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卫彬:使用酸化剂防控非洲猪瘟有误区

2020-12-12 13:24
北方牧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离酸化扁桃体

1 概述

饲用酸化剂是一种可降低饲料在消化道中的pH 值,为动物提供最适消化道环境的新型添加剂, 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家禽、仔猪、肉牛、奶牛、羊等动物的饲料中。

在非洲猪瘟进入中国以前,酸化剂作为添加剂仅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促消化的功能为主, 其使用量和范围都相对有限。 自从非洲猪瘟在全国蔓延以后, 酸化剂这类产品,瞬间风靡整个业界,成为了大家的抗非“神器”。 动保企业也争相推出此类产品,邀请专家教授站台,在各大平台宣讲酸化剂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其热度可见一斑。

那么, 酸化剂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具体有什么作用? 公众对酸化剂存在哪些误区呢?

非洲猪瘟病毒耐受的酸碱环境为:无血清时3.9<pH<11.5;有血清时3.9<pH<13.4。 可以看出,环境无论是否有血清, 非洲猪瘟病毒耐受酸性环境是没有变化的, 这与强酸和强碱的杀毒机理不同有关, 其耐受酸的pH 临界值是3.9。 言外之意就是,pH 值低于3.9 时就会达到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必要条件, 所有酸化剂的杀毒理论和营销说辞都是来自于此。

2 酸化剂的应用

2.1 拌料脱毒

拌料是酸化剂常见的一种使用方式。

部分饲料企业以“饲料酸化”抗非洲猪瘟为卖点, 其理论依据也是来自饲料中高含量的酸化剂可以达到酸化饲料, 进而杀灭饲料中潜在的非洲猪瘟病毒的目的。

那么, 酸化剂拌料真能达到杀灭饲料中的非洲猪瘟病毒, 以此阻断猪群感染的目的吗?

2.1.1 杀灭难

酸化剂拌料是以固体的形式存在于饲料中, 而酸化剂的酸性体现条件是在水中电离出氢离子, 以此才能达到降低pH 值的目的。但是通常饲料中的水分含量过低, 无法满足让酸电离出氢离子以达到降低饲料pH 值的目的。

试问, 酸没有电离条件何谈把饲料酸化? 何谈通过把pH 值降到3.9 以内杀灭饲料中的非洲猪瘟病毒?

因此, 试图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 这是误解。

2.1.2 阻断难

虽然在饲料中没有足够使酸电离的水分, 但是进入口腔和胃时会有足够的消化液和饮水作为酸电离所需的水。 诚然,此时可以满足酸电离的条件, 但是这样就可以阻断饲料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机体了吗?比较难。

2.1.2.1 感染途径不允许

非洲猪瘟感染机体的途径,首先是在口腔被扁桃体捕获, 在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进行第一次复制,随后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入淋巴结、骨髓、脾、肺、肝、肾等二次复制场所, 大量复制后随血液和淋巴进入全身各组织,病毒全身发力,显现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口腔,而不是胃肠道。 此种条件,只有口腔存在阻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机体的可能。 口腔中的消化液作为酸电离水源时, 酸化剂才具备阻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机体的条件。

口腔阻断感染, 我们要考虑三个问题:

口腔中的消化液能满足酸电离的量吗?

口腔中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可以将pH 值降到3.9 以内吗?

饲料pH 值降到3.9 以内到被扁桃体捕获的间隔时间, 能够达到酸化剂杀灭病原的最短时间吗?

三个问题,有一个不符合,口腔阻断就行不通。

2.1.2.2 杀灭时间不允许

消毒剂杀灭病原必须符合三要素:

作用环境;

最小杀灭浓度;

最短杀灭时间。

作用环境,在不结冰的情况下,只要是液体状态, 环境对酸化剂杀灭效果的影响有限,口腔环境适宜。

最小杀灭浓度, 酸化剂的最小杀灭浓度,可以理解为pH 值,我们可以体外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添加量即可,不是问题。

最短杀灭时间, 从文献资料和哈兽研检测结果分析来看, 酸化剂的最短杀灭时间不低于30 分钟。 这个条件, 饲料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无法满足, 即无法提供酸化剂与病原作用30 分钟的条件。

饲料中非洲猪瘟病毒只有在接触扁桃体前被灭活, 才可以阻断感染机体。 这个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饲料进入口腔, 在很短的时间即可到达扁桃体, 而酸化剂的最短杀灭时间是30 分钟,因此病原不可能在到达扁桃体前被灭活。

不清楚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最短时间,以此阻断是错误的。

2.2 饮水脱毒

酸化剂饮水是猪场水源脱毒最常用的方式。

酸化剂饮水, 满足消毒剂使用三要素。

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酸化剂饮水就可以达到水源脱毒的目的呢? 也难。

2.2.1pH 值的误解

文献资料显示pH 值低于3.9可以杀灭非洲猪瘟病毒, 但是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pH 值低于3.9是酸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通俗地讲就是,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pH 值必须低于3.9,但并不是pH 低于3.9的酸化剂就一定能杀灭非洲猪瘟病毒。

求真农牧委托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做了一项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实验。 试验结果显示,在37℃环境下,各pH 值的实验组,酸化剂与非洲猪瘟病毒作用30 分钟, 其中pH 分别为3.38、2.28、2.51 的3 个实验组, 对于非洲猪瘟病毒几乎没有杀灭作用。

这个结果实属正常, 酸化剂的杀毒效果,不仅与pH 值有关,更与酸的浓度分不开,3 个实验组的浓度都比较低,最高的不超过0.1%。这是本次实验虽然pH 值低于3.9 但是无法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原因。

只考虑酸的pH 值,不要求酸浓度的水源脱毒操作,那是误解。

2.2.2 长期饮水的误解

酸化剂可以长期饮水, 对猪群没有危害, 这是各酸化剂厂商的宣传语。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2.2.2.1 口感

笔者亲自品尝pH 值为3.58 和3.12 的酸化水,入口犹如喝醋,难以下咽,进入食道有灼烧感。 为了缓解酸味,酸化水添加5%的白糖,仍旧无法下咽,最后白糖添加到10%,结果没有任何改善。 白糖添加量如果再增加, 就是高渗糖水, 易发生腹泻,临床意义不大,因此没有尝试更大的白糖添加量。

猪与人生理虽有不同, 但是同为哺乳动物,味觉差异不大。 最大的差别是人会讲话,而猪不会。 长期下去,猪会用“行为”告诉我们,它不喜欢。 不考虑猪群生理感受的操作,未必能获得我们想要的防控效果。

2.2.2.2 代谢影响如胃酸、胆汁、胰液分泌及酸碱平衡等方面。

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神经活动,长期、大剂量、额外添加酸化剂,特别是含无机酸量大的复合酸化剂, 由于其解离度高导致pH 值降低的速度过快,存在灼伤食道和胃的风险,也会抑制胃底腺细胞胃酸分泌功能,严重影响到胃的发育。

胃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依靠胃酸激活,胃酸分泌受影响时,又何谈消化吸收率呢?

胆汁、胰液分泌

消化道,口腔至胃为酸性,十二指肠至肛门为碱性; 酸性环境主消化,碱性环境主吸收。

酸碱过渡在十二指肠完成,从胃幽门排出的食糜为酸性,由胆汁、胰液和肠液调节为碱性。 在这个调节过程,胆汁、胰腺和肠液的pH 值是相对稳定的,对于酸度高于正常值的食糜只能通过加大各分泌量来实现调节作用。 在长期大量添加酸化剂情况下, 无异增大了胆汁和胰液的分泌量。 长此以往, 胆囊和胰腺的代谢功能是亢奋还是萎缩呢?部分猪场反馈,在长期大量添加酸化剂后, 解剖猪可见胰腺糜烂的共性现象, 虽然还无法确定胰腺糜烂与酸化剂是否有直接关系, 但是在其减少和停止酸化剂的添加后,这类情况很少再出现。

酸碱平衡

体液的酸碱平衡受体液缓冲系统和食物酸碱度的影响,长期、大量添加酸化剂, 会破坏机体的缓冲体系, 直接结果就是酸中毒引起的一系列机体代谢问题。

3 建议

3.1 饲料添加

饲料中添加酸化剂, 脱毒作用可以否定。 即使液态饲喂也受矿物质、氯化胆碱等多种物质影响,对饲料营养影响和脱毒作用需要做全面评测。

虽然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无法脱毒, 但是适宜的添加量和酸种类可以通过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 减缓胃排空速度和补充胃酸促进消化、参与三羧酸循环提供能量、 降低肠道pH 值促进有益菌生长等多方面提高猪群抵抗力, 从另一个层面协助非洲猪瘟防控。

3.2 饮水添加

建议添加验证过的酸化剂,不要盲目相信pH 值;添加时段只在拔牙期、 高风险期和水源有污染嫌疑时。

对于饮水, 最好的方式是预防性保护, 而不是懒于防控的长期酸化饮水。

规范的水源性病原监测和防范措施是解决水源污染的最好方式,因为猪最需要还是清洁的淡水。

4 总结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有千万条,酸化剂使用不过是其中的一条。 但是任何一条我们都不能盲信盲从,要尽量做到有出处、 有来源、 有依据,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

猜你喜欢
电离酸化扁桃体
酸化剂的作用及其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不同酸化剂对畜禽养殖粪水无机氮形态转化的影响
饲粮与饮水添加酸化剂在肉鸡生产中使用效果研究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水的电离平衡问题解析
如何复习“水的电离”
浅谈溶液中水的电离度
扁桃体
“水果”变“干果”
扁桃体,切还是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