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陕西总站“机构改革元年”之路

2020-12-13 14:10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0年2期
关键词:总站农机化驻村

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

张颖华 王若飞

时光如白马过隙,21世纪“1”字头年代已离我们远去。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陕西省农机鉴定推广总站的元年,原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和原陕西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合并,组建了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这一年,注定是陕西总站难忘的一年,一群相互熟悉业务又彼此陌生的农机人走过了磨合期。

新机构伊始,接受考验的是全国“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这是继2018年后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第二次在陕进行全国联动,也是陕西两站合并后迎来的第一件大事。陕西总站接到任务后就紧锣密鼓筹备,从选址、现场考察到活动策划,由副站长张来雨和毛良、高源同志组成项目组,多次备战在汉中市城固县现场,表现出了团结协作、勇挑重担、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和超强的团队风貌,活动当日,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王小庆副巡视员在讲话中表示,陕西总站成立以来,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继往开来,今后各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要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消费、维权和农机安全意识,会同有关部门处理好涉及农机产品质量问题投诉,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坑农害农。

“消费者权益日”的热情刚刚散去,又拉开了陕西省农机技术推广现状调研的序幕。在站长王延宏和副站长张来雨的带领下,确认调查对象、建立评价指标,制定调查方案,两个小组分别奔赴陕北和陕南,完成了《陕西省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和《陕西省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报告文本;按照部推广总站要求,在陕西省组织开展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与装备需求情况调查”任务,完成了调查分析报告;选择陕南、陕北,组织开展了“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情况调查”,分地区完成了两篇调研报告。

按照“三定”方案,新成立的陕西总站承担着部、省农机试验鉴定和全省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等诸多繁重任务,这意味着人员调配紧张的矛盾将成为常态,工作开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不知不觉,时间已是“三夏”大忙之际,王延宏站长的桌面上又摆上了四份文件。

第一份文件是,关于副站长张保伦赴白水县挂职扶贫的通知。这既考验着站长王延宏,也是对张保伦本人的考验。一方面,新机构成立后,张保伦调整为技术负责人,试验鉴定刚刚升级扩项,正是需要人的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彼时恰逢张保伦老父亲身患重病在山东住院,他权衡后只好将照顾父亲和两个儿子的重担都托付给妻子,在启程赴白水时也没有给组织提出一句要求和推诿的话。然而,就在张保伦上任的第一个礼拜,便传来他父亲病逝的噩耗,这个山东大汉办完后事后,在悲痛中毅然回到扶贫一线。

第二、三、四份文件分别是,“两联一包”驻村扶贫人员选派、上级借调副总工程师郭智新和清退基层借调人员的通知。先说帮扶村,位于安康市岚皋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距离西安近300 公里,距离县城还有几十公里,交通十分不便。按要求,驻村扶贫需要抽调三名男同志,时间大概到2020年底,而当时陕西总站加上站长共有5 名男同志。这意味着,在驻村、上级借调后,剩下的全是女同志,如果同时清理基层借调人员,正常开展繁重的农机试验鉴定和推广工作,王延宏站长顿感人员捉襟见肘。

至今,王延宏站长还清晰地记得驻村工作队临行前的那一幕,他给每一个同志的谈话重点不是工作如何移交,而是驻村扶贫的意义和廉政问题。但他心理明白,三个人有三个科长,就是说三个部门没了一把手,其中一个部门要唱“空城计”,再加上一个业务副站长的岗位临时变动,在正需要人的当口有“四根梁柱”不在岗,而这个事情恰恰发生在陕西总站成立的元年,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在复杂的矛盾中,要善于学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陕西总站党支部统一思想,坚决执行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决定,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成了由副总工程师杨海龙、综合科科长王若飞、质量监督科科长毛良三名同志的扶贫工作队,杨海龙任队长并被推荐为驻村第一书记人选,赴岚皋县民主镇枫树村完成为期一年半的驻村扶贫工作。事实上,这个扶贫队抽调了陕西总站三分之二的业务骨干,在副站长张保伦、副总工程师杨海龙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后,站长王延宏就成为唯一的鉴定报告授权签字人,工作责任可谓非常重大;王若飞所在的综合科,集行政办公、党务后勤、人事劳资、财务业务等于一体,是机构合并后组建的名副其实的大综合部门;毛良所在的质量监督科,集陕西省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质量调查、获证农机产品监督等职能,一个科其实只有他和一名即将要清理的借调人员,意味着这个科实际上空了。

其次,在一“送”一“清”后,面对人手极度缺乏的现状,陕西总站紧急调整业务分工,将质量监督科、推广一科和推广二科合并成为一个科,由仅剩的一名科长王文静统一管理,其他部门指定临时负责人,要求各部门减员不减量、岗位不空缺,留守人员要向驻村扶贫人员学习,克服困难,多学多问,一人多岗,主动作为,提高效率,把空岗顶起来,把工作担起来,保质保量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就这样,陕西总站领导班子带领着一群“农门女将”投入到工作中来,从那时起,办公楼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站长王延宏同志,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单位,拖着重病的身体,奔波在“医院——单位——家里”三点一线上,他深知在机构合并后的头一年责任有多么重大,他一头心系着新机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一头心系着扶贫成效和驻村同志们的生活状况。

雨又潇潇,又是一年春风起。一年过去了,陕西总站这支由女将也挑大梁的团队没有落下任何一件工作,在站领导班子带领下,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果。从开展农机领域“扫黑除恶”,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全覆盖;农机化推广有声有色,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稳步推进;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身心投入,精准定位,精准施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这一边,在农机化推广方面,陕西总站与中国农机化协会共同主办了“新时代果园机械化发展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陈学庚院士等5 位中外知名专家作论坛主讲;举办了全国暨陕西省果园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会、“三秋”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现场会等重大活动。在农机试验鉴定方面,全年共完成数十项部、省级推广鉴定任务;牵头或参与完成了9项推广鉴定大纲的修订工作,制定了3项陕西省专项鉴定大纲,支持了陕西省农机生产企业的创新发展。

另一边,陕西总站驻村扶贫工作队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自进驻枫树村以来,他们与农民交心话家常,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积极协调各方,采取了各项针对性措施帮扶贫困户。实际效果是,该村2019年脱贫26 户29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2%,结对帮扶27 户51人,在各级考核评估中,圆满完成了2019年脱贫攻坚任务,得到了村、镇、县各级政府的好评。

正是在高强度、重负荷、快节奏工作“常态”下,一批业务骨干脱颖而出,三秦大地的每一个活动现场,到处都能看到陕西总站“农门女将”的身影,尽管陕北的冬季已是零下十几度,但在绥德县的一处农田里,她们仍战斗在农机具鉴定检测一线。在她们当中涌现出了梁丽荣、张颖华、田希娟、詹惠敏、种莉珍等一批优秀业务人才,从扶贫同志的手里接过接力棒,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成为陕西总站新一代“顶梁柱”。

经过一年的努力,陕西总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与装备需求情况调查》优秀组织奖、2018—2019年度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农机推广与监理网信息交流先进单位等称号。张颖华同志获得了优秀信息员称号,张保伦和张颖华两位同志在中国农机化协会举办的“纪念农机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中,双双获得优秀奖;种莉珍撰写的《这山这水 这村这人》,被省政府办公厅开《回乡见闻》栏目选中,刊发在《信息快报》,受到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领导的肯定;陕西总站与省农机化中心组成的联队,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合唱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猜你喜欢
总站农机化驻村
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洋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现状及对策
必须为县域农机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省植保总站赴运城调研小麦病虫害监测防控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强化农机技术推广科学发展农机化探述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