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艺术市场将通向何方?

2020-12-10 06:47雨葭
收藏·拍卖 2020年12期

雨葭

疫情之下,2020年的艺术品市场到底受多大影响?我们不妨分时间段来分析一下。

三四月间,全球所有的春季拍卖被一再推迟,疫情面前,艺术需求只能被搁置。6月底,纽约苏富比首次试水线上艺术品拍卖,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在中国,早在2020年春节过后,上海嘉禾与艺典中国两家已经持续开始艺术品网络拍卖了。7月份,由多个春季拍卖会组成的香港拍卖周达到小高潮。8月份,北京才开始启动艺术品夏季拍卖,而10月份,秋拍就开始了。

2020年艺术品春拍、夏拍、秋拍,差不多被压缩在一个季度里进行,堪称史无前例。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多个拍卖会和相关活动被取消,2020年上半年市场几乎空白,全年市场下滑已成定局,唯一的变数,就是全年这最后几个月里。

2020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经历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总体而言,疫情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正在消弭。回顾2020年的上半场拍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下,艺术品拍卖市场可谓进退维谷。当人们对前景深表忧虑时,一连串高价拍品的成交令人一扫心中“阴霾”,但面对动荡不定的大环境时,仍难免担忧,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未来之路将通向何方?

行业关键词:云拍、新藏家

从1993-2020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趋势图可见,艺术品市场中危与机一直是并存状态。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自1992年重启以来,主要经历了4次大的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历史不可重复,其间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但有一个共识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及藏家群体并不是脆弱的,数十载的沉浮塑造了他们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能力”。从2020年上半场拍卖公开数据分析,市场经受较大冲击,但仍具备一定的承压性及稳定性。

线上、线下同步竞拍,相互借力发力,是今年艺术品拍卖的一大显著特点。比如6月29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晚拍,首次以网上直播形式举行,打破传统拍卖的模式,拍卖官接受纽约、香港及伦敦专家的电话出价,以及全球藏家网上及书面竞标,这是一次真正多元互动的环球拍卖。其线上销售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76%。这一史无前例的操作尽管称不上科技含量十足,但它重塑了拍卖的流程,昭示了拍卖模式的新开端。随后的7月10日,拍卖业另一巨头佳士得也带来了更具形式感的“ONE:现当代全球联合夜拍”。它利用网络直播,史无前例地将香港、巴黎、伦敦、纽约不同时区的四大重要拍场置入同一时段内进行接力拍卖,这也是佳士得254年历史上首次联动全球4座城市。在佳士得中国区总经理胡伟爔看来,此场“夜拍”完美展现了艺术品拍卖科技创新化、现当代艺术品收藏全球化、专家团队支撑以及拍卖官集中发力的新时期特点。而佳士得行政总裁施俊安也表示:“这种混合形式的概念拍卖是调整创新的一种方式。”此外,受疫情影响,文化艺术品线下展示、交流、交易等受到了限制,拍卖公司通过利用互联网科技,如VR、AR等科技,推出虚拟展厅,以便于跟藏家交流、互动。通过运用技术手段把藏品与家居、陈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映射,让藏家更好地选择藏品。

其实,线上、线下同步竞拍在艺术品拍卖领域已存在良久,但真正把一些超級买家吸引进来参与,并深度使用交易直播,直到今年方才实现。据伦敦艺术市场分析公司ArtTactic在今年7月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球拍卖回顾》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拍卖销售总额同比减少49%,但网络拍卖总交易额却以近500%的惊人速度增长。与全球趋势一致,中国线上拍卖同样蓬勃发展,参与人数及成交额均创历史新高。4月以来,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广东崇正等各大拍卖行试水“云拍”,零底价起拍、接力拍卖、自动加价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尤其还将直播带货融入其中,带动公司业务主管、外聘专家或画家亲属,为买家们直播讲解上拍作品。比如上海嘉禾公司在网拍刘海粟、程十发、谢稚柳等名家作品期间,请来了艺术家的子女、徒弟通过直播讲解作品,从而为拍卖顺利成交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这种方式不仅为网拍带来了新鲜感和活力,也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

中国大陆地区的拍卖行在快速行军。在2020年以前,仅有西泠拍卖、中国嘉德、北京匡时等少数艺术品拍卖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拍系统,但2020年春节过后至今,已经有100多家公司开通了自己的在线拍卖系统,并建立了常态化的在线拍卖机制,如日拍、周拍、月拍等。除在线竞价的基本功能外,拍卖行也在深度探索在线交易的规律和法则,如实名认证、拍卖预出价、直播间竞投等各种新的网络功能。

网拍这种更有弹性的交易方式,让更多的年轻藏家、新客户得以进入市场。新买家的年轻化,也让艺术品市场逐渐学习打造具备年轻人特征的市场。年轻人以线上的方式参与进场,成为大的趋势,线上活动成为新的有效途径,且年轻藏家对未来市场普遍具有信心,同时拍卖行对业务单元进行调整,以求不断适应新藏家的口味需求。疫情之下,全球网拍的联动,实现了对全球拍卖资源的深度整合,也为拍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买家,艺术品价值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全球范围内的藏家与受众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整合,审美在一定时空内受到影响,甚至有望成为引领新的全球艺术和时尚风潮。

拍品关键词:本土、流通性、新名单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艺术市场从拍品征集阶段即面临极大困境:一方面,拍卖公司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拍品,文物艺术品海外回流面临巨大阻力。因此,根植本土、挖掘本土艺术家的“内循环”便成为拍卖业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疫情迫使拍卖公司不能再以传统的方式举办线下征集、预展、拍卖等系列活动,只能将部分业务转至线上。这也使得文物艺术品拍卖所具有的“见物见人”、节奏感强、场景体验等特点不能尽现,买家失去了在线下预展、巡展中观摩拍品的机会,直观感受大打折扣。

在后疫情阶段,艺术品本身的质量必然成为关注的重点,对于非常重要作品的选择,藏家更为重视其流通性,这与欧美国家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及保值增值的手段有关,沿着亚洲艺术品与国际接轨这一趋势,新藏家的介入也表现出了相似的价值考量。上半场的拍卖中,诸多高质量拍品以超过最高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内地艺术品市场的强劲动力。虽然疫情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尚未消散,但春拍、夏拍和第一轮秋拍也反映了国内藏家和艺术品市场对于本土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这种在当下看来似乎颇为被动的选择,或许意味着业界正在新时代背景下,理性回归本土市场,并将引发更持久的文化效应。

同时,大浪淘沙之后,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具有抗跌性的艺术品会浮出水面。业内人士陆女士分析认为,老牌的热点艺术家仍具有竞争力,颇受藏家青睐。“大家都知道,精品抗跌,很多藏家或买家深谙书画市场,收藏经验较丰富。疫情之下,理性收藏成为主流。”所以,市场中只要有好的艺术品出现,或者说只要艺术品市场保证了它的流通性,那么金融状况的好坏和艺术品市場的繁荣与否是不能够画等号的。

仔细观察今年上拍的拍品就会发现,除了老牌大咖热力不减,当代艺术板块也开始形成“黑马艺术家”备选名单,如余友涵、黄宇兴、毛焰、屠洪涛、陈飞、贾蔼力、刘小东、王兴伟、赵半狄、李津、赵赵等同样被看好。

海外关键词:不确定、撤拍、变现

赶在美国“国家历史上最有争议、最关键的选举”之前,纽约2020年秋拍于10月底登场。受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纽约市场和之前的伦敦一样冷清,高价拍品的反映尤其强烈,多件重要拍品在拍前撤拍。苏富比原本主打的两件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的馆藏,在拍卖开始的两小时前撤拍。原因是著名的博物馆馆藏流动管理机构BMA进行了介入,在和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协商后叫停了此次交易。而在原计划中,博物馆本打算拍卖布莱斯·马尔顿(BriceMarden)的《3》和克里斯托弗·斯蒂尔(ClyffordStill)的《1957-G》,并在私人洽购中出售安迪·沃霍尔的《最后的晚餐》,这些作品合计价值6500万美元,将用于填补博物馆的运营亏空以及新的收藏方向。除此之外,当代艺术晚拍中还撤拍了贾斯培·琼斯、白发一雄、唐纳德·贾德的3件作品,印象派晚拍撤拍了全场第二高估价的贾科梅蒂作品,这让苏富比当晚的总估价一下减少20%以上。这令本就星光暗淡的拍卖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大家的目标也很明确:先挺过去再说。

海外市场变化从中即可见一斑。的确,持续疫情下的出行受限,紧张的中美关系等,都给艺术交易市场带来了影响,令国际市场变化充满未知性。从目前情况看,纽约艺术市场的购买力还算稳健。但不可否认,世界级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已有几年调整期的艺术市场雪上加霜,面对世界经济的变动加剧,有些藏馆、企业家和艺术基金动了持有艺术品急需变现的念头。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未来走向如何,疫情控制情况如何便是最大的客观因素。

面对动荡不定的大环境时,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未来之路将通向何方?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黄小坚在第六届上海对话艺术开启未来高峰论坛中提出,未来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关键三步:第一,要加快构建艺术品市场的双循环体系。加快解决海外回流文物的税率,支持企业及私人博物馆收藏,鼓励大众艺术品消费,扩大供需循环。加快推进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尤其要以金融为跳板推进艺术品市场内循环。第二,国内外拍卖企业、画廊、博览会等要加快建设艺术品市场数字化生态。第三,要加快探索艺术品市场差异化的业态。随着我国艺术品投资和消费人群的不断扩大,以及艺术品市场自身的竞争加剧,差异化经营是企业共生存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