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岛楚文化遗存现状及其资源的创新开发

2020-12-13 09:58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君山渔歌楚文化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根据知网数据可知,从1980 年开始(见图1),关于楚文化的年发文量总体趋势呈“波动式”上升,说明楚文化近三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领域的“重头戏”。楚文化相关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荆楚文化、巴楚文化、《楚辞》、《九歌》、湘楚文化、《离骚》、湖湘文化、楚文化遗存等主题。但其中关于楚文化遗存的发文量极少,仅62 篇(见图2),由此说明,1980 年以来,楚文化遗存研究仍有极大扩展空间。基于此,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政策引领,着重对君山岛的楚文化遗存进行深入调研。

图1 中国知网楚文化发表年度趋势

图2 中国知网楚文化主题分布文献数

1 君山岛的楚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蕴涵着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及精神产品,是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文化遗存就是保存民族历史和文脉。君山岛作为一座蕴含浓厚人文艺术气息的岛屿,曾发掘过多处楚文化遗迹,是湘楚文化的重要见证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岛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至今未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本文将从湘妃祠、凤鸟图案、莲图案、斑竹与二妃墓、洞庭渔歌五大板块考察分析,发掘其丰富的楚文化内涵。

1.1 湘妃祠

湘妃祠原名湘山祠,据传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为祭祀湘江水神而建造。当时湘江一带的楚人十分迷信鬼神且好祠,因此在湘水所流经的险要之地建祠以求庇佑。据《史记》载,至迟在战国末期,此地就已存在湘山祠[1]。

现在所存的湘妃祠,是据李水生先生以清嘉庆《巴陵县志·图舆》为蓝本所建,清式砖木结构的单檐殿宇,白墙青屋,三进庭院。整栋祠宇临江傍山,古朴典雅,是人们对湘水之神永怀敬意的象征。一进红墙浮雕,双弹弓垛的骑马墙,前后两头均堆雕龙头龙尾。山门书“湘妃祠”竖额,楹联挂“垂杨秀竹神仙府;之径高台帝子家”,横批“江南第一祠”。大门墙上方由两条龙捧着“湘妃祠”三个金色大字,其东面是“五羊看日”图,西面是“日月同辉”图,南面红墙为九嶷山图,北面是烟波水浮的君山。二进前殿,有武将镇守,两边为厢房。金字垛的骑马墙上雕蝙蝠寿桃,象征福寿。三进殿台上堆雕如意兽的浮雕。栏杆上雕刻八仙所用的工具,每件暗代表一位八仙,民间称为暗八仙。正殿上方悬挂一块黑底金字匾(见图3),上书“太史妈祖舜帝二妃”,并塑二神立像于殿中。湘妃祠的建筑风格、祭祀主题均带有浓烈的楚文化色彩,建筑的主色调即为楚人崇尚的赤色。楚地的风物描述颇多,如九嶷山、君山、斑竹、二妃等,神龛两边由何光岳撰、方皋书的对联:“二妃斑泪,五诸暗踪,望断涧庭千层浪;九疑素服,三湘金辂,招归蒲坂万里魂”中就有对楚地风物的描绘[2]。

图3 湘妃祠内太史妈祖舜帝二妃像

图4 湘妃祠内青铜鼎上的凤鸟纹

图5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凤鸟纹绣

图6 湘妃祠墙 凤舞九天图

图7 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器凤鸟双连杯

图8 湘妃祠二进前殿墙后的二妃壁画

图9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上的凤

1.2 凤鸟图案

君山岛上有大量凤鸟图案。湘妃祠内的青铜鼎(见图4)上刻有凤鸟雕饰。凤头小,昂首挺胸,喙长且尖,眼圆如水滴状或点状,极具荆楚灵凤的风格,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凤鸟纹绣(见图5)极为相似。

在湘妃祠侧边的高墙上,有一幅运用彩漆画就的凤舞九天图(见图6),线条飘逸流畅,色彩运用赤蓝相间,热烈绚丽。艺术上生动流畅、艳丽繁富,与南方楚人的流观审美观照方式及其对能体现生命运动形式的喜爱密切相关。如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器凤鸟双连杯(见图7)便展现出楚人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进前殿的墙后绘有一幅二妃的彩色壁画(见图8),壁画中二妃在竹林中等待舜帝归来。在二妃的背后,群山影印着一只振翅翱翔的金凤,翎羽泛光,通体神气。凤口张开,凤身以侧面呈现,昂头挺胸,戴有凤冠,凤腿细长,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上的凤(见图9)展现出同样的气势与芳华。除此之外,还有湘妃祠檐角(见图10)等处均有凤鸟图案的体现[3]。

楚人尊凤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楚人远祖祝融、羲和。祝融有“火正”之职、“火神”之称,《白虎通·五行》载:“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①鸾为凤属,可见祝融亦是凤凰的化身。除此之外,作为楚人先祖之一的羲和,既是生日之神,亦是驾驭日车之神,而凤凰有“驮日运行”的“太阳鸟”之说,《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②乌者,凤凰原型之一也,由此可见,羲和与凤凰具有同一性[4]。

楚地崇拜凤凰历史久远。先秦时期,楚人以凤喻人喻己,楚庄王曾以凤鸟自诩,称其“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③。楚凤不仅是楚文化的浓缩,更是楚民族精神的象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④则形象地展现出楚人开放冲动、勇于开拓的本色。楚人尊凤的影响渗透至各个领域。如流行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吴、蔡、宋、越等南方诸国的凤书(也称“鸟虫书”),就是在西周大篆的基础上,装饰了一些凤鸟虫类形象的艺术文字。将凤图案加在实用文字上,除了象征权贵和审美观赏外,更是楚人喜爱和崇拜凤凰的表现[5]。

图10 湘妃祠檐角的凤鸟

图11 洞庭庙前的盘龙牌坊

图12 盘龙牌坊上的荷图案

图13 斑竹林

图14 斑竹林后的二妃墓

楚凤往往是绮丽新奇、诡谲奇异、轻盈飘逸的抽象形象。这与楚人的个性、楚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耦合以及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是楚文化的直接反映,且与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中的凤有明显的差别。巴蜀文化及吴越文化中凤喙通常弯曲呈钩状,目圆且大,而荆楚文化中的凤头偏小,喙长而尖。荆楚文化中凤身不同于巴蜀文化及吴越文化中的矮小,而且凤一般以腹向前凸出、昂首挺胸的姿态出现。在巴蜀文化及吴越文化中,凤冠多细而长,但荆楚文化中凤冠还有大而华丽的一面[3]。君山岛上即有许多凤鸟图案,凤头偏小,喙长而尖,凤身以昂首挺胸的姿态出现[6]。

1.3 莲图案

楚国疆域辽阔,地处温带与亚热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在湿地纵横的楚国境内,莲成为楚地沼泽区广为分布的主要水生物种,在长沙马王堆1 号汉墓中,考古人员在其大量陪葬品中发现有藕片实物。莲文化亦不断发展丰富,成为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铜雕饰、饮食习惯、歌舞文章等方面与楚人的生活交织缠绕,息息相关[7]。

在君山岛的建筑雕饰中,依然有对莲图案的灵活运用。洞庭庙前,矗立着一座盘龙牌坊(见图11),雕饰十分精致。在牌坊的立柱两侧分别雕有一朵十瓣莲花,整座共八朵(见图12)。每一根立柱均坐落在一尊方形莲台之上,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在望夫亭的亭枋上,皆镌梅、兰、竹、菊、莲花及鲤鱼戏浪等浮雕,工艺精致。君山岛上雕饰对莲图案的精美运用,不仅反映了君山岛楚文化的遗存,而且透露着楚文化的高洁之美。

文献资料中亦有多处证明,如《楚辞》中共引用莲十二次④,均体现了屈原的高洁人格。

1)“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屈原《离骚》)

2)“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湘君》)

3)“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屈原《湘夫人》)

4)“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屈原《少司命》)

5)“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釆菱》,发《扬荷》些。”(屈原《招魂》)

6)“坐堂伏槛,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些。”(屈原《招魂》)

7)“被荷稠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屈原《九辩》)

8)“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屈原《九章·惜往日》)

9)“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10)“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屈原《九歌·湘夫人》)

11)“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屈原《九歌·湘夫人》)

12)“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阙而玉堂。”(屈原《九叹·逢纷》)

1.4 斑竹与二妃墓

斑竹(见图13)亦是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大元素。据张华《博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⑤由此可知,湘妃竹与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紧密相关。千里追寻舜帝,至君山,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点,故又名“泪竹”。后人为纪念二妃,将洞庭山改为君山,并为其修墓。二妃墓(见图14)位于君山区东南方向,掩映在青翠的斑竹林中。墓碑前刻 “虞帝二妃之墓”六字;墓前所立石柱镂刻着花卉、麒麟、狮、象等。墓为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雄狮、大象、中竖“虞帝二妃之墓”墓碑。墓前10 米处有一对石引柱,上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两旁亦立有石碑,上刻历代文人墨客赞叹君山的诗词和二妃画像。

图15 湘妃竹前的林黛玉

湘妃竹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蕴,作为人们精神情感的特定载体而出现。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从文学精神层面来看,湘妃竹的传说是将人间纯真爱情寄托于神,但结合不同的作品来看,有其更深广的意蕴。如刘禹锡《酬瑞州吴大夫夜泊湘川见寄一绝》:“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⑥此时的“湘妃旧竹” 所象征的已不再局限于爱情上的凄凉不遇,更是借此来表达政治上的郁闷不得;从文学审美层面来看,湘妃竹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和逃脱不了的悲惨命运。深谙湘楚文化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和安排人物命运时便包涵了湘楚文化意蕴。林黛玉所居之处为潇湘馆,其间“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⑦种植了许多的湘妃竹(见图15)。二妃对爱情的忠贞与林黛玉对爱情的柔中带刚在情感的契合度上亦相当高,其泪撒斑竹,悲投江水的悲惨结局也暗示了木石前盟的惨淡命运[8];从民族情感层面来看,楚人将二妃泪洒斑竹而逝的炽热情感进行拔高至整个楚民族的情感特质,丰碑不朽,思念不断,人们的敬意世代流传,历史的辉煌万古流芳,在二妃的小爱之上赋予民族大爱,由此湘妃竹便承载了楚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忠君爱国的情感。

1.5 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是洞庭湖地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⑧相传楚国大夫屈原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投汨罗江自尽,当地渔民感念屈原大夫忠心为国,便自发组织打捞屈原尸体。由于年复一年的打捞活动,且受屈原在当地大量创作的影响,渔夫们口中传唱的渔歌内容便丰富起来,感念生活艰苦和为屈原鸣不平的渔歌逐渐出现,洞庭渔歌便由此走进历史的长河。洞庭渔歌发展到今天,共衍生出了船歌、采莲曲、喏喏咚和渔鼓调四种形式[9]。洞庭渔歌中蕴含着大量的楚语,反映了当地特异的风土人情,如跑风、咔、伢子/伢儿、哒等[10-11]。

1.5.1 跑风

跑风在楚语中指起帆的动作,古时渔船大多为风帆动力,船只的运动主要靠风力,因此扬帆时更期盼起风,久而久之则代表了起帆的意思。如渔歌《打歌的伢儿莫逞能》(见图16)中“你驾木浆我跑风……跑风犹如驾仙云”。在某些地域亦表示昔时走私食盐的暗语,当船户运盐时,多欲夹带私盐,每船装盐仅十之五六,余仓尽装私盐。而到了近代亦有打探消息的意思,如湘籍作家沈从文《新与旧》中:“一个跑风的探子,忙匆匆的从外面跑来,跪下回事。”⑨

图16 洞庭渔歌《打歌的伢儿莫逞能》

1.5.2 卡

卡,也是典型楚语,收于《岳阳方言词》,意为霸占、抢占空间。如渔歌《昨日打歌我冇来》(见图17)“我拈哒你的尾巴,卡哒你的鳃”即意为“堵住了鱼的鳃。”

1.5.3 伢儿/伢子

图17 洞庭渔歌《昨日打歌我冇来》

图18 洞庭渔歌《河水哪有我眼泪多》

图19 洞庭渔歌《同到高山钉竹排》

“伢”在洞庭湖一带多意为小孩子,并多指男孩子,出现在渔歌《河水哪有我眼泪多》(见图18)“好容易把伢子拉扯大,风浪起时祸袭我”、《同到高山钉竹排》(见图19)“看你那边伢子拢来不拢来……看你那边伢子丫鳃不丫鳃”以及《打歌的伢儿莫逞能》(见图16)“打歌的伢儿莫逞能”。而在四川等地,“伢儿”一词有贬义,某种情况下表示男性生殖器的侮辱性含义。

1.5.4 哒

岳阳话中的“哒”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是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做动态助词,如洞庭渔歌《郎想姐来口难开》(见图20)中的“鲫鱼子伴哒鲤鱼游” 和《昨日打歌我冇来》(见图17)中“我拈哒你的尾巴,卡哒你的鳃(罗),看你下回再来不来”均属于此类用法;二是多用于句末,充当陈述的语气词,与普通话中的“了”相似,例如:“我冇得钱哒。”

1.5.5 月缺

“月缺”一般被用来形容事物的不完美、缺憾,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而在楚语中指水田的放水口,形象地表达了放水口像弯弯的月亮。如在渔歌《郎想姐来口难开》(见图20)的“深挖月缺浅水流,鲫鱼子伴哒鲤鱼游。”

图20 洞庭渔歌《郎想姐来口难开》

1.5.6 婆

“月婆”在楚语中是产妇的意思,如渔歌《河水哪有我眼泪多》(见图21)中“冇做半天好月婆”,而在西北地区主要指月亮的意思。如民俗歌谣《红旗歌谣·唱的歌儿堆成垛》中:“东方不亮来下田,日落西山等月婆。”⑩这里所指月亮。

图21 洞庭渔歌《河水哪有我眼泪多》

2 君山岛楚文化遗存开发保护现状

2.1 楚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散,资源品质高却开发少

位于“关全楚之利害”⑪(《洞庭湖志》)的岳阳君山(古称洞庭山)有诸多与楚国诗人屈原相关的文化遗迹,各类史书和民俗遗存均表明君山岛的楚文化资源丰富,但楚文化资源在岛上分布较为分散。楚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较少,湘妃祠、二妃墓、斑竹等均分布在东部。君山楚文化遗存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湘妃祠、二妃墓、湘妃竹等文化故事多,内涵深厚,但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楚文化资源的整理,游客在游览君山景点时并不知道景点背后蕴含的思想文化,而导游亦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功底,不能向游客充分讲述景点背后的思想文化,好景点少了文化支撑,好文化缺乏创意宣传,以致君山岛楚文化处于明珠蒙尘的现状。

2.2 区位条件优越,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享有“天下第十一福地”美誉的君山位于岳阳市境内,2011 年被评为国家5A 级风景区,知名度高。随着洞庭湖大桥的竣工通车,君山原有的单一水路航运状况得以改善,水陆交通“双管齐下”,良好的交通枢纽为其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君山被纳入环洞庭湖区旅游发展带,距岳阳、长沙、武汉等客源市场较近。由于君山本身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人行道、车道混杂,旅游指示牌设置不合理等,从而游客生命安全的保障度不高、体验感不佳,部分楚文化遗存景点门可罗雀。

2.3 自然侵蚀难以阻挡,人为保护尚有不足

受自然侵蚀和人们保护意识薄弱的影响,湘妃祠、二妃墓等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君山岛地处洞庭之上,四季潮湿,气候湿热,故岛上建筑的保存需重视。楚文物遗存保护意识不到位,使岛上的楚文化宝矿无法以最优的面目呈现,无法为楚文化古建筑、楚文化遗址等无法再生的历史文物有机构成物提供良好的保护,导致景点出现多处自然侵蚀现象(见图22)。

图22 被侵蚀的青铜鼎

3 君山岛楚文化资源创新保护研发策略

3.1 出台地方保护政策,采用多种形式加大保护力度

旅游相关部门和文物管理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符合君山岛古迹特点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文物古迹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加大惩戒力度,设置文明监督人员。针对游客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性行为要及时教育并给予一定处罚。如景区工作人员可对游客在斑竹上随意刻画的行为进行劝阻并对此类游客进行思想教育。另外,相关行政部门应运用法律,保护君山楚文化,使之呈现出最佳状态。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定期修缮工作。可通过增加对二妃墓、湘妃祠等珍贵楚迹保护修缮的专项经费投入,强化日常维护与长期修复,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残缺古迹进行填补完善使其重焕历史的魅力。三是要建设配套具备先进媒体技术的展览馆以记录和呈现楚文化。文化展览馆的建立不仅为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亦可为君山岛的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软实力支撑,以展示君山岛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

3.2 依托电商,拓宽渠道,推进文化实体化,促进楚文化资源的拓展与开发

君山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爱情”为主线、旅游业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线上经济的不断发展,君山原有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自2014 年以来,故宫推出了多款周边产品,将故宫文化元素与口红、首饰等实物相结合,既宣传了故宫的文化内涵,亦增加了收入。君山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潜在市场价值。第一,以故宫发展模式为借鉴,君山可销售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周边产品,如将二妃、凤鸟、莲元素与茶具相融合,生产与君山银针配套的产品,设计制作以湘妃竹为材料的扇子、书签以及君山形象的吉祥物等,采用文化实体化的方式将君山楚文化与消费者需求相结合,打造君山旅游文化产品“爆款”,增加君山经济收入,传递楚文化内涵。第二,可借助电商渠道拓展君山岛文化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通过电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消费,同时吸收采纳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将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化产品予以重点打造,提升其内涵品质,将富有楚文化内涵特色但未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进行改良创新,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3.3 丰富推广形式,开展以君山楚文化为主的各类宣传活动

第一,在周边地区定期开展以君山岛楚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提高群众对君山岛楚文化的认知水平;每年端午节君山岛可举行赛龙舟、楚曲楚辞吟唱等特色活动,大幅提升君山岛的知名度,并带动岛上旅游景点发展,进而辐射整个洞庭湖地区。第二,重视人才培育工程。如在各大高校招募文化讲解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后协助景区工作人员开展楚文化讲解活动,普及楚文化知识;开设洞庭渔歌非遗传授班。第三,可通过开通君山岛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依托当地丰富的楚文化资源,以文学艺术、影视传媒等为载体,宣传君山楚文化,诠释楚文化新内涵,扩大楚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随着5G 网络的推广使用,AR、VR 技术将大幅度成熟,景区可以将岛上各楚文化景点通过VR 等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让人们在世界各地均可领略到君山岛楚文化的风情。

3.4 响应文化旅游政策,融入现代意识,拓展君山楚文化遗存的开发

2019 年岳阳市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即将成为岳阳市继石化、食品之后第3 个千亿级产业,并形成文化旅游、文化遗产开发、创意、文化服务等“四大集”。君山岛楚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开发板块虽已纳入“四大集”之中,但其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因此,可进一步依托屈原文化在楚文化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屈原文化的集体圈中发展楚文化;另外,融入文化旅游、创意、文化服务三大板块更有利于其拓展与延伸,并结合现代创新精神与服务意识,最大限度挖掘其文化资源,以推动旅游业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君山岛的楚文化随历史浮沉,历桑田变化,方显出冰山一角。湘妃祠、凤鸟图案、莲图案、斑竹、二妃墓以及洞庭渔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或以书面形式保存,或口口相传,或留存于建筑遗存之中。随着科技发展与学术进步,在文化产业升级的浪潮下,可以基于古代历史对故事传说进行积极合理的创新。在对文化遗存进行开发时,要根据消费者需求遵循适度原则,不过度消费,尽量减少对其的负面影响。同时亦要加强对文化遗存的认知和保护,让文明薪火相传。

5 注释

①(汉)班固.白虎通1-2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87.

②(西汉)刘秀,(晋)干宝.山海经[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72.

③(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522.

④(战国)屈原,宋玉.楚辞[M].吴广平,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15:12.

⑤张华.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⑥欧阳衡明,刘瑞.湘妃诗选[M].永州,永州市印刷厂,2008:60.

⑦(清)曹雪芹.红楼梦彩图珍藏版[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24.

⑧夏阳.洞庭渔歌[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

⑨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八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289.

⑩郭沫若,周扬.红旗歌谣[M].北京:红旗杂志社,1959.

⑪(清)陶澍,万年淳.洞庭湖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1.

猜你喜欢
君山渔歌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桐君山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君山美学生活馆
雷家民作品
抓好“渔歌”这张文化名片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