 李威,程攀,许立俊,等.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2):232-235.

[11] 隋月皎,马铁明,卞镝,等.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5):423-427.

[12] 苏敏芝,林敏,易玮,等.点穴疗法配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94-196.

[13] 陈健安,余康潮,曲姗姗,等.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31(3):330-333.

[14] 邱林,刘艳春.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4,34(9):1827-1828.

[15] 杨得利.毫火针合谷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J].山西中医,2019,35(4):33-34.

[16] 付露,潘文宇.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0):1137-1140.

[17] 胡菱,赵冬琰.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7):729-733.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对称性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平行四边形”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