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集百家,藏福于其中
——百福虚扁壶鉴赏

2020-12-14 08:3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装饰

唐 田

紫砂文化从古至今已经传承了百年,在这百年的传承中紫砂文化所承载着的,却是中国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各式各样的紫砂壶,每一把壶的造型都能找到它的出处,每一件紫砂作品的创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发掘与重新演绎。例如这把虚扁壶,整体造型就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受。虚扁壶的造型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其造型鲜明,让人有要对其一探究竟的欲望。虚扁壶的来源,可以追述到时大彬时期,谈到这位明代的制壶大家,其名可谓是在紫砂壶艺界耳熟能详,在几百年前的明代他就做了各种的尝试,现如今已经成为了紫砂艺术发展史的典范,这其中就有本篇所讲到的虚扁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扁”。

我们先从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扁壶开始谈起,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的春秋时期。陕西陇县就出土过类似的铜扁壶,在古代作为一种酒器。随着后事的流传,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相似的扁型器,只不过他的制作材质逐渐由金属器向陶瓷器转变,所以说后来明代出现的紫砂器实际上是在历代造型的基础上才诞生的,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瓷器,后来随着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以紫砂为材质的紫砂壶应运而生,而在紫砂出现之前,唯有宋瓷才是当之无愧的饮茶工具。时大彬的创作借鉴了很多瓷器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用性,因为当时虚扁壶主要是作为酒器使用,在使用上与茶器还有区别,从目前的出土酒具中可以看出,其身形都略高耸,腹大腰身,颈部则比较细,这种设计是不利于泡茶的所以需要加以改进。

虚扁壶,从古代历史演变而来。从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具再到汉族人使用的青铜器、陶瓷,从喝酒期到盛满幽香的茶汤,通过紫砂转变成了含蓄,包容,典雅……。

“虚扁”一名也在各大紫砂典籍出现。各代名家都有去临摹或者再创作,佳作不绝。“虚扁”壶成型极难,有一句俗语说“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开始,然后再用“泥拍子”一下一下地拍成这么扁,需要用力均匀,让扁又不能塌,是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作者这款虚扁壶,器形线面曲直和谐,形虽扁气却昂,纯朴大度。泥质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十分和谐,目视为粗,手接则细,浑朴之中有峭拔之势,调砂的颗粒给人以银光闪烁之感。

虚扁壶还有一点就是有着上层的完整的圆面,这样的圆面也特别适合陶刻装饰,历代篆刻家都有在这款壶上装饰过的先例。壶面犹如为装饰老师准备好的一块圆形扇面,等待着主人在上面泼墨作画。

“百家姓壶”也是刻绘老师的大手笔之作。“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在方言中,“姓壶”和“幸福”是同音的,使用古老的篆书书写,并在篆书中断续飞白,体现了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希望通过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来弘扬中华寻根问祖的民族文化、家国文化。为繁忙生活中的人们涤荡心胸,生发愿景,更于简洁的刻绘中融入传统思想对于家庭和延续的意思,为简单的紫砂壶注入了更为深厚的意味,升华了该壶的思想境界,带动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在紫砂百年的发展史中,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造就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在不断地融合、创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也把人的心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渗透进华夏民族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想。所以,紫砂壶的艺术美不仅是单一刻板的存在,它既包含着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等内在的形体美感,又囊括着由形到意的美学意识和文化体现,由此形成了紫砂自身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装饰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鲤鱼旗装饰坠
刘少白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购买紫砂壶4忌
DIY节日装饰家