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溶解游戏助推说明性讲述的实践研究

2020-12-11 03:38
幼儿100 2020年27期
关键词:说明性泡腾片案例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呈现

小班有个“甜甜的糖水”活动,幼儿尝试做溶解实验,观察糖溶解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于是聪明屋里开辟了一块新天地——“甜蜜小实验”的区域游戏。而近几年语言核心经验的研究也是各幼儿园一直在研究的方向,若能把它和幼儿感兴趣的溶解游戏结合起来就好了。经过研讨,我们找到了两者的聚焦点:说明性讲述。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幼儿喜欢玩溶解游戏,但还是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现象一:材料认识不清

A 做了白色颗粒的溶解游戏。

师问:“A,你知道这个是什么吗?”“糖。”“你闻下有没有甜味?”“有。”“你尝尝是什么味道?”“咸的。”“那这个是什么?”她毫不迟疑地说:“咸糖。”

现象二:不会表述操作说明

B 做了红褐色粉末的溶解游戏。

师问:“B,里面是什么?”她说:“红糖。”“你是怎么做的?”她不作声,继续摇晃试管。

(二)问题分析

分析问题缘由,幼儿无法识别材料和过程是较大的问题:

(1)幼儿的词汇量不足,对有较明显特征的物品、材料名称能识别,但有些类似、有相近特征的就会分辨不了,容易混淆。

(2)幼儿对溶解操作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动作先行,语言(说明性讲述)滞后。游戏过程中的步骤与说明性讲述无法一一对应起来,不知道怎么说。

(三)解决策略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遵从幼儿爱探究的天性,喜欢看、摸、动手操作,以及小班幼儿动作、语言发展能力与特点等,我们进行了“小班幼儿溶解游戏助推说明性讲述的实践研究”。通过有趣的溶解游戏这个切入口,助推说明性讲述的深度挖掘;通过亲历溶解的每个过程,观察游戏的结果,让幼儿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有东西说,能说明白,真正地让幼儿“玩中学”,促进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二、研究实施

(一)游戏创设,引发幼儿操作

1.环境创设,营造游戏氛围。

聪明屋是活动室的中心地带,我们将它较明显的位置整理出来,在墙面上粘贴大颗鲜艳的立体仿真糖果,在木柜上方垂挂藤帘,在帘摆下挂上透明布丁瓶,里面有多种糖、饼干等甜食,将藤编圆垫挂帘上,贴上“甜蜜小实验”的名称。两个木柜的一二层作为材料摆放与展示区,增加伸缩架,拓展台面的材料展示。

2.溶解材料,引发游戏操作。

根据幼儿玩溶解游戏的情况,我们在材料投放上有一定的调整,具体如表1。

表1 小班幼儿溶解游戏材料表

材料对照表: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做成两张对照表,第一列圆点或竖线的标记,第二、第三列是该物品的照片与名称,便于小班幼儿进行识别与对照记录。

表2 材料对照表(2-1)

表3 材料对照表(2-2)

观察记录表:第一列记录材料,几个点或竖线;第二列用点记录用了几勺材料,一勺用一个点;第三列记录水量,一滴管用一个点;第四、五、六列记录溶解程度,代表全部溶解、一部分溶解、不溶解,根据游戏结果,相应格子画一个点,备注列自己画记号或请老师写,代表××幼儿玩溶解游戏做的记录。

3.溶解游戏,反思与调适并行。

(1)投放:我们选取了8 种生活中常见的散装材料,为了方便幼儿打开、取用,装在有盖的小塑料盒里,勺子单独在外面。(如图1)

图1 幼儿在用试管做溶解游戏

反思:塑料盒透视性不是很好。勺子在外面,不卫生。勺子与试管口不匹配,舀材料会掉外面。两个托盘都装有材料,多名幼儿交叉拿取不方便。幼儿喜欢操作,不太会说。

(2)第一次调适:散装食材装在有盖玻璃布丁瓶里,换小勺子放入瓶子,在玻璃瓶里做溶解操作,卫生,可以品尝;根据幼儿认知与绘画的能力,瓶子外贴1~5 点,1~5 竖线,可供幼儿识别与记录。增加空托盘,采取自助形式选取操作材料。新增搅拌棒、温水、冰糖、芝麻糊等,让游戏结果对比更明显。教师演示材料对照表、观察记录表,幼儿了解怎么使用。示范并设定溶解游戏规则:边操作边说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促进同伴、师生间进行说明性讲述。(如图2)

反思:用搅拌棒、冷水和热水的对比,让幼儿对溶解游戏更有兴趣。材料对照表帮助幼儿识别材料,配合观察记录表,支持幼儿溶解游戏与说明性讲述,幼儿喜欢说,有机会说。

(3)第二次调适:新增糖纸、木头小锤、泡腾片、跳跳糖,扩展幼儿溶解的材料,引导幼儿将展示的甜食拿去溶解,整块地包在糖纸里,可以用小锤敲碎做游戏。尝试将两种材料放入冷、热水中。增加溶解游戏展示交流环节,交流观察表,录视频,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说明讲述。(如图3)

图3 幼儿正在把泡腾片敲碎

反思:泡腾片、跳跳糖强烈的溶解现象刺激幼儿观察讲述。溶解材料的扩展,两种材料的混合溶解,激发幼儿去尝试多样、有创意的溶解,有东西说,激发了幼儿进行说明性讲述。

(4)第三次调适:新增苏打水、可乐、果汁,尝试用饮料进行溶解游戏,探究游戏过程与现象的同时,丰富说明性讲述的内容。发挥网络的优势,分享幼儿游戏的说明性讲述。幼儿在家也可以玩溶解游戏,录下来供分享交流。(如图4)

图4 幼儿用饮料做溶解

反思:各种颜色、名称的果汁和饮料,丰富了幼儿对溶解材料的感知,扩展了幼儿进行溶解游戏的认知,增加词汇,能把它们说明白。

(二)分步策略,助推幼儿说明性讲述

幼儿在溶解游戏中,是从感觉→识别→比较→假设→归纳→交流结果,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同,有的幼儿是有明显界线的,而有的幼儿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展现的。

1.感觉探索,对溶解材料立体感知。

在感觉的发展过程中,小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这个时期他们会用丰富的感觉体验来探索周围事物。在溶解游戏中,要遵循幼儿这个心理特点,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溶解材料。

(1)鼓励幼儿说出对材料的感觉。

对溶解材料,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说出来。

(2)支持幼儿,探索材料对应的语言。

幼儿经常无法用词语说出他们的感觉与探索,教师可以先把自己的感觉探索的体验说出来,有时照着幼儿的动作边模仿边说,有时引出一个幼儿关注探索的问题。

(3)案例取样。

案例1:会跳舞的糖

C 一边说着“我要做跳跳糖的实验”,一边挑选了黄色包装的跳跳糖,打开包装闻了闻,“好香呀!”他把它放入温水中,“它在跳舞,我听到‘啪啪啪’的声音。”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观察,“真的在跳舞!”“水变黄了!”等到糖溶解了,他尝了尝,说:“是菠萝味的。”

案例中幼儿运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感官,看到跳跳糖使水变黄了,闻到它好香,听到啪啪啪的 “跳舞”声音,尝到菠萝口味,在各个方面对黄色包装的跳跳糖有了立体的感知,使这种溶解材料在他的脑海里更加丰盈起来。

2.识别材料、过程,扩展溶解游戏的说明性语言。

幼儿的语言主要是在听他人的语言,以及与他人进行语言互动中发展的。在溶解游戏中说明性语言是重要的探索工具,要帮助幼儿扩展溶解相关材料、操作过程的词汇与句子,使幼儿的感觉与说明性讲述的语言符号能一一对应起来。

(1)听教师讲话,扩充语言。

教师讲解溶解游戏,介绍试管、试管架、滴管、量杯等物品的名称;介绍白糖、红糖、冰糖等甜食的名称及特征。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溶解游戏的过程,并为它命名。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还可以用平行式对话扩展幼儿的说明性词汇与句子。

(2)与教师互动,扩展语言。

幼儿操作溶解游戏时,主动向教师发起会话,介绍游戏,教师给予反馈;或者教师去体会正在操作的幼儿游戏的中心,与幼儿一起思考;或者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对自己的游戏过程进行思考。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必须是在理解幼儿溶解游戏的基础上提出的。

(3)案例取样。

案例2:白糖、红糖不一样

D 在溶解白糖和红糖,她将两种溶解糖水的玻璃瓶摆在一起,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见老师过来了,她拉着老师一起看。师问:“D,两种糖水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这个红糖的变色了,这个白糖的没变色。”……“味道一样吗? ”“红糖水甜一点!”

案例中D 在溶解白糖、红糖,通过与老师的对话互动,多方位地观察两种糖不同的溶解结果,在识别材料的同时,能够将两种不同的溶解现象说明讲述出来。

3.比较、对比,引导评论溶解游戏的即时现象。

幼儿对溶解游戏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对比,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即时感觉,使幼儿进一步锻炼了游戏中一一对应的能力,将游戏现象与游戏评论对应起来。

(1)亲密同伴,引发交流。

亲密的伙伴之间爱交流当下的感想。不同的溶解现象,引发幼儿对自己与他人游戏的过程产生比较,在比较中确定不同点,在对比他人与自己的即时现象后,得出自己的评论。

(2)强弱结伴,互助成长。

幼儿能力发展参差不齐,水平有差距。在溶解游戏中,能力弱的幼儿会看着能力强的同伴游戏,看着他的不同游戏进程,听着他对游戏即时现象的评论,进而模仿学习。说明性讲述强的幼儿也会先发现两种溶解现象的不同,即时评论,对溶解步骤与过程有全面的了解。

(3)案例取样。

案例3:冒泡泡的泡腾片

E 取了温水、蓝莓味泡腾片,F 取了冷开水、橙子味的泡腾片,他们几乎同时将泡腾片放进玻璃瓶,然后观看。蓝莓味的泡泡迅速积聚,有0.5 厘米厚,橙子味的泡泡只有薄薄一层。E 说:“哇,快看我的,它在冒泡泡!”F说:“哇,你的泡泡真多,我的也有泡泡!”他们把玻璃瓶并排放,E 说:“我的泡泡比你多。”“是的。”F 说:“我的还在冒泡泡!”E 说:“我的化完了,你的好慢呀!”

案例中两名幼儿用冷、热水溶解不同颜色的泡腾片,非常直观地感受冷、热水中泡腾片冒泡泡的不同,在同伴相互的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冷水冒的泡泡少,溶解慢;热水冒的泡泡多,溶解快。

4.假设、归纳,建构幼儿对溶解游戏的思维过程。

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假设和归纳,是他们对溶解游戏思维产生的过程和方式。溶解游戏中的假设和归纳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幼儿在反复操作中形成思维。

(1)顺应幼儿,接受他们的思维方式。

幼儿提出假设,作出归纳,教师顺应他们的思维,解释科学的概念,接受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一样,理解他们的意图,接受幼儿的试错,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与说明讲述的结合上。

(2)合作建构,基于幼儿的思维基础提问。

每位幼儿的思维过程有差距,在进行溶解游戏中,基于这位幼儿当下对溶解的思维基础,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幼儿进行假设和归纳,逐步构建他的思维过程。

(3)案例取样。

案例4:猜猜看

G 在猜试管里的溶液是什么材料溶解的,他拿乳白色的一管,说:“这是白糖做的。”老师说:“哦,你用白糖溶解看看是不是。”过会儿他拿着两管对比,“不是白糖,颜色不一样。”“这样啊,那这是什么做的?”“是盐。”“好的,你再做个看看。”过会他又来说:“不是盐,颜色还是不一样。”……

案例中G 能正确说出明显的红糖溶解的试管,但对乳白色的试管没猜对,老师也不急着反驳,让幼儿去通过溶解游戏,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这种假设和归纳,G 做了4 个实验,终于找出材料是奶粉,他很高兴地分享了查找的过程。

5.交流结果,说明性讲述溶解游戏的过程。

玩溶解游戏,交流游戏结果才是探究的结束,是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对探究过程的再现,让幼儿获得认同与成就感。将溶解游戏可视化,引导幼儿对溶解游戏进行说明性讲述,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过程。

(1)观察记录表,说明性讲述的辅助物。

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性讲述的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幼儿在操作溶解游戏中,即时对操作要点进行记录,帮助理清步骤,对于后面的讲述有很大的帮助。

(2)视频记录,说明性讲述的媒介物。

把溶解游戏过程拍摄下来,让操作的幼儿进行说明性讲述,其他幼儿可以边看边学。也可以将幼儿的说明性讲述拍摄下来,分享给幼儿、老师、家长及其他人,发挥媒介作用,让幼儿除了享受溶解游戏的过程,也享受说明讲述游戏结果的快乐。

(3)案例取样。

案例5:不溶解的“7”

H 在分享她的溶解游戏,她依次点着观察记录表的项目说,“我取了数字7(软)糖,加了5 滴管的水,搅拌搅拌,7 还在那里,没有溶解……”

案例中H 尝试了软糖的溶解,她同时还玩了其他几种糖,通过观察记录表的简单记录,能帮她回忆起当时操作的材料等,便于她说明讲述游戏过程与结果。

三、研究成效

研究进行了一段时间,幼儿对溶解游戏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说明性讲述也有较大的提升与发展,幼儿乐意分享交流、说明讲述。

1.溶解游戏,让幼儿主动说明。

将我班23 名幼儿进行研究前后的调查,具体如图5。

图5 说明性讲述调查

从图5中可以看出幼儿说明性讲述的能力提升比较快,尤其是主动去说明讲述的幼儿,从原来的1 名增长到18名,进步明显。

2.溶解游戏,让幼儿喜欢说明。

幼儿也喜欢在家里进行溶解游戏,与人分享交流。以下截取家长分享的视频,如图6、图7。

图6 幼儿说明冷、热水溶解巧克力的不同

图7 幼儿说明讲述溶解奶粉

3.溶解游戏,让幼儿能说明白。

幼儿说明性讲述的词汇与句子增加了,也更有条理。会按溶解操作的先后顺序,说明材料颜色、特征等,也会讲述过程中的变化。

溶解游戏助推说明性讲述的实践研究,我们还会继续下去,让幼儿在好玩的溶解游戏中,发展说明性讲述的能力,同时,幼儿专注、爱观察、爱探究、爱交流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对幼儿将来的生活与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猜你喜欢
说明性泡腾片案例
泡腾片变身“太空欢乐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维生素C泡腾片应该怎么喝呢?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一片泡腾片的生命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