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军工遗址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

2020-12-10 06:45韩正坤牛锦文
中国军转民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兵工厂军工遗址

韩正坤 牛锦文

摘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相继建立了许多军工企业,至今在河北大地上仍有众多遗址。这些红色军工遗迹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既有物质层面的开发利用价值,也有非物质层面的挖掘弘扬意义。然而,长期以来,这些遗址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受损严重。本文通过选取的4处有代表性的遗址开展实地调查,分析现状,提出意见和建议。科学合理地保护好、利用好这些遗产,不仅能够为所在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直接贡献,而且能够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为当地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河北红色军工遗址保护利用;调查研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相继建立了许多兵工厂,至今在华北平原、太行山深处的河北大地上仍有众多红色军工厂遗存。如位于邯郸武安市的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梁沟兵工厂;位于保定唐县的晋察冀军区大岸沟化学厂;位于邯郸磁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花驼村兵工厂;位于石家庄平山县的晋察冀军工烈土纪念塔等一批红色军工遗址。这些遗址、遗迹具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社会和人文价值,是我国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工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也是红色革命文化的实物载体和历史见证。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兵工史料,笔者发现以上几处非常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兵工厂旧址和遗迹,自然和人为损坏严重,亟待保护。

一、河北红色军工遗址基本情况介绍

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梁沟兵工厂、晋察冀军区大岸沟化学厂、八路军一二九师花驼村兵工厂和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等4处军工遗址开展了实地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梁沟兵工厂。地处河北与山西两省交界,位于邯郸武安市管陶乡梁沟村,距管陶乡政府有20公里山路,有五六百口村民生活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偏远角落。村北侧的青崖寨海拔1898.7米,是邯郸境内第一高峰,也正因偏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继黄崖洞兵工廠之后的第二大兵工厂——梁沟兵工厂。

1938年3月上旬,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把峰峰怡利煤矿机修厂的机器搬运到武安梁沟村,成立八路军先遣支队修械所。1940年初,八路军军工部修械四所由山西昔阳李三窑迁到梁沟村,与先遣支队修械所合并,成立梁沟兵工厂,直属八路军军工部领导。1940年9月和1941年4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先后两次视察梁沟兵工厂。其中一次住留约半个月时间。

1940年9月9日、1942年2月14日和1942年5月24日,日军先后三次对兵工厂进行袭击。我军民奋起反击,梁沟村民和兵工厂部队转移过程中,村民白银果为不暴露目标,将自己幼小的女儿捂死,这个感人故事至今传颂。日军撤走后,我军在废墟上重建工厂,技工、钳工转移到附近的脑沟村。

兵工厂职工人数一度达到近700人,最高月产量达到步枪200余支、掷弹筒30余具,还试制出一种7.62毫米撅把子单响短枪,先后生产2000支。从1940年2月至1942年5月共生产步枪4000余支,有力地支持了抗日作战。

现存工房旧址、防御碉堡、藏粮洞、弹药库,以及彭德怀与警卫人员驻地(村民家)等遗址、遗迹。

2014年,梁沟脑沟兵工厂烈士陵园建成,集中安葬了在保卫兵工厂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供后人凭吊。

(二)大岸沟化学厂。被称为“红色化工军火摇篮”的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大岸沟化学厂,位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乡茶叶庄村(大岸沟村是茶叶庄村五个自然村之一,又名王家庄),背靠山高林密的清虚山,自然环境优美。

浓硫酸是化工之母,若要制造高爆炸药,关键在于制取硫酸。1939年春,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成员在唐县葛公村开始摸索制造硫酸的方法,硫酸试制工作终于成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听到消息后,当即指示尽快批量制造。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左权等首长获悉晋察冀根据地成功造出硫酸后,专门拍电报祝贺。

1940年7月,在比较隐蔽的唐县大岸沟村建厂,军工技术人员自创的“缸塔法”制取浓硫酸工艺不断完善,继而制造出硝酸、硝化甘油。晋察冀根据地有了高级炸药,结束了制造地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使用黑火药的历史,且效率和产量不断提高。至1942年,化学厂月产硝酸1000公斤,硫酸3000公斤,硝化棉200公斤。为晋察冀根据地全面掌握自制子弹的生产,提供了充足可靠的原料。

化学厂除在烽火硝烟中生产了大量的军工化工产品外,还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被派到其他地区开展军工化工建设。新中国建立后,这些技术人员为我党迅速地接管全国大中型军事和民用工厂,并使之迅速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原本百余人口的大岸沟村目前仅有一户常驻村民,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蜿蜒曲折,颠簸不平。如遇雨雪天气更是坎坎坷坷。村民长期在外定居,房屋院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当年的工房、职工篮球场等建筑仅剩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当年化学厂制造硫酸用的大缸、制作炸药用过的石碾零星地散落在村中。

(三)花驼村兵工厂。花驼村位于邯郸市磁县陶泉乡海拔600多米高的云龙山上,是磁县一带地势最高的村落,俗称“天尖村”。被称为“冀南第一兵工厂”的花驼村兵工厂在抗战初期筹建而成。

1938年春节前夕,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中共磁县县委、县政府转移到花驼村附近的中岔口村。时任县长田裕民发现,这里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非常好。于是,决定在此选址建立兵工厂。随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涉县,花驼村逐渐发展成为军工物资生产与中转基地。肥皂厂、被服厂、枪械厂、地雷厂、毛织厂、食堂等分布在村内各处院落和古庙宇中。枪支弹药、被服鞋袜被源源不断地从村里运送到前线,一时间这里成了根据地有名的“军工专业村”。

兵工厂驻花驼村6年多的时间,始终没有遭到敌人破坏,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旧址达14处,包括肥皂厂、伙房、枪零件厂、毛巾毛衣廠、枪支组装厂、军用物资仓库、子弹厂、枪管厂、电台总部、手榴弹厂、办公室旧址以及西、中、东部3座炮楼。

2017年8月,磁县申家庄煤矿转型成立申美集团,集团依托当地观天佛山景观以及红色旅游、花驼古村落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工作人员对景区内红色遗址的勘查、对军工史料的整理和文物收集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兵工博物馆,成为当地的“精神地标”。

2018年8月,花驼村129师兵工厂旧址通过磁县县委宣传部评选,确定为“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北抗战人民兵工厂第一村”,现在花驼村已列为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军工烈士纪念塔。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位于平山县北冶乡罗汉坪村,1949年7月7日落成,1998年9月1日重建(重建纪念塔距离原址500余米),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坪村是一个6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70年前是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第33兵工厂第43分厂的驻地,主要生产120毫米迫击炮弹,最多时有300多名职工住在村里。现在村内有两处当年工厂围墙遗址。附近的南冶镇、南苍蝇沟村、唐家会村、沕沕水村、木盘村、罗汉坪村、郝家庄、滚龙沟、土岭村为第33兵工厂其他分厂所在地。

1949年8月,第33兵工厂迁往太原,与太原解放后华北兵工局接管的阎锡山西北制造厂合并,厂名仍为33兵工厂,1951年改名为743厂。1958年,定第二厂名为国营晋西机器厂。

1998年9月1日,平山县人民政府与国营晋西机器厂(第33兵工厂)联合重建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重建的纪念塔在一座小山坡上,坐北朝南,塔高十余米,塔顶部是一名站立的军工战士雕像,他手挥铁锤,目光坚定地眺向远方。塔身正面镌刻着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题写的“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十个大字,下面是纪念碑记。碑记记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军工战士的英勇抗敌的光辉事迹,镌刻着死难烈士的英名。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大批第33兵工厂职工后人、当地学生以及全省军工系统的干部职工来到纪念塔前凭吊。

重建20多年来,纪念塔主体受自然环境侵蚀,出现较为严重的破损,军工战士雕像有明显损伤;塔体镶嵌石板多处出现明显裂缝,有剥落迹象;塔基反映军工战士生产场面的浮雕图案变得模糊不清。另外,通往纪念塔约50米的道路狭窄且杂草荆棘丛生,亟待修缮。

二、河北红色军工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一)红色军工历史鲜为人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一提到“军工”,对普通百姓来说是非常神秘的。保密是历来是军工厂的头等大事,工厂对外往往使用化名或代号,如晋察冀军区的大岸沟化学厂对外称“醋厂”,生产硫酸、硝酸和乙醚的各班组分别称白醋班、黄醋班和香水班等等。工厂职工的保密教育深入人心,曾经为军工生产作出巨大贡献的职工,很多年解密后对自己的工作和荣誉也不对外宣扬,这种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慢慢演进成“人民军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至于多年以后那段红色军工历史依然鲜为人知。

大岸沟化学厂的历史就是一个例子。课题组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当地的县、乡等各级政府部门及村内少有人员了解大岸沟化学厂的真实历史,即使有也是知之甚少、道听途说。互联网普及后,尽管新闻媒体关于抗战时期唐县大岸沟化学厂的报道渐渐增多,但缺少全面、深度和专业、权威性的宣传。

大岸沟化学厂在抗战军工史上所占据的特殊地位,非常重要,是其他兵工厂所不具备的。“缸塔法”制酸被列为战争年代军事工业的土法“三大创造”之一,成为在条件极其艰苦简陋时期,兵器制造史上科技引领的典范之作。已载入史册。

梁沟兵工厂、花驼村兵工厂、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大岸沟化学厂,以及涉县西达兵工厂、沕沕水电站、冀热察炸弹厂等兵工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军工历史,亟需深入挖掘和宣传。

(二)地方政府对遗址保护力不从心。红色军工遗址保护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资源、投入适当财力、物力和人力。当下,军工遗址保护利用涉及部门较多,协调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红色军工遗址保护很难被放在重要位置。外加个别领导对红色遗址保护不够重视,使得这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2019年有企业意向捐赠20万元修缮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但涉及晋冀两省多个部门,最终资金难以落地。

(三)地偏民贫,交通、通讯不便。残酷的战争形势决定了当年建立兵工厂时,首要考虑的条件是安全,为此这些厂址多选择在山高林密便于隐蔽的深山野岭,这些地方人迹罕至,交通不便,至今经济条件依然落后。

如,地处河北省武安市西部山区的梁沟村,三面环山,现有人口600多人,由于没有固定产业,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在村里的也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常年生活的230多人,仅靠几分山地种点庄稼,农闲时打零工,挣点零花钱维持生活。

又如,大岸沟村仅有一户60多岁的王姓村民和智障儿子常驻,靠低保维系生活。除在瘠薄的山地种点庄稼外,还在废弃的院落里养了几十只山羊补贴家用。村里的其他住户或在外常年打工或投亲靠友,基本不再回村居住。这里无论是联通、移动等手机,一概没有信号。

三、河北红色军工遗址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一)继续发挥国防科技工业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2019年,国家国防科工局军工文化建设管理部门以遴选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与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开展联合调研,探索总结出“三重一大”的保护利用模式,即对重要产品、重要人物、重要精神、特大事件的深入发掘和保护性开发。“三重一大”的保护利用模式为河北省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同年12月30日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0)实施方案》。以此为契机,中共河北省委国防科技工业工作委员会综合办公室2019年3月28日印发《关于做好河北军工革命文物、军工遗址保护利用的通知》,并于6月5日召开“河北省军工革命文物、军工遗址保护利用座谈会”;12月省委军民融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启动《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志》(1989-2018)续编工作。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为进一步做好河北红色军工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建议由省委军民融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联合省文物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文化旅游厅以及有关高校等部门开展调研,为军工历史文化遗得到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

(二)加大宣传力度,讲好红色军工故事。红色基因是革命的传家宝,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在新中国成立前,约有5000余名军工战士奋战在晋察冀、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各个兵工厂,其中河北籍军工战士居多。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历尽千难万险,向人民军队提供大量武器弹药,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對军工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传承军工精神。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效媒介,唤醒积淀在旧址遗迹中的初心,让一个个尘封的名字、真实的故事、质朴的语言迸发出“核能量”,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引发灵魂深处的同频共振。延续精神火种,弘扬军工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军工历史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的客观要求,更有利于凝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军工文化,吸引感召后来者投身国防,军工报国。

建议在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到来之际,联合新闻媒体或文化传媒公司推出影视作品、专题纪录片、专访活动、抖音直播,以及《军工冀忆》图书、画册、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在全社会营造军工文化宣传的浓厚氛围。

(三)通过多种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红色军工保遗址的保护不纯粹是某家单位或机构的事,也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群体的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行动起来,形成合力。

文物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一直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保护经费以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文物资源浩若烟海,保护任务重如泰山,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鲜明特征”,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且差距很大,许多文物资源丰富的县同时也是贫困县,因此保护投入难以保障。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指示都显示,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和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为推进社会参与工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合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建立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山东、江西等省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军工遗址保护、开发利用上,作出了有益尝试。如:山东岱崮三线军工文化园,先后荣获全国沂蒙红色教育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中国军工文化园、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首批省级原生态景区、山东省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绿色生态休闲体育活动基地、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国家及省级荣誉称号。江西彭坊乡三线记忆小镇,被认定为2019年度江西省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四)树典型、立标杆,宣传推广有益经验。课题组通过走访了解到,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二九师花驼村兵工厂红色军工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2012年3月30日,燕赵都市报进行了题为《抗战兵工厂深藏磁县“山尖””》的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从此,花驼村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2012年底,花陀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中国传统村。石屋、庙宇、炮楼、石街……逐渐成为邯郸最新红色旅游目的地。2013年5月27日,邯郸市开心部落志愿团联合水上义务救援队一行五十余人驱车花驼村,开展了“开心梦,梦在花驼”爱心志愿行动。2017年,河北申美集团成立,将花驼村兵工厂纳入整体绿色生态开发项目。2019年,在收集大量资料,走访相关专业人士后,建起花驼村兵工厂博物馆。目前正在开展国家工业遗产申请工作。

参考文献

[1]余鹰,罗东明.军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三重一大”模式探索.国防科技工业杂志.2019-07-18.

[2]段亚鹏,刘俊丽,闵忠荣,李小云,贺海芳,郑侃,倪绍敏.江西省军工遗产调查.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7.第四卷,第七期

[3]励小捷.人民群众是文物保护真正的主体.首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2016-11-3.

[4]河北省志·国防科技工业志编辑部.《河北省志·国防科技工业志1910-1988》.1992.10.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军民融合促进会)

猜你喜欢
兵工厂军工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