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本土文化内核 育学生文化自信

2020-12-12 10:07钱俐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自信

钱俐

摘 要:文化自信的培养要从青少年学生开始,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寻求合适的载体。湖州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诞生地,我校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资源,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通过社团课堂来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观察茶艺中的礼仪,以小见大地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丰富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感悟茶文化内核,以茶育人,促进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社团 文化自信 茶文化

当前,由于社会和教育部门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参与、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鉴于这样的现状,学校需要寻求适合学生参与并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茶文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诸多的价值追求:以礼待人、天人合一、淡泊名利等;更重要的是,湖州是《茶经》的诞生地。抓住这样的教育资源来开展茶文化教育有利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茶文化的展示过程简单直观,用于学校社团教学,既能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悟传统文化。

一、茶艺现礼:在茶艺展示中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

自古以来,礼作为一种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之中,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灵魂与核心,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也是茶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茶艺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与人为善的一面,进而使学生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茶文化在初中教学社团中的应用为例:

1.教师展示茶艺

茶艺的基本过程:温杯—放入茶叶—洗茶—泡茶—奉茶—品茶。

温杯时,茶壶内外和茶杯都得用热水烧烫,这样既可以净壶,也可以去霉。洗茶时倒入开水后,马上把茶壶中的水倒掉。泡茶要求倒入大概80至85摄氏度的水,等待1分钟左右。奉茶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可适当称赞。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演示时,教师着装要得体,气定神闲,使整个茶艺展示过程充满仪式感。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出来的。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在这唯美的意境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2.学生参与体验

教师茶艺展示完毕之后,请一位学生扮演主人,若干位学生扮演客人,模仿这一过程。

角色扮演,一方面能让学生真正参与、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茶艺中的礼仪修养。茶艺礼节是一种社会交往内容,不仅体现出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己的修养。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初印象,这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茶育人:在茶文化中培养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俭约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最集中的表达。

1.追溯历史,淡泊明志

本校所在的湖州市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诞生地。公元760年,陆羽来到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开始了《茶经》的著述。公元780年,呕心沥血二十载的陆羽最终完成了这部“茶的百科全书”,他对中国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流芳后世。

《茶经》从“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到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详述“茶”的来龙去脉,从茶的字源异名、茶的生长、选茶的工具和方法,到煮茶、饮茶用的茶器,茶的煮烧方法,以及茶的历史传说、文献记载全列书中,十分详尽。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提出了“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说法。作为饮品的茶有着微妙的滋味,茶的美妙需要品茶者去细心品味,品茶需要具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而这种心态的形成与飲茶人的质朴平和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茶经·五之煮》中,陆羽又阐述了“茶性俭”的观点,即茶具有着淡泊、内敛的个性。

陆羽受到御封“茶圣”,不骄不躁不脱产,继续带领长兴茶农精耕细作,而且扩大了种茶范围,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制出“阳羡紫笋茶”,成为贡茶。于是,陆羽种茶的地方被御封为“唐贡”。如今长兴民众建起“大唐贡茶院” “陆羽阁”,以示怀念和景仰。

2.研读作品,探寻文化

可以说,淡泊明志的品质在茶和“茶圣”陆羽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表达,中国人喜爱喝茶的背后正是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与追求。在初中社团教学中进行茶文化的渗透时,教师可提供《六羡歌》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研读诗歌,探寻茶和陆羽身上的人文精神。

六羡歌

陆羽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任务1:探讨本诗为什么要以《六羡歌》为题

学生粗读诗歌,对本诗为什么要以《六羡歌》为题作种种猜想、探讨。

任务2:分析陆羽在《六羡歌》中表达的思想

研读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由诗歌入手分析陆羽的性格特点,感悟陆羽不羡荣华富贵和淡泊明志的精神。此时教师引入史料,说明陆羽不仅如此说,更是如此做的。史料记载: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他都未就职。后世对陆羽有这样的评价:茶香宁静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可以明志。

任务3:品茶、论茶,分析茶中体现的人的品德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人们通过茶表达的精神追求:茶叶的香味和味道都很平淡,象征着人不羡荣华富贵和淡泊明志的精神。学生通过茶的口味、陆羽的性格特点来品味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淡泊明志,中和性俭。

任务4:举例说明象征美好品德的其他事物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梅、兰、竹、菊、玉也经常用来比喻君子,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事物都被赋予了人的美好德性。其中很多事物可能只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物,本身没有人的德性,之所以具有象征意义,是因为人们把本属于人的美好的品德赋予了它们,然后再用这些被赋予了德性的事物来参照自己。儒家说:“心物一体,心正则物正。”道家说:“天人合一。”自然界的物本没有德性,但中国人能在物身上看出德性来,按照人的品格来要求物,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人们在制茶和饮茶的过程中,会把自身融到茶中去,所以茶便有了生命,便有了“茶德”。人们与其说是喜爱茶本身,倒不如说是对茶中体现的精行俭德、淡泊内敛精神有所认同和追求。

3.处世以中庸为道,时时以道德铭心

茶在成为真正的茶之前,必然需经历“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等磨炼,方才成就,最终凤凰涅槃般地散于水中,展现出高雅俊逸之气,此等节气正是君子至大至刚、配以道义且充盈于上下四方的“浩然之气”。

茶,给人以宁静,予己以清幽。茶可红可绿、可白可黑、可黄可青。虽有独爱,但无贵贱。如芸芸众生,富贵贫寒,皆可为友。一饮千金,炫富摆阔,有悖茶道。世无喝铁观音高贵,饮茉莉花低贱之谬论。只不过茶有百种,各有不同罢了。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茶文化来交给学生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茶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尚的品格,做正直、善良、有志之人。

湖州自古以来盛产名茶,茶演绎着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通过一杯浓郁滚烫的茶,学生能更好地践行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我们推进茶文化走进校园的目的和初衷。

三、深度学习:在课堂延伸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作为教师,既要注重课堂上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湖州作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的诞生地,自公元770年设贡茶院以来,茶文化绵延800多年。陆羽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的场景已载入史册,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将永存。徜徉在陆羽当年制作贡茶的旧址,仿佛看到他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饮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容与徘徊……他用举世闻名的《茶经》装点了秀美的湖州,激发每一个湖州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

湖州的大唐贡茶院虽说是近年新建的景点,可也是仿唐风格的木砖石建筑,十分宏伟,古朴而有气势,茶院也是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博物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拓展教学,可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单,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外化为实际行动:

目前初中教师主要依靠散落在各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来开展教学,而且大部分教师只是采用简单机械的教学方法。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内涵,教材内容因为篇幅的局限不可能将其完全展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挖掘。同时,文化这种精神领域的成果是不能去机械记忆的,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去感受。以上课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学习茶文化的过程,选择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因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总而言之,教师应探寻合适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载体,运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有形的观察来感悟无形的文化,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基于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应以小见大地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参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梅《〈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初中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扬州大学2018年碩士论文。

[2] 查士琴《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3] 张自慧《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 孙国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5] 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福建茶叶》201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茶文化文化自信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